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在5月5日召開的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論斷和工作要求。
面對新的要求,教育應該如何發展?教育質量如何進一步提升?就相關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胡詠梅。胡詠梅長期開展教育經濟學研究,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課題“教育適應中國人口結構發展趨勢研究”。
“人口高質量發展首先要有高質量的教育。”胡詠梅強調,教育行政部門要提前做好發展規劃和資源配置調整工作,有效應對適齡人口規模和結構的變動,保障城鄉教育高質量發展。
民生周刊:面對人口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高質量教育體系的建設如何進一步推進?
胡詠梅:從資源投入的角度看,根據發達國家及教育體系比較完善的國家的經驗,我們可以降低班額,降低生師比。現在我國中小學的班級規模還比較大,尤其是縣城學校。另外,要增加生均教育經費,提高教育經費支出里的人員經費比。這些都是提高教育質量比較有效的資源配置舉措。
從人才培養目標和教育教學看,我們要思考21世紀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學校教育培養的應該是能夠適應未來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首先要進行課程體系改革,然后是教學方式改革,還有對學生評價方式的改革、對學校評價方式的改革。要培養出具有扎實學識和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能夠健康生活,還有一定的責任擔當和創新能力的人,這才是我們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要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還需要做好教師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教師要樹立新的人才觀、教育觀,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因為,以后知識是比較容易獲取的,難得的是人的判斷能力、洞察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及作決策的能力,這些都需要有探索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
此外,教師還要做好家長與社區的溝通合作,家校社協同育人。現在很多家長對子女培養特別功利,只看重孩子將來能不能考一個好大學,找到一份好工作。要改變這種功利化傾向,需要營造一個好的教育生態環境。
民生周刊:在新的人口形勢下,我國可能出現學齡人口減少等情況,基礎教育應如何應對?如何進一步提升育人質量?
胡詠梅:根據“教育適應中國人口結構發展趨勢研究”課題組預測,我國小學、初中、高中學段的學齡人口規模相繼會在“十四五”、“十五五”和“十六五”期間達到峰值,然后呈現下降態勢。
如果按照現有教育資源的配置標準和辦學標準,可能會出現教育資源過剩問題。而且,城鎮化建設會加速,鄉村常住人口會下降,受教育人口可能會更多地向城鎮集中,這樣會加劇大城鎮的資源壓力,鄉村教育供給可能會過剩。人口規模和城鄉結構快速變化,對教育資源的供給彈性和適應性提出更高要求。2023—2035年間,各級各類教育專任教師的需求數量會出現增減分化,有的城鎮需求可能會增加,鄉村可能會減少。
但是,如果按照教育強國的標準來建設,我國師資隊伍配置還是需要加強。
第一,要面向未來分階段、分城鄉地優化專任教師的資源配置標準,逐漸降低基礎教育生師比。
第二,“十四五”、“十五五”期間要著力降低初中和普通高中的平均班額。到2035年,全國平均班級規模基本可以達到小學35人/班、初中和普通高中40人/班的辦學條件,這將為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基本的辦學條件保障。此外,要集中優勢資源改變一些地方的辦學體制,建議增加九年一貫制學校及完全中學,按需來推進城鎮中小學的一體化辦學和鄉村小規模學校的合并轉設,進一步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第三,要科學預測各級各類教師供需變化來推動基礎教育教師在城鄉之間的有序流動,還有調整師范教育的培養計劃,并保障更多優秀人才進入教師隊伍行列。
第四,進一步提高育人質量關鍵在于要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多培養一些小學全科教師,還要加強對小學科學類課程教師的培養。
民生周刊:要充分挖掘“人才紅利”,職業教育應如何進一步釋放空間?
胡詠梅:要把職業教育辦好。一方面,增加職業教育資源投入,改善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逐步提高生均經費標準,讓更多優秀學生、教師愿意進入職業學校。
另一方面,打通職業學校人才成長通道,建立更高層次的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比如,不僅中職學生可直升高職專科、職業本科,而且高職本科生以后還可以直升專業碩士,在某些社會特別需要的領域,還可以在職業院校中培養專業博士。
民生周刊: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高等教育應如何進一步普及和提高?
胡詠梅:要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還要逐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因為,要實現我國從人口大國到人力資源強國轉變,肯定要提升勞動力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特別是進一步提升新增勞動力的受教育水平,這樣才能帶動整體勞動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對照一些發達國家,我國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上還存在一定差距,雖然在202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59.6%,進入普及化階段,但還可以向前一步,逐步發展。根據現在的發展速度,預計到2035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可能達到75%。
目前,我國高校在高水平科技人才培養方面還比較薄弱,理工科高校要切實重視產學研一體化,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真正做到產教融合。
此外,我國很多高校專業的動態調整機制還不健全,沒有根據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目錄,增減專業表現出一定程度的遲滯性,要加快優化調整,讓人才培養的供給側和行業產業需求側達到深度融合,為整個國家和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及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充足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