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婉婷 趙大泰
【摘要】在甘肅武威涼州城南有“李銘漢故居”,李銘漢是清代道光年間的著名學者。其子李于鍇是光緒年間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李于鍇之子李鼎超、李鼎文也是近現代著名學者,李氏三代人書香傳承,成為武威科舉家族的典范,也是武威文風鼎盛的明證。本文綜合多種史料,可以理清李氏家族的脈絡,也可以了解李氏家族與其他科舉家族如劉開第、張銑、權尚忠等家族的聯姻關系。
【關鍵詞】李銘漢;李于鍇;劉開第;張銑;權尚忠
【中圖分類號】K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標號】2096-8264(2023)36-006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20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武威市市級科技計劃項目《武威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的建設與運營研究》(WW2201MSS031)、武威祭孔大典分項研究的成果。
在甘肅武威涼州城南有“李銘漢故居”,李銘漢是清代道光年間的著名學者。其子李于鍇是光緒年間的進士,翰林院庶吉士,所以這一故居也稱“李翰林院”。李于鍇之子李鼎超、李鼎文也是近現代著名學者,李氏三代人書香傳承,成為武威科舉家族的典范,也是武威文風鼎盛的明證。綜合多種史料,可以理清李氏家族的脈絡。
一、李銘漢的先祖
李銘漢的先祖居住在“寧夏衛之門城驛”,因為明末動亂,便遷居涼州衛,因為清朝設立涼州府武威縣,便成了武威縣人。李銘漢的曾祖父叫李如極,是一位貢生(別稱明經)。祖父叫李煌,是一位庠生。李煌生二子,長子名叫李元祺,次子名叫李元秘。李元秘與劉孺人生下了李銘漢。
李于鍇撰寫的《先大夫云章府君行述》,交代了李氏家族傳承:“府君姓李氏,名銘漢,字云章。先世居寧夏衛之門城驛,明季寇亂,遷居涼州衛,入國朝,雍正二年改置涼州府,治武威縣,遂為武威縣人。四傳至敘辰公,諱如極,以明經起家,為府君曾祖。生庠生映南公,諱煌。映南公生二子:長壽庵公,諱元祺;次疏亭公,諱元秘。疏亭公娶先大母劉孺人,是生府君?!?/p>
李于鍇任泰安知縣期間,捐助學堂經費。光緒帝特于光緒二十九年(1903)降旨嘉獎,詔贈其祖父李元秘為朝議大夫,其祖母劉氏為恭人。詔贈其父李銘漢為朝議大夫,其母康氏、白氏為恭人。兩件圣旨現存武威市博物館,分別為《清光緒賞贈李元秘圣旨》和《清光緒賞贈李銘漢圣旨》。兩件圣旨均為絲織品,滿漢兩文,其文字收錄于《武威地區志》。
李鼎文撰文《我家三世簡史》,亦交代了其先祖:“我家是在明末清初向西北移民時,從寧夏衛萌城驛遷移到武威的。第一代名叫‘李長腿’,沒有學名,是勞動人民。到我的五世祖,考中了秀才,接著高祖、曾祖都是秀才,從此成為讀書人家?!?/p>
二、李銘漢
李銘漢(1809—1891),字云章,清代涼州府武威縣人。李銘漢年輕時曾投著名學者張澍、陳世熔門下受業,他學識淵博,對于天文、算術、輿地、兵、農都有所涉獵,對音韻、訓詁之學尤有研究。李銘漢一生科考不利,未能出仕,便以教書為業。據李鼎文《我家三世簡史》,“他考上秀才后,曾八次到西安參加鄉試,都沒有考上舉人,最后一次取為副貢生,即備取生,俗稱‘半個舉人’,這時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四十二歲。先后在涼州雍涼書院、甘州甘泉書院任山長(校長)?!惫饩w年間,學使胡景貴上疏推薦李銘漢為“隴上耆儒”,朝廷下令加“國子監學正”銜。李銘漢在居家讀書著述的同時,亦熱心地方公益事業,對家鄉父老多有助益。李銘漢代表作為史學著作《續通鑒紀事本末》(共110卷,90-110卷為其子李于鍇所續)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刊行。還有《爾雅聲類》《說文諧聲表》等著作。
三、李于鍇
李于鍇(1863—1923),字冶成,又字叔堅。李于鍇于同治癸亥年(1863)正月癸卯日吉時生,天資聰慧,14歲成為秀才,21歲時考中舉人。曾參與撰寫甘肅舉人《請廢馬關條約呈文》。光緒二十一年(1895),李于鍇考中進士,入選翰林院庶吉士。光緒二十四年(1898)散館,李于鍇出任山東蓬萊知縣,后歷任武城、泰安知縣。袁世凱任山東巡撫期間,李于鍇被任命為山東大學堂監督,山東大學堂即為今山東大學的前身。袁世凱離任后李于鍇復任蓬萊知縣,繼而升遷為沂州府知府。李于鍇是著名的“山東循吏”,政績卓著。辛亥革命后返回家鄉。因李于鍇聲望卓著,袁世凱兩次想起用,1913年任命其為甘肅警察廳廳長,1914年聘為清史館協修,但李于鍇恥于與之為伍,都拒絕受命。1923年夏五月十日,李于鍇去世于家中。李于鍇續寫了其父親的《續通鑒紀事本末》90—110卷,其零散文章被其長子李鼎超收集為《味檗齋遺稿》,次子李鼎文進而編《李于鍇遺稿輯存》出版發行。
四、李鼎超
李鼎超(1894—1931),字醞班,李于鍇長子,清末民初學者。李鼎超幼年跟隨父親李于鍇到山東,接受了“中學”“西學”兼顧的良好教育。李鼎超曾被任命為甘肅省通志局分纂,后又受聘于蘭州中山大學(今蘭州大學)講授文字學。李鼎超的成就主要在方志,撰寫了《甘肅通志》中的《方言》《水道》二志,編撰完成了《武威縣志》中的《人物志》《藝文志》《金石志》《方言志》。其中《方言志》歷時近十年完成,最后更名為《隴右方言》,由李鼎文整理校注出版。1921年,李鼎超整理刊行其父李于鍇的著作《味檗齋遺稿》。關于李鼎超之死,李鼎文在《我家三世簡史》記載:“(民國)二十年(1931)春,被選為國民會議代表,赴南京開會,目睹政局混亂,憂憤成疾,在上海新普育堂瘋人院用皮褲帶自縊而死?!?/p>
五、李鼎文
李鼎文(1919—2014),字獻甫,李于鍇之次子。據李鼎文在《我家三世簡史》自述:“五歲喪父,十三歲喪兄。沒有上過小學。民國二十六年(1937)武威師范學校簡師科畢業,二十九年(1940)蘭州師范學校中師科畢業。1950年西北師范學院國文系畢業,任武威師范教員。1956年赴天水,任甘肅師范??茖W校講師。1957年,甘肅師專并入西北師院,在師院中文系教中國古典文學,并開《杜詩選讀》《敦煌文學》等選修課。歷任西北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教授。1987年退休?!崩疃ξ牡闹饔小陡拭C文史叢稿》,整理校點的書有張澍的《續敦煌實錄》,《李于鍇遺稿輯存》,李鼎超的《隴右方言》,王權的《笠云山房詩文集》,主編有《甘肅古代作家》,著名論文有1959年發表于《光明日報》的《胡笳十八拍是蔡文姬做的嗎?》。李鼎文晚年定居新西蘭,于2014年病逝。
六、李于鍇的岳丈:武威縣進士劉開第
李鼎文《我家三世簡史》記載:“我父先后結婚四次,元配劉氏,為武威劉開第的侄女。開第字夢星,進士,知縣。”可見,李于鍇的元配夫人劉氏是武威縣進士劉開第的侄女。
劉開第,字夢惺(夢星),甘肅涼州府武威縣人。同治元年(1865)壬戌科進士。授陜西臨潼知縣,歷任涇陽、禮泉知縣,為官有惠政。有一年,正值饑荒,劉開第捐獻出八千金治賑,救活百姓無數。省上的使者來勘察災荒,乘機索賄,劉開第以災情緊急而拒絕。使者便向上級進獻讒言,說冒賑不實,劉開第便被左遷教職。離開之日,老幼攀轅,感泣不釋。劉開第回到家鄉后,曾主講雍涼書院,成就后進人才不少。其著有《谷口歸來客詩文集》《醉吟山房詩存》若干卷。
七、李于鍇的女婿:武威縣最后一位進士張銑
李鼎文《我家三世簡史》記載:“我父有二子二女,長子鼎超,次子鼎文。長女與張銑結婚,張銑,字澤堂,清末進士,官至新疆省焉耆府知府,辛亥革命時被害。有三子:張揆文、張鴻文、張允文。張揆文北平鐵路大學畢業,回武威后不久病故?!笨梢姡钣阱|的長女嫁給了武威縣進士張銑。張銑的《會試硃卷》亦記載:“娶李氏,特賞中書銜國子監學正、道光己酉科副榜,諱銘漢公孫女;壬午經元、乙未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現任山東蓬萊縣知縣,印于鍇女?!逼涫軜I師中就有其“岳丈李叔堅夫子于鍇”[14]。
張銑(1874—1912),字澤堂(也作靈堂),號柳坡,甘肅武威縣人,民籍。同治甲戌年(1874)正月初四日吉時生。丁酉年(1897)為拔貢生,戊戌年(1898)考取八旗教習,辛丑年(1901)補行庚子(1900)恩正并科本省鄉試第二十二名舉人。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鄉試推遲至1901年舉行。1901年,清政府下令廢除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張銑便開始學習西學,研討變法。在張銑“各國政治藝學策”的硃卷中,一篇文章的題目為《日本學制改用西法,收效甚速。然改制之初,急求進境,不無躐等。偏重之弊,東國名宿類自言之取長舍短,宜定宗旨策》。光緒二十九年(1903),由于時局原因,癸卯科會試在河南開封舉行,張銑高中進士,殿試名次為三甲第52名。1905年,晚清政府宣布廢除科舉制度,張銑成為武威縣最后一位進士。
張銑家族曾經顯赫一時,因為張銑的進士身份與官職,其曾祖、祖父、父親、胞兄弟四人曾被封贈為正四品的“中憲大夫”。在涼州城原有張銑故宅,可惜已于20世紀50年代拆除。李學輝在《鮮為人知的武威匾額》一文中引用朱子云先生記載,描繪了張銑故宅的樣貌:“張銑故宅坐落于武威城區東巷子正北方,府址后為涼州區委黨校所在地(現已搬遷)。三開間府門,懸掛繪藍底金字楷書方匾‘通議大夫第’,左右各懸彩繪草綠底金字‘文魁’楷書匾兩塊,現已不存?!盵15]
張銑中進士后被“欽點主事,簽分刑部”。后曾任吏部清吏司主事,外放為焉耆知府。張銑在任焉耆知府時,頗有政績,主要功績在興辦學校和編修方志。
據趙云田《清末新政期間新疆文化教育的發展》一文,清末新政實施后,時任焉耆知府張銑積極在焉耆興辦學堂,當時焉耆府共設立學堂16所。光緒三十四年(1908),新疆省學務公所派人前往新疆南北兩路進行教育考察,張銑因為辦學得力,被上報學部,得優敘。
張銑還奉清廷敕令編修了《焉耆府鄉土志》。該書1卷,4000余字,成書于光緒三十四年,分沿革、政績錄、兵事錄、耆舊錄、人類、戶口、氏族、宗教、實業、地理、山水、道路、物產、商務諸目。
另據王楠《伯希和與清代官員學者的交往(1906—1909年)》一文,張銑與法國探險家伯希和有過接觸,伯希和向張銑借閱圖書36本。
1911年武昌起義以后,革命黨人在迪化(烏魯木齊)發動起義,被時任新疆巡撫袁大化鎮壓。革命黨人又在伊犁發動起義,處死伊犁將軍志銳,建立了革命政權。袁大化為阻止革命蔓延,便下令封鎖伊犁至南疆的交通。革命黨人便聯絡哥老會發動了“南疆戕官”運動,刺殺清政府官員。張銑奉命封鎖了伊犁至焉耆的道路,便成為刺殺目標。1912年4月25日,喀什道尹王學曾帶40萬紙幣赴喀什開辦興殖銀行分行,路過焉耆。哥老會暗中聯絡焉耆參將吳首懷,以設宴款待王學曾為由,邀請委員馬鴻賓、知府張銑作陪。席間哥老會會黨連浚全等七人闖入宴會廳,當場戕殺張銑,馬鴻賓。后來,焉耆哥老會被袁大化及楊增新鎮壓。
據沙巍的《新疆哥老會研究》記載,殺害張銑的哥老會會黨有:連浚泉、何正魁、蕭遇忠、趙萬彪、胡得才、晏應昌、廖蔚亭。關于張銑之死,武威民間亦有被武威武林高手董立文專程赴新疆刺殺的傳說。
八、李于鍇的親家公:武威縣進士權尚忠
李鼎文《我家三世簡史》記載:“鼎超有二子二女……玉蘭、鍾福、玉清,為權氏所生,權氏為武威權尚忠的女兒。尚忠,字藎臣,進士,山西崞縣知縣。繼福,為張氏所生?!笨梢姡疃Τ脑勒桑簿褪抢钣阱|的親家公是武威縣進士權尚忠。
權尚忠(1855/1857—?),字藎臣,一字夏卿,號南橋(也作南樵),武威縣人,廩生,民籍。咸豐乙卯年(1855)正月十八日吉時生,另說咸豐丁巳年(1857)正月二十六日吉時生。光緒八年(1882)壬午科甘肅鄉試舉人,另說中式光緒癸巳(1893)恩科本省鄉試第十四名舉人。光緒二十四年(1898)進士。曾與李于鍇、張思永等人聯名撰寫甘肅舉人《請廢馬關條約呈文》。二十九年(1903)補為山西崞縣知縣。
九、結語
李銘漢、李于鍇、李鼎超、李鼎文三代人或立德,或立功,或立言,成為武威文人典范,在武威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李于鍇自身是光緒年間的進士,其岳丈為進士劉開第,女婿為武威縣最后一位進士張銑,親家公為進士權尚忠,顯示了進士家族之間互相聯姻的風貌。
參考文獻:
[1]武威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武威地區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
[2]金枚.甘肅明清進士翰林傳略[M].香港:天馬出版社,2005.
[3]陳尚敏.清代甘肅進士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4]陳尚敏.清代甘肅進士資料輯錄[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3.
[5]多洛肯.明清甘寧青進士征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6](清)昇允安維峻修撰.(宣統)甘肅新通志[A].中國西北文獻叢書(第23-26卷)[M].北京:線裝書局,2017.
[7]范鵬總主編,李鼎文著,伏俊璉編選.隴上學人文存·第3輯·李鼎文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14.
[8]李鼎文.我家三世簡史[EB/OL].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187038983405830715/.2023-03-01.
[9]李于鍇著,李鼎文校點.李于鍇遺稿輯存[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7.
[10]劉光華主編,武沐著.甘肅通史·明清卷[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9.
[11]趙云田.清末新政期間新疆文化教育的發展[J].西域研究,2002,(2).
[12]王楠.伯希和與清代官員學者的交往(1906-1909年)[J].西域研究,2017,(4).
[13]沙巍.新疆哥老會研究[D].新疆大學,2013.
[14]陳尚敏.家族與清代甘肅科舉人才的養成[J].教育與考試,2021,(4).
[15]李學輝.鮮為人知的武威匾額[EB/OL].http://www.gansudaily.com.cn/system/2020/06/10/017454091.shtml.2023-03-06.
作者簡介:
趙婉婷,女,甘肅武威人,西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學生。
趙大泰,男,甘肅武威人,教育碩士,甘肅省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