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團 ,周玉娥 ,字文麗
(1)云南中醫藥大學護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4;2)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兒科,云南 昆明 650011)
從臍帶結扎至生后28 d 稱為新生兒期,期間的小兒稱為新生兒[1]。高危兒(High risk neonate)指已發生或有可能發生危重情況而需要密切觀察的新生兒[2-3],包括母體異常妊娠、新生兒分娩異常、新生兒出生異常等。隨著女性第一次分娩年齡的延遲、生育政策的改變,高危兒人數在逐漸增加[4]。醫院為提高運行效率,充分利用醫療衛生資源,會縮短在一定時間內完成醫療照護及指導,導致患兒平均住院日縮短[5]。患兒年齡的低幼化、缺少認知和自我照顧能力,體現了父母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應對患兒身體狀況的重要性[6]。多項研究[7-8]表明:若父母沒有做好出院準備,患兒出院對患兒及其家庭具有挑戰性,過早出院會導致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及再入院率增加。因此,了解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情況是臨床關注的重點。本研究選取2023 年2 月至2023年6 月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兒科收治的158 位高危兒,調查分析其父母出院準備度現狀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改善高危兒父母的出院準備情況,改善疾病預后提供理論參考,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于2023 年2 月至2023 年6 月選取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兒科住院的高危兒的父母作為調查對象。納入標準[9]:(1)高危兒住院時間≥3 d;(2)具有正常的語言理解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的父母;(3)父母知情同意自愿參與調查。排除標準[10]:非計劃出院的高危兒者。本研究經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2022KY028)。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閱讀相關文獻后,根據本研究目的,并結合專家意見自行設計高危兒父母一般資料調查表。調查內容包括高危兒性別、胎齡、生育類型、分娩方式、出生體重、住院時長、醫療診斷、是否定期產檢、與患兒關系、父母年齡、文化程度、居住地、就業情況、家庭月人均收入。
1.2.2 中文版出院準備度量表-父母版 本研究采用由陳永鳳等[11]翻譯修訂而成的中文版出院準備度量表-父母版,包括5 個維度,共29 個條目。總分是所有條目分數之和(0~290 分)。總分越高,表示父母出院的準備情況越好。本量表總的Cronbach’s a 系數為0.87,各維度的Cronbach’s a系數為0.74~0.88。
研究者向符合納入標準的高危兒父母詳細說明研究目的和填表說明,承諾問卷及資料的保密性后進行紙質版問卷填寫。研究者對高危兒父母不理解的條目進行耐心解釋,不能自行填寫者由研究者逐條詢問并記錄。仔細審核,發現遺漏等錯誤及時向高危兒父母說明,進行補救,無誤后當場收回。
采用Excel2013 版本建立數據庫,SPSS26.0軟件分析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使用()進行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比較;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進行出院準備度影響因素分析;檢驗水準α=0.05,以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中,共調查158 例高危兒的父母。高危兒出生時胎齡(37.71±1.991)周,出生體重(278.70±0.486)g,住院天數(8.12±5.400)d,高危兒一般資料見表1。父親84 例,母親74 例,父母年齡(30.08±5.362)歲,高危兒父母一般資料見表2。

表1 高危兒一般資料表(n=158)Tab.1 General information table of high risk infants(n=158)

表2 高危兒父母一般資料表(n=158)Tab.2 General information table of parents of high risk children(n=158)
本研究中,129 例(81.6%)高危兒父母表示為孩子回家做好了準備,29 例(18.4%)表示沒有做好回家的準備。出院準備度量表總得分為(194.82±25.261)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見表3。
表3 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情況[(),分]Tab.3 The score of parents’ readiness for discharge of high risk neonates [(),points]

表3 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情況[(),分]Tab.3 The score of parents’ readiness for discharge of high risk neonates [(),points]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高危兒性別、生育類型、分娩方式、與患兒關系、文化程度、目前就業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響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總分的因素,見表4。經比較,文化程度方面初中及以下出院準備度得分顯著低于本科及以上,而其他組間無差異;目前就業情況方面,農民出院準備度得分顯著低于顯著自由職業出院準備度得分,自由職業出院準備度得分顯著低于行政、專業技術或管理人員出院準備度得分,其他組間無差異;家庭人均月收入方面,≤3 000 階段出院準備度得分顯著低于3 001~6 000 階段的出院準備度得分,3 001~6 000 階段的出院準備度得分顯著低于6 001~10 000 階段的出院準備度得分,其他組間無差異。
表4 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的單因素分析[(),分]Tab.4 Univariate analysis of parents’ discharge readiness score of high risk neonates [(),points]
*P < 0.05。
以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啞變量指的是將一個多分類變量轉變成多個二分變量。定性資料進行啞變量設置,見表5。結果顯示:生育類型、與患兒關系、文化程度、目前就業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響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評分的獨立影響因素(P< 0.05),見表6。

表5 影響因素自變量賦值Tab.5 Assignmen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表6 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多元回歸分析Tab.6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parents' discharge readiness score of high risk neonates
出院準備度是指出院時患兒父母所具有照護患兒的知識和技能,情感舒適度和自信度[12]。研究[13-14]表明,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越高,表示出院準備得越好,患兒并發癥發生率、復發率及再入院率越低,若出院準備度水平低下,患兒在出院后存在較高的不良事件發生風險[15]。為提高患兒出院后家庭應對能力,出院準備度是一個研究的關鍵點。本研究中父母出院準備度總分為(194.82±25.261)分,處于偏上水平,得分高于南宜廷的研究[16]。其原因可能是本醫院兒科醫生每天下午向高危兒父母報告其病情狀況,并對相關問題進行解答。同時高危兒父母可通過APP、短視頻等多樣化途徑獲取相關知識,內容更加的生動易懂,因此提高了父母的出院準備度。另外,有研究[17]表明,父母在患兒在出院時沒有發覺回家后照顧孩子可能存在照護需求,從而高估了自己的居家照護能力,導致出院準備度得分偏高。
本研究顯示生育類型、與患兒關系、文化程度、目前就業情況、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影響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評分的獨立影響因素。分析如下:(1)生育類型:首胎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低于非首胎父母,其原因可能是首胎父母初次面對新生兒,缺乏相關育兒經驗,非首胎父母既往有相關照顧經歷,具有一定的照顧知識與技能,提高了出院準備度[18]。研究[19]結果表明,沒有養育經驗的母親與有養育經驗的母親相比出院準備度要低;(2)與患兒關系:父親出院準備度平均得分低于母親出院準備度平均得分。可能與大部分家庭主要的照顧者是母親,母親更加注重照護能力的準備,更加了解和掌握照護知識[20]。同時,母親懷孕時就開始對新生兒照顧進行一定的認識,且準備出院時母親身體尚未完全恢復,父親與母親在出院準備過程中具有不同的角色分工[21];(3)文化程度:受教育水平更高的父母出院準備度得分較高。文化程度更高的父母在更好地接受醫護人員宣教的同時,還能積極通過其他途徑,如同伴溝通、書籍等方式獲取照護知識[22];(4)目前就業情況及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同就業情況的父母獲得的社會支持、有利資源及收入不同。家庭月人均收入低的患兒父母可能會因經濟問題,在患兒身體未能完全恢復時提早出院,家庭人均月收入高者經濟壓力和心理負擔相對較小,出院準備度相對較高[23]。對此,建議結合患兒家庭情況與病情制訂干預措施,為患兒父母提供滿意的出院指導及疾病相關保健知識[24]。
綜上所述,高危兒父母出院準備度處于偏上水平。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患兒的出院準備度,尤其是首胎父母、患兒父親、受教育水平較低和家庭人均月收入較低的患兒父母。關注患兒及家長的行為活動、情緒變化等情況,優化高危兒出院準備流程和方案,并制定詳細的疾病知識學習計劃和以高危兒父母需求為導向的針對性出院計劃來提高出院指導質量,達到促進患兒最終的康復的目的。但本研究只調查了云南省一所三級甲等醫院的高危兒父母,同時納入影響因素較少,樣本量較小且地域范圍較局限,建議今后擴大樣本量及區域范圍進行一步研究驗證。此外,在量表選擇上,可再加入其他量表進行統計分析,以進一步完善升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