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寶君 陳偉東
內容提要 “三社聯動”面臨“四個不夠”問題,“五社聯動”應運而生。從“三社聯動”到“五社聯動”的轉換是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要求,這種轉換不僅是一個數量的變化,而且也是治理邏輯的深刻變革。其在治理目標、治理主體、治理機制和治理資源四個方面都有所變化,由此形塑的社區治理模式也有所深化。深層次看,“三社聯動”秉持二分邏輯,是“國家-社會”關系的產物,目的是促進政社互動?!拔迳缏搫印北秩诌壿嫞恰皣?社會-個體”關系的產物,注重激發居民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能夠更好實現“政府治理、社會調解與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目標。為實現兩者的有效轉換,需著力解決好“聯什么、怎么聯、如何動”的問題,關鍵是要利用治理技術完善聯動結構、健全聯動機制,打造社區治理共同體。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長期以來,國家十分重視社區治理工作,頒布了多項扶持政策,從這些政策中可以看到社區治理模式和方向的轉換。2013年11月,國家民政部在借鑒上?!吧鐓^、社工、社團”三社互動經驗的基礎上,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社區社會工作服務的意見》,正式提出“三社聯動”的思路和構想。自此,“三社聯動”成為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重要舉措在全國推廣?!叭缏搫印笔侵干鐓^、社會組織和社會工作者在一定場域中圍繞居民形成的治理活動,①其通過權力格局重組、職能角色定位和互動網絡構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破解社區治理困境。②“三社聯動”的基本運作思路是:社區居委會提供實踐平臺,社會組織借助社區平臺,依靠專業社會工作者的知識和技能為社區居民提供產品和服務。2015年10月,民政部在重慶召開“三社聯動”推進會,要求各省加快推進。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