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0日上午,新農人陳祥勝察看水稻長勢。圖/鄭智維
“再過10天,水稻將迎來豐收。和往年相比,今年氣溫偏低,稻子的生長期延長?!敝謿w置機械,壽縣創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陳祥勝為即將到來的豐收做好了準備。
10月10日,《民生周刊》記者一行來到安徽省淮南市壽縣,陣陣稻香撲面而來,沉甸甸的稻穗隨風涌起金黃色的稻浪。放眼望去,宛如一幅絕美的秋收畫卷。
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淮南市壽縣國土面積2948平方公里,轄25個鄉鎮,人口近140萬。通過深化與高校合作,該縣支持科技特派員主動下鄉,培育高素質新農人,夯實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
圍繞全面支撐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壽縣推進農民素質素養提升,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023年,全縣共培育高素質農民400人,其中專業生產型200人、技能服務型200人。”接受記者采訪時,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朱善敏說。
驅車從壽縣縣城出發,向西南方向行駛38公里就到了陶店鄉。擁有人口1.47萬,陶店是壽縣唯一一個少數民族鄉。由陳祥勝創辦的合作社就在這里。
作為壽縣當地有名的種地能手,56歲的陳祥勝今年托管土地2986畝。由他創辦的壽縣創新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具備標準化糧食倉儲能力3000噸,日烘干能力140噸,擁有各種農機具20多臺(套)。
從事糧食育種近10年時間,陳祥勝見證了過去10年間農業的發展變遷:土地的集中度更高,基礎配套設施更為完善。讓他感受最深的是,農業生產方式的改變。
“傳統種地全憑經驗,基本是靠天吃飯。如今,機播、機收、無人機防治,大型機械裝備已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标愊閯俑锌?。
無論是縣農業農村局組織的高素質農民培訓班,還是省里主辦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陳祥勝都積極參加。培訓回來,他再將相關內容傳授給合作社其他成員。
小麥的播種時間、農用機械技術、病蟲害防治、赤霉病預防、機插秧技術……除了種植方面,培訓內容還涉及管理經營等。
通過培訓學習,陳祥勝的視野更為開闊,經營思路也有了轉變。
壽縣是典型的農業縣,以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為主,發展方向就是把糧食做優做強。在陳祥勝看來,種植普通糧食的經濟效益不高,只有做優質糧食才有出路。他將目光聚焦糧食育種,“小麥高于普通小麥價格30%,水稻高于普通水稻40%”。
不過,和普通的糧食種植不同,糧食育種對農業技術要求更高。按照標準,種源的純度要達到99.9%以上,對技術要求比較高,需要高素質的新農人才能完成。
不經過學習培訓,傳統農民難以適應當下的農業生產。此外,機械操作方面更需要年輕人。然而,懂技術、會管理、有情懷的新農人目前非常稀缺。
“銷路不愁,但愁沒有人干。尤其是年輕人,都不愿意干?!闭劶笆卟朔N植,隱賢鎮華欣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有東道出自己遇到的難題。
1989年開始外出打拼,王有東2013年返鄉搞起蔬菜種植,如今是老鄉雞的蔬菜供貨商。在此之前,他種植的蔬菜以出口為主。
從事農業30多年,王有東坦言,需要年輕人來替補。雖然有技術、有資金、有銷路,但沒有年輕人“接棒”??嗫谄判膭訂T來的兒子,干了一年多,就跑到上海從事銷售工作了。
參加學習培訓時,王有東注意到,這些從事農業的學員年齡普遍偏大。之所以留不住年輕人,王有東分析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蔬菜種植較為辛苦,夏天棚內太熱,冬季棚內外溫差大;另一方面,種植蔬菜收益不高,投入和產出不匹配,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

10月10日下午,壽縣安豐塘鎮,水稻迎來豐收。圖/鄭智維
“60后現在是種地的主力,70后就不愿意干了,80后基本沒了?!蓖诵葜埃菔空略鴵伟不諌劭h農技推廣中心主任。對于農業人才短缺的問題,他有著深入思考。
以糧食種植為例,戚士章去年做過測算,按照一麥一稻兩季糧食,每畝地純收入每年僅為1147元,種10畝地還不到1.2萬元。而根據人社局的數據,在上海務工,年收入可達6.7萬元。二者對比,糧食種植收益顯然較低。
此外,機械、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增加,而糧食價格上漲空間不大。想要留住人才,農業就要適度規模經營,整體效益要提升。
對于農業發展中的人才短缺情況,54歲的壽縣力杰水稻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顧廣銀感受頗深。2015年,他返鄉創業。在此之前,他已在上海從事農業多年。
雖然干了半輩子農業,但他坦言,自己已難跟上當下農業的發展趨勢,主要是“很多農業機械設備玩不轉”。去年,他動員大專剛畢業的大兒子回村發展農業。
過去幾年間,壽縣力杰水稻種植合作社先后購置了收割機、旋耕機、烘干機、插秧機等先進農業機械,并建設了標準化育秧工廠。
在顧廣銀看來,全流程機械化是未來糧食種植的方向,“從機插秧、旋耕到統防統治,再到機收機播及秸稈還田、土地深翻,將全部由機械設備來完成?!?/p>
素有“天下第一塘”之稱,安豐塘古稱芍陂,是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之一。目前的安豐塘,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近1億立方米,自流灌溉面積67萬畝,是壽縣人民的“造福塘”。
顧廣銀創辦的壽縣力杰水稻種植合作社位于安豐塘的北部。3年來,合作社累計示范推廣水稻、小麥等新品種47個,示范推廣一季中稻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稻田草害減藥防控技術等農業新技術9項。
“通過新技術的推廣,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不僅節省大量勞動力,顯著增加經濟效益,還有效防止農業面源污染?!闭劶靶录夹g應用帶來的改變,顧廣銀說。
不僅是用于糧食作物,新技術、新設備也廣泛用于蔬菜種植。10月11日下午,種菜大戶石秀成向參觀者介紹起自己研發的設備:“這套大棚風口全智能閉合裝備可根據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溫度設定,從而及時自動調節棚內的溫度,這就告別了傳統的人工放風?!?/p>
出生于1981年的石秀成畢業于河海大學。如今,他已從事瓜菜種植12年。由他創辦的壽縣花兒果蔬種植家庭農場是壽縣唯一一家標準化育苗企業和科技型農業示范基地。
近年來,石秀成和哥哥石秀輝不斷探索。除了大棚風口全智能閉合裝備外,還自主研發了育苗定時定量澆水設備。根據不同階段的瓜蔬種苗對水肥的需要,該套設備可定時或定量對瓜蔬種苗進行澆水施肥,可提高20%的水肥利用率、提高18%的種苗成活率。
回顧過去幾年,石秀成有一部艱辛的奮斗史。
7年前,他孤身一人來到壽縣正陽關農場,租了98畝地開啟自己的創業之路。2018年8月,他創辦壽縣花兒果蔬種植家庭農場。
創業之初,2017年6月17日的一場持續大雨,瓜果全部泡在水中,直接經濟損失30余萬元。2018年1月3日的一場暴雪,又壓塌了用于育苗的5000平方米的連棟大棚,瓜菜種苗盡遭損毀,種苗的直接經濟損失達137萬余元。
通過3年的奮斗,石秀成實現扭虧為盈,還帶動周邊鄉鎮及縣市126戶農戶從事瓜蔬種植,種植面積達1500余畝。
過去3年間,石秀成先后被聘為淮南市市級科技特派員、縣級特聘農技員、壽縣科技學校的校外實習教師。由他創辦的農場也榮獲市級示范家庭農場、省級示范家庭農場、省級生態農場等榮譽。
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支像石秀成一樣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新農人隊伍。
圍繞作物生產全過程,壽縣重點培訓良種選購、制種、關鍵生產技術、病蟲害防治、耕地保護建設等內容。除生產技術技能外,該縣在新農人培訓中還側重于培育農業生產管理服務人才及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所需人才。
通過強化在田間地頭實踐實訓,用好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業企業、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田間學校,壽縣切實提升農民實操水平。
談及高素質新農人培育的重要性,壽縣縣長孫奇志說:“通過推進高素質農民培育工作,夯實穩糧擴油人才支撐,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從而為農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