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軍

江蘇省百校聯動就業活動現場
今年以來,我國多地密集出臺促就業政策,加大惠民生強度和力度。僅6月底至今,陜西、江蘇、四川等省份就專門召開就業工作推進會;北京、黑龍江、河南等10余地推出優化調整穩就業一攬子政策。
各地快馬加鞭、集中發力,釋放穩就業特別是穩高校畢業生等就業的積極信號,為下半年推動就業形勢持續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撐。
今年就業季,陜西省銅川市深入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行動,通過開展夜場招聘、校園專項招聘、線上直播帶崗等方式,千方百計開拓就業市場,深挖就業崗位資源,讓學生“好就業”“就好業”。
“家住在附近,出來溜達還能趕上夜場招聘,太方便了。”求職者李萌蒙說。這是不久前銅川市組織的夜場招聘活動,求職者可以伴著清風,悠閑找“飯碗”。
夜場招聘活動是供需洽談的一次創新,充分利用商業區人流量大、晚間開放、氛圍輕松等特點,解決了用人單位和求職者白天忙、不方便等實際困難,使公共就業服務更有新意、更接地氣、更加貼心。
銅川市還通過線上直播互動,崗位“觸手可及”,包括網絡招聘在內的人力資源市場,已成為勞動者求職和用人單位招聘的主渠道。
當地深入挖掘公共就業服務典型案例,組織職業指導專家開公開課或直播課,圍繞重點企業實地采訪、錄制崗位推介視頻,讓求職者更直觀、更便捷地了解工作內容,促進人崗精準對接。
在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洪塘街道零工市場,電子大屏幕上滾動著附近企業的靈活就業崗位招聘信息,工作人員正在梳理匹配前來登記求職的勞動者的個性需求。
寧波全市范圍內已建成30余家標準化零工市場,為有臨時性、替代性用工需求的企業和想靈活就業的個人間搭建起一座橋梁。
寧波市通過“問、查、辦、集、推”5個標準規范零工市場的建設。問,即摸清招聘雙方需求,提供就業服務咨詢,推廣就業幫扶政策;查,即為招聘雙方提供規范的信息查詢服務;辦,即提供現場對接洽談、即時確認結果、快速面試到崗等服務;集,即利用轄區網格線上線下收集更多招聘和求職信息;推,即為招聘雙方精準推送就業服務信息,推廣應用“靈活就業在線”和“靈活保”。
目前,在寧波市建立的各級零工服務體系內,已推出靈活就業崗位約2.4萬個,7000名求職人員入庫登記,其中3000余人實現就業匹配。有量的保證,也有質的提升,零工“小市場”撬動就業“大民生”。
遼寧省鐵嶺市高度重視青年人才工作,將其作為關系全局、關乎長遠的一件大事來抓。今年畢業季,為吸引和扶持更多高校畢業生等青年人才到鐵嶺就業創業,鐵嶺市圍繞資金、載體、項目和日常生活打了一套“組合拳”。
在資金扶持上,力求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設立創業擔保貸款擔保基金,在鐵嶺創業的青年人才,可申請個人最高30萬元、小微企業最高30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并給予3年貼息支持。
在打造創業載體上,依托鐵嶺技師學院高標準打造鐵嶺市青年人才激情“創業谷”,向青年創業者提供最高4年的免費支持。
在培育創業項目上,面向社會征集一批優質創業項目,建立鐵嶺市創業項目庫,對推介項目成功入孵并穩定經營半年以上的創業項目,給予每個項目不超過2000元的推介補貼。
在日常服務上,為創業者提供良好生活保障和事業發展保障,分批打造100套青年創業公寓,為在鐵嶺創業的青年人才提供最長3年的免費住宿。
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問題,既關乎當下,更關乎長遠。
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的一大因素是供需信息不暢,為打破信息壁壘,云南省玉溪市出臺《關于服務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非公企業發展的十條措施》,在全市打造100個基層就業服務示范點,依托村(社區)上門服務,詳細采集高校畢業生基本信息,一對一開展崗位信息推介,根據畢業生個人情況及求職意愿等進行分類,形成畢業生就業需求清單,增強就業供需對接的精準性;暢通崗位信息歸集渠道,建立全市統一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信息資源庫;搭建高校畢業生與非公企業的供需平臺,在了解畢業生就業意愿的同時,摸清企業崗位需求,促進兩者精準對接。
上述措施的出臺打破了信息壁壘,打通畢業生從校園到職場的“最后一公里”。人才供需信息對稱,實現了高校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雙向奔赴。
近年來,山東省棗莊市人社部門積極優化提升創業服務,持續釋放全社會創新潛力、創造活力和發展動力。
“市人社局主動幫扶我創業,給我們創業保駕護航,成就創業者的人生理想。”家住棗莊滕州市北辛街道的劉東,大學畢業后創辦了一家電子科技公司,由于缺少資金,企業難以擴大規模。在滕州市人社局的幫助下,劉東順利申辦了2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加上積蓄,購置了一臺新設備,使公司年銷售收入由50萬元增至150萬元。
此外,通過滕州市人社局組織的線上線下招聘活動,一些企業解決了用工難題;在滕州市創業貸款、穩崗返還、稅費減免等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的支持下,一些創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
近幾年,棗莊市持續創新人才培養機制,最大限度激發人才內在活力,讓返鄉創業人才回得來、留得住,干事創業更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