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皖平在霍邱縣調研返鄉創業青年發展產業情況。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一批有知識、有技能、有追求、有情懷的新農人。
長期以來,我國鄉村中青年、優質人才持續外流。除了人才總量不足外,結構失衡、素質偏低、老齡化嚴重等問題更為突出。鄉村人才總體發展水平與鄉村振興的要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打好鄉村振興牌,人才是關鍵。高素質新農人供需情況如何?培育高素質新農人還面臨哪些困難?如何讓新農人留得住、發展好?圍繞這些問題,《民生周刊》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
民生周刊: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高素質人才是關鍵要素之一。從目前情況看,高素質新農人供需形勢如何?
趙皖平:近年來,國家出臺了各類好的政策,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五大振興”到《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政策的落地實施離不開人才支撐。
調研結果表明,培養新農人是一項復雜、系統而又長期的工程,從培養新型農民的目標來看,政策措施的實施還存在一些差距。
當前,新農人培育的主要對象是農村地區年齡偏大的農民及留守人員,文化水平主要在初中及以下水平,總體素質偏低,有一定文化和能力的農村新生代嚴重匱乏。
民生周刊:從您所談的內容可以看出,高素質新農人在支撐農業新興業態發展方面依然存在短板,能否以某類人才為例,談談具體情況?
趙皖平:以農村電商人才培養為例,“十四五”期間數字化生活消費方式變革將重塑農村市場,農村電商生態要素將加速整合,農村電商對農業生產和農村消費的巨大潛能將會加速釋放。
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313.8億元,同比增長9.2%。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17萬億元,同比增長3.6%。農村電商在推動農產品“出村進城”、助力鄉村振興、賦能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不過,新農人新農商仍然缺乏。據統計,全國農村電商人才缺口高達350萬,運營推廣、美工設計等技術類人才缺口較大。
在目前的農村電商人才中,懂農產品種植技術、建立農產品品牌意識、擁有基本財務知識,以及懂營銷、物流和供應鏈常識的人才梯隊不足,低學歷、低技術儲備的初級人才仍是主要力量。
民生周刊:從未來農業發展的需求看,新農人應具備哪些技能?
趙皖平:新農人是農業社會化服務的生力軍。不僅要培育包括龍頭企業老板、合作社社長等農業經營管理者,也要培育種養能手、社會化服務型新農人,還要培育農民經紀人、農機手、植保員、防疫員等各類生產經營和技能服務人才。
從未來農業發展需求看,我們要發展壯大一支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推動全面建立職業農民制度,帶動鄉村人口綜合素質、生產技能和經營能力進一步提升。
民生周刊:目前來看,培育高素質新農人還面臨哪些困難?
趙皖平:在高素質新農人培育中,目前仍存在社會保障政策不足、師資力量薄弱、課程體系優化不及時等問題。
目前來看,新農人培育主要依托農校教師及部分高校教師,專業師資庫還不夠健全。在課程設置上,多以短期集中培訓為主,忽視了培訓的長期性和持續性。在教材編寫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培育對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少地方在開展新農人培育中過于追求短期效應,求培育數量不求質量,求形式不求實質,新農人培育成效不明顯。
此外,對于培育對象的評價也存在一定缺失。在具體考核中,地方政府設置的內容繁瑣冗雜且未考慮地區之間的實際差異,給從事新農人培育的基層工作者增加了考核負擔。
民生周刊:如何培養新農人,您有哪些建議?
趙皖平:高素質農民是推進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是強農興農的根本。新農人培養,需要探索出可行路徑。
結合鄉村振興人才需求實際,重點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現代青年農場主及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明確各類型職業農民培育規模。
在激活要素資源方面,要建立健全配套機制。要破解土地瓶頸問題,推動土地集約利用,盤活山林、拋荒田等閑置資源,從而為新農人返鄉創業創新提供用地保障。
明確新農人特殊扶持政策條件,出臺涉及創業興農、風險支持、信息服務、勞動保障等綜合性扶持政策體系,使有能力、有實力、有意愿的新農人能真正享受到政策紅利。
在編制和申報項目上,優先安排申報中央、省級農業項目扶持。在金融信貸和保險上,優先享受金融信貸扶持政策和提供農產品保險支持,在財政安排強農資金上,優先逐步增加經費投入。
針對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階段不同,確定扶持政策重點。比如,發展初期,著力幫助其解決信貸擔保、基礎設施、土地流轉、設施用地等問題;成長成熟期,幫助解決質量安全、品牌建設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