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巖巖 編輯/暖陽
小李向心理醫生訴說,每次在新聞媒體中刷到某某小孩身患癌癥正在與病魔斗爭等信息時,就會覺得特別難受,情緒很差,做事也提不起勁。在得知MU5735航班失事時,剛開始只是感到震驚,為受難者感到惋惜,但在網絡上看到飛機在高空下墜的視頻后,她總是不由自主地想到飛機里的乘客當時的那種絕望,甚至會把自己和親友帶入。而最近她發現只要刷到一些負面消息,雖然沒有相同的遭遇、相同的困境,但她也會感到無助和無望,并深陷其中。
這種感覺讓小李很恐慌,無心工作,甚至夜間睡覺也會驚醒。小李感到很害怕,不知該怎么辦?
近年來,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信息鋪天蓋地,每天打開手機就會收到許多消息。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4年MH370空難,2021年鄭州大雨,2022年MU5735航班失事事件等,各種跟災難相關的圖片、音頻、視頻、文字等大量傳播,當被這些充滿苦難的信息包圍的時候,您是否也會像小李一樣為他們感到深深的痛苦?
如果您在關注災難信息的同時,出現失眠、噩夢,腦海里不停地出現所目擊的創傷相關場景;或者變得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感到麻木、恐懼、絕望等,種種心身反應提示您可能正經歷一種“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VT),是由Saakvitne和Pearlman在1996年提出的概念,最初是指專業心理治療者因長期接觸患者,受到了咨訪關系的互動影響,而出現了類似病癥的現象,即治療者本人的心理也受到了創傷?,F在,替代性創傷的定義進一步擴展,即指聽到或看到一些災難性事件的信息,過度暴露于大量負面信息之后,損害程度超過其中部分人群的心理和情緒的耐受極限,而產生與親歷者等同的情緒和軀體反應的現象。
每個人都有可能出現替代性創傷的體驗。許多人可能會自我懷疑,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堅強才會受創傷呢?其實不是。這種替代性創傷的出現與個人意志品質無關,而是出于對受難者的同情和共情,是一種“同理心”的表現。而世界上有一部分人的共情力總是高于常人。這部分人也容易因為共情過度而內耗,心中痛苦不堪,導致自己出現嚴重的身心困擾,甚至精神崩潰。總結下來,替代性創傷主要源于兩大方面:一方面與個人自身因素有關,如自身的價值觀念、自身的能力水平、自身的知識架構等都將影響個體的應對;另一方面則與特定的環境因素有關,特別是與當事人的互動過程有關,如互動的頻率、互動中創傷經歷的細節被揭示的程度、社會支持的程度等。
有學者認為,VT給個體帶來的危害就如同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的各種癥狀一樣,前者是得知他人創傷經歷后發生的,后者是直接遭受創傷引起的。主要表現為個體有厭食、睡眠障礙(難以入睡、易驚醒、噩夢)、易激惹或易發怒、容易受驚嚇、難以集中注意力等癥狀。替代性創傷可消極地改變個人的感情、信仰、價值觀和判斷,當負性事件日積月累之后,個體會感覺壓力很大、出現一種認知:“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世界黑暗面本就如此”……久而久之,則會出現倦怠和失望感。同時,他們的價值系統也會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也會因為自感人際關系的不可靠而出現社會性退縮、感情遲鈍、職業倦怠等。簡而言之,VT深刻地影響著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影響著人的生存意識、安全性、認知能力、愛和歸屬感、自尊和自我實現感。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說,以上種種需要的缺乏都會讓我們的心理處于失衡狀態,更容易遭受心理危機,進而對生活持悲觀懷疑的態度,出現社會功能退縮、職業倦怠等。
既然VT的出現會給心理服務者和大眾帶來身心傷害,那么,有何應對的策略?替代性創傷的應對策略可追溯到1996年,Saakvitne和Pearlman提出了應對的三個基本原則,即“覺察、平衡和聯系”,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心理干預中。
接納和專注于自己的內心體驗。如果你覺察到自己出現明顯的消極情緒,而又無法擺脫時候,請暫時切斷相關信息源,減少信息輸入,尤其不要持續地關注相關新聞。停下來想想你現在的感受和引發這些感受的原因。也可以嘗試去表達出來,比如“我現在真的很難過”。也可以嘗試做一些事情來分散注意力,比如花幾分鐘時間看看窗外,做做家務活動或將注意力轉向本職工作中。注意力的轉換就像重啟的電腦,給我們的情緒開辟了另一個安置空間。
即保持基本的生活節奏和日常生活規律,再試著做一些能夠讓自己放松下來的事情。掌握一定的自我調節策略非常必要,如保持幽默感,適當的休閑和鍛煉,應用某些如“蝴蝶擁抱”“安全島”“保險箱”等特定的自我保護技術。比如,“蝴蝶擁抱”技術既簡單又容易操作:雙眼可以閉上或部分閉上,看著鼻尖;交叉雙臂放在胸前,雙手指尖可以觸到鎖骨和肩膀之間的區域;移動雙手,模仿蝴蝶的雙翼;深呼吸,感受通過身體和思維的感覺(認知、圖像、聲音、氣味、感情和軀體感覺),不加以修改、抑制或判斷……這些將有利于大家及時平衡、調節自己。均衡的營養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穩定自己的內心體驗。
和親人朋友多溝通交流,可以有效地緩解焦慮。一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調節心理不適,增加心理“抵抗力”。
如果你覺察到自己正在經歷替代性創傷,且多種心理自助方法都無法改善,嚴重影響你的工作和生活時,建議撥打上海市心理熱線962525,或及時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