南召縣農業農村局 賀青
河南省經濟作物推廣總站 劉拓
南陽市農業科學院 楊陽
南陽市是河南省農業大市,素有“魚米之鄉,渠首源頭”美譽,水稻是重要的秋糧作物之一,稻作資源條件兼有南北稻區之優點,是我國典型的稻麥兩熟種植區,在河南省稻作區劃中屬于豫西南雨水適中適宜區。全市常年水稻種植面積4 萬hm2,平均每667 m2產量500 kg,面積和產量均位居河南省第二位。近年,南陽市以南水北調水源地和鴨河灌區為支撐,著力推廣水稻優質新品種、輕簡化、標準化生產技術,開展水稻綠色增產模式聯合攻關,不斷提高水稻綜合生產能力和綜合效益,產業發展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南陽市稻作栽培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據考古研究,淅川縣、桐柏縣等地發現有新石器時代稻谷遺存,到西漢末已廣泛種植。此外,歷史上曾出現如香湯丸、九月寒、長慶米等久負盛名的品種。在文獻記載中,湖陽鎮(現唐河縣轄區)山水靈秀,是中原魚米之鄉。漢光武帝時期,產于湖陽鎮、祁儀鎮、馬振撫鎮等地的香湯丸稻米因其米質香甜、剩不減味,被列為貢品。
南陽市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地帶的南陽盆地,位于中國南北分界線,屬典型季風性大陸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光熱充足,全市日平均氣溫穩定,≥10℃的活動積溫在4500℃,有利于實現水稻高產、超高產。南陽市地跨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流域,全市水域面積1 989.3 km2,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68.43 億m3,現有各類水庫505 座,總蓄水能力30 億m3,水資源總量位居全省第二。按照“以水定稻”原則,南陽市有效灌溉面積達 53.33 萬hm2,加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每年為南陽市增加可利用灌溉水12 億m3,在滿足旱作灌溉的前提下,可保證13.33 萬hm2稻田的灌溉需求,為水稻產業發展提供了充分的水源保障。
南陽市高度重視水稻產業發展,政府部門成立水稻生產辦公室,指導全市水稻生產,并召開專題水稻生產工作會議,部署水稻生產。全市積極推廣以宛粳096、宛粳68 D 為代表的優質高產多抗水稻新品種;推廣應用豫西南稻區水稻輕簡栽培技術示范與推廣應用、水稻高產高效生產技術創新研究與應用、水稻綠色優質高效綜合技術模式研究推廣與應用等新技術、新成果;組織專家團隊先后制訂發布多項水稻生產技術地方標準。2017年以來,南陽市采取政府引導、龍頭帶動等多種措施,引進發展稻漁綜合種養模式,充分釋放水稻生產潛力,為農民增收提供有效途徑,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共同提高。2020 年,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6 333.33 hm2,占水稻總面積的17.3%。
人均耕地面積減少、耕地質量下降是南陽市土地資源面臨的主要難題。一方面,城鎮化建設占用大量優質耕地,適宜水稻耕作土地面積減少,而補充的耕地大多數是圍墾或新開荒地,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備,地面落差較大,水源難以保證。南陽市政府出臺多項保護耕地政策文件,但利益化驅使讓耕地保護的難度越來越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凸顯。另一方面,政府主導發展食用菌、月季花、水果、中藥材、養殖等特色農業,進一步占用大量耕地,尤其是原本水稻種植面積較大的桐柏縣、南召縣等山區丘陵地區,加劇了糧食主產區非農化、非糧化現象。2005—2020 年全市水稻面積減少1.34 萬hm2,降幅超過25%。
南陽市屬于中秈粳適宜區,秈稻和粳稻都能種植。水稻生產中應用的品種比較亂雜,一個縣甚至一個鄉、一個村有許多品種種植,品種插花分布嚴重,特別是雜交秈稻品種更多,個別種業經營者為獲得較多利潤,以劣種子充好種子。近年,南陽市實施了秈改粳工程及水稻良種補貼,但品種過多泛濫現象沒有從根本上改觀,稻米品質較差,產量潛力不高,品種應用比較亂雜,缺少能夠適應南陽市本地氣候生態條件的優質、高產、抗病能力強的主導品種,影響了稻米商品性和銷售規范性。此外,市場收購時只分粳稻、秈稻兩類,同一品種不同品質價格相差不大,導致稻農只注重產量,不考慮品質,優質品種難推廣。
南陽市各地水稻種植面積分布零散,生產過程中機械化水平較低,水稻生產粗放問題突出,缺乏高效的水稻種植機械化作業技術體系和服務體系,不能有效利用優勢資源發揮規模化生產優勢。例如,鴨河灌區、引丹灌區等地水資源條件良好,但水稻種植面積擴大速度較慢,沒有把灌區的資源優勢真正轉變為經濟優勢。此外,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整體水平不足,缺少相應的水稻專業技能,水稻優質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推廣普及率低,良種良法不配套,秈粳稻栽培技術不分,造成秈稻不高產、粳稻不優質,這些問題都成為制約水稻單產和效益的瓶頸。
南陽市水稻培育了金唐河、別公堰、丹江玉珠、淮源香、鄧林香等諸多品牌,但稻米加工設備落后,加工經營主體規模小,工作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加之優質稻原料基地不穩定,使得水稻品牌影響力小、產品檔次不高、產業附加值低。特別是高檔優質米品種少,種植面積小,收儲及加工程序不規范,影響了品質質量,加之宣傳滯后,市場宣發不到位,沒有叫得響、知名度高的品牌,市場競力不強。
小龍蝦產業的興起致使稻漁綜合種養迅速在南陽市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生產主體增多,但加工企業少,導致小龍蝦產量高,但質量不高,忽視優質品牌創建,市場拓展速度緩慢。因小龍蝦等水產經濟效益較高,普遍重水產輕水稻,綜合種養經驗技術缺乏,種養產品安全控制能力有限,難以保證稻漁綜合種養的效益。部分新型經營主體帶動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種植和養殖的產業化利益聯結機制不健全,種養、加工、物流、營銷一體化產業鏈不完善,技術支撐和服務體系建設有待加快。
南陽市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借助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優勢,以打造中線渠首優質稻米為統領,著力建設優質稻米產業鏈基地,爭創國內知名優質稻米品牌,積極促進全市水稻種植面積快速擴大。
南陽市堅持“以水定稻、以稻養水、集中連片、因地制宜、合理發展”的原則,按照不同地形、土質、水澆條件、栽培與耕作制度特點、生產與市場發展趨勢等要素,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按渠系種植,集中連片,形成規模,穩定并逐步提高桐柏縣、南召縣及唐河縣傳統植稻區水稻種植面積,積極拓展鴨河口灌區、引丹灌區、刁河灌區等地區的水稻種植,結合高標準良田項目,加大農田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田抗災能力,力爭形成數個有影響力的萬畝以上集中連片水稻種植區。
南陽市根據其生態條件,調整水稻品種品質結構,建立水稻新品種試驗示范基地,以優質、多抗、符合市場需求為突破口,大力引進示范推廣高產優質高抗水稻新品種;加大本土水稻品種培育力度,篩選出適合種植的優良品種,解決本地水稻品種“卡脖子”的問題。進一步確立優質稻品種的主導地位,壓縮雜交水稻種植面積,使優質稻種植面積達到90%,適當發展糯稻、香稻、黑米稻。在水稻品種選擇上,要根據當地實際,確定1~2 個品種為主導,同時選擇1~2 個搭配品種,既要防止品種單一化,又要避免出現多亂雜的現象,加快水稻優質化進程。
南陽市圍繞水稻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病蟲防治等關鍵環節,建立全程科技支撐體系,突破水稻單產瓶頸;開展節水省肥、簡化、高產、生態等高效栽培新技術新模式研究,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快解決水稻機械化的瓶頸問題,提高全程機械化水平,加快水稻高效輕簡化技術的推廣應用,降低生產成本。縣、鄉兩級要共同研究推廣水稻輕型栽培技術,逐步形成適應本地生產的技術模式,讓農民逐步掌握技術要領,加快推廣應用步伐。
桐柏縣、唐河縣、鄧州縣等縣區積極開展水稻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及稻漁種養生態技術模式的示范推廣和應用,建立水稻高產優質示范方,挖據不同區域和規模的高產典型,以點帶面,推廣組裝配套栽培技術模式,通過示范,輻射帶動水稻向高產優質方向發展。
南陽市通過示范引導,規范土地流轉機制,促進形成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等多元化經營主體為核心的生產經營體系;扶持培育設備一流、工藝先進、有競爭力的優質稻米和小龍蝦加工龍頭企業;鼓勵種、產、銷、加工及科研等水稻相關機構單位聯合組建稻米專業合作組織,為當地稻米生產、流通、信息、科技推廣等提供服務,發展訂單農業,以期形成一定的規模化。按照政府引導和群眾自愿相結合的原則,政府部門鼓勵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增加多種水稻農副產品形式,加快構建養殖、加工、物流、營銷體化稻漁產業發展機制、技術支撐和產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相關發展規劃、指導意見、技術標準。
南陽市在生態丹江和鴨河水資源上做文章,努力打造綠色有機系列稻米品牌;加強稻米產業營銷理念、消費理念的宣傳與引導,著力做大做優做精稻米品牌,推行水稻生產“三品一標”建設;集中推動中線渠首、金唐河、淮源香、丹水牌、鄧林香等稻米品牌建設,積極申請國家級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重塑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唐河香湯丸翡翠綠米盛名,做好水稻綠色有機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工作;建設一批優質稻米產業鏈基地,擴大南陽水稻知名度,重點扶持1~2 個優質稻米加工龍頭企業,逐步使水稻成為南陽市特色支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