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帥 王亞新
【摘要】有關北亳、莊子、葵丘、濟陽江氏、濟陽蔡氏、戴圣籍貫地、戴國故地、戴姓發源地、考城縣治所與疆域、劉秀出生地、張從正故里、于謙祖籍地、黃河故道變遷、考城近代社會經濟等的研究存在較大爭議。筆者認為不能孤立地分析每個爭議,而應把這些爭議放在一起進行綜合探究。通過實地走訪黃河故道等相關古跡,查閱有關地方志與族譜文獻,考查村落歷史,走訪當地居民,參考人口遷移與黃河改道等因素,筆者得出這些皆屬古代考城縣的結論。
【關鍵詞】蘭考縣;民權縣;黃河改道;北亳;葵丘;莊子
【中圖分類號】K29?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6-007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23
古代考城縣,周時稱戴國。在歷史的長河中,考城縣是一個歷經滄桑的地方,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查閱考城縣相關的歷史資料,不難發現存在很多爭議。雖然考城縣大部已被合并入蘭考縣,但是考城縣相關的考古研究仍然較多。目前有很多學者對考城縣相關的北亳、莊子、葵丘、濟陽江氏、濟陽蔡氏、戴圣籍貫地、戴國故地、戴姓發源地、考城縣治所與疆域、劉秀出生地、張從正故里、于謙祖籍地、黃河故道變遷、近代社會經濟等相關研究存在較大爭議。筆者走訪了河南省蘭考縣與民權縣的黃河故道等相關遺跡,參考《考城縣志》《儀封縣志》《蘭陽縣志》《東明縣志》《曹州志》《歸德府志》等相關史料,按照時間邏輯,采用綜合分析法來解釋考城縣相關的考古爭議。筆者認為不能孤立地去分析每個爭議,應該把這些歷史爭議放在一起,采用系統與聯系的觀點來探究。
一、北亳與蒙地都在古代考城縣
北亳是先商都城,是商湯部落的始居之地。商朝建立后北亳又做為商朝的第一座都城,北亳的地理位置存在較大爭議。《考城縣志》最早可追溯至明朝,有多個版本,但是大多已經遺失,部分版本僅存序,目前僅有三個比較完善的版本存世。清康熙版《考城縣志》記載:“(考城)商北亳故地”。1924年版與1941年版《考城縣志》也都記載:“考城為北亳,景亳薄是,有景山亳城湯亭,受湯命都之”。這都說明北亳就在考城縣。同時,《史記·殷本紀》曰:“自契至于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從先王居。”《史記·殷本紀》正義:“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湯所盟地。”《孟子》曰:“湯居亳,與葛為鄰。”[1] 《史記·殷本紀》:“湯征諸侯,葛伯不祀,湯始征之。”[2]葛國即今商丘市寧陵縣。綜合這些史料,說明商湯部落最開始是居住在北亳,北亳與葛國相鄰,即今寧陵縣的北面,也就是今蘭考縣與民權縣一帶。
進一步求證,在很多古籍中都明確指出北亳就在考城縣。《通典》:“考城有北亳,成湯都也。梁國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國也。又有北郜城,左傳云‘取郜大鼎’,即此。”《城冢記》:“北亳,在蒙城西北。”《太平寰宇記》:“梁國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湯會諸侯于北亳,即蒙之北亳也。”《括地志》云:“宋州北五十里大蒙城為景亳。”[1]《夜航船》:“曹州考城縣曰北亳,西京谷熟縣曰南亳,西京偃師縣曰西亳。”[3]但是,商丘與曹縣都主張是北亳所在地,歸根結底是因為考城縣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都是被曹州或歸德府管轄。綜上所述,北亳不在今商丘市區,也不在曹縣,而是在考城縣一帶。
二、莊子出生地在考城
再說一下蒙地,這涉及到莊子的出生地。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曰:“莊子者,蒙人也,名周。”[2]《路史》:“蒙即考城,為莊子生處。”《方輿攬勝》:“蒙在縣(考城)東北。”[4]明代《通雅》:“考城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湯遷南亳,即歸德府。亳一作薄。”上文說了商朝的北亳在考城縣,北亳又稱“蒙亳”“景亳”“亳”,這都是一個地方。[5]參照史籍,九大古澤之首的孟渚澤處在商丘東北、曹縣東南一帶。而蒙澤位于孟渚澤以西,與孟渚澤相鄰。蒙澤的大概方位就在蘭考縣東南與民權縣東北一帶,蒙澤之北稱蒙地,北亳就在蒙地,故亦稱“蒙亳”。景亳在景山(又稱大伾山,并非今曹縣景山)附近,歷史上黃河多次泛濫,其遺跡今已不存,但今蘭考縣境內還可以看到兩條黃河故道遺跡。[6]蘭考縣與民權縣境內的明朝黃河故道大致流經閆樓鄉、小宋鎮、南彰鎮、考城鎮、許河鄉,目前還可以在小宋鎮王崗村南、考城鎮劉土山村北與王土山村北、許河鄉楊橋村等地看到明黃河堤遺跡。清乾隆年間決口的黃河故道大致流經儀封鎮、程莊鎮、北關鎮、林七鄉等地。所以,蒙地在考城縣境內。
既然蒙地在考城縣境內,為什么會有民權縣與東明縣爭莊子故里呢?這是東明縣的遷移導致的,東明縣治所最先是在今蘭考縣境內,金朝1218年間東明縣改轄冤句故地,東明縣治所遷至今山東省境內[7],這導致了蘭考縣與東明縣有很多文化交叉,例如東明縣主張的歷史名人王鶚、光武帝劉秀等,從地理位置來說都應該是出生在今蘭考縣境內。再看《考城縣志·沿革志》引《路史》:“今宋之考城,古蒙城。東魏為蒙都,今興化之冤亭,有莊子漆園。漢之冤句,亦蒙地也。”這說得很清楚,冤句縣也是蒙地,也就是說,蒙地包括了今蘭考縣、民權縣與東明縣等地域。除了東明縣遷移以外,黃河改道與人口遷移也導致莊子的后代往考城縣四周擴散,最終在東明縣與民權縣形成了兩個莊姓聚居區,古人重視祭祖,故在東明縣與民權縣各有一處莊子墓。筆者認為東明縣與民權縣的兩處莊子故里都是后人所建,真正的莊子故里已不可考,但莊子故里應該在考城縣境內。
三、葵丘在考城縣境內
據《史記·齊世家》記載:“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2]《括地志》:“葵丘在曹州考城縣東南一百五十步,即桓公會盟處。”《元和郡縣圖志》同樣記載:“葵丘在考城縣東南一百五十步。”《金史》:“考城宋隸東京,正隆前隸曹州,后來屬。有葵丘、黃河、黃陵崗——元光二年改為通安堡。”《考城縣志》:“考城實古葵丘地。”葵丘在考城縣是毋容置疑的。[4]
與莊子故里類似的是,東明縣與民權縣也在爭葵丘會盟所在地。如同上文提到的兩個莊子故里都是后人所建一樣,這兩個“葵丘”也都是后人所建,真正的葵丘應該位于今蘭考縣考城鎮、許河鄉與民權縣北關鎮一帶[11]。還有金代名醫張從正,因出生于戴國故土所以自號戴人,睢州考城張老莊人,今蘭考縣小宋鎮有其后人居住,今民權縣王莊寨鄉吳屯也有其后人居住。[8]碑文與正史都一致記載張從正為睢州考城人,這點沒有異議。根據《儒門事親》:“郜城,戴人之鄉也。”《路史》:“今曹之考城東南有北郜城。”[8]再看上文《通典》:“考城有北亳,成湯都也。梁國有二亳,南亳在谷熟,北亳在蒙,此即北亳也,亦曰景亳,亦古戴國也。又有北郜城,左傳云‘取郜大鼎’,即此。”這說明,“北亳”“北郜城”都在考城縣。還有于謙故里,一種說法是在民權縣程莊鎮于莊村(有說是于謙遇難后其子逃難至此),但是在曹縣莊寨鎮白茅東村卻有于謙紀念堂。
南宋1128年發生黃河改道,流經今蘭考縣,此后黃河河道多次在蘭考縣境內改道,造成大量的人口遷移,同時伴隨周圍的縣治變遷[9]。再考證《儀封縣志》,儀封八景之一是黃渡漁歌[13],在古時有一個黃河改道淤積而成的黃渡湖,位于今南彰鎮、小宋鎮、孟寨鄉、考城鎮一帶。但是黃渡湖今已不存,已變成大片農田。考察村落歷史后發現,蘭考縣東部村莊的建村歷史幾乎全部是明清時期,尤其以清時居多。而民權縣與東明縣則有一些千年古村落,這也證明蘭考縣東部在宋元時期的黃河改道導致了人口大遷徙。所以,葵丘也應該是人口遷徙導致的分歧,東明縣的葵丘與民權縣的葵丘都是后人重建,葵丘最先的位置應在今蘭考縣東部。
四、濟陽江氏與濟陽蔡氏根在蘭考縣東部
濟陽江氏與濟陽蔡氏到底是發源于今蘭考縣東部,還是民權縣?《歸德府志》:“南北朝時,考城江、蔡二氏,蟬冕交映,臺袞相襲,勒名帝籌藉,慶流子孫,斯為盛族矣。而人才輩出,累世列于史傳,尤世所僅限覯也。”江淹、江子一、江總、蔡謨、蔡興宗、蔡廓、蔡景歷等,史書記載均為濟陽考城人,但這是僑置在今江蘇境內的濟陽郡考城縣,并非河南境內的考城縣。[10]在濟陽江氏的一些族譜中記載:江子一,字元貞,謚義子,南徐州濟陽郡考城縣(今江蘇省境內)人,祖籍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蘭考縣)。因永嘉之亂,東晉在南方建立政權,稱“衣冠南渡”。為了安頓北來僑民,東晉僑置了很多州縣,南徐州濟陽郡考城縣便是僑置而來的。濟陽蔡氏一致認為蔡謨為“南渡鼻祖”,是濟陽蔡氏開基第一人,蔡謨根據其祖籍地濟陽而獲封“濟陽男”。《江氏家譜》:“江氏祖景符因討伐諸呂,迎立文帝繼位有功,按功賜爵,采地濟陽文香莊,封濟陽候。”蔡謨與江景符都因濟陽而獲封。唐朝貞觀中期濟陽縣廢,濟陽縣轄地即今蘭考縣東部、東明縣南部與曹縣西部一帶。這就說明,濟陽江氏與濟陽蔡氏祖籍為濟陽,確切來講應該是今蘭考縣東部一帶,并非民權縣。今民權縣程莊鎮江集村應是江氏后代子孫遷徙導致。《江氏家譜》:“令江景符自河南登封縣遷濟陽文香莊。后裔江統遷考。”在族譜中,江統并非圉縣(今杞縣),而是“遷考”,即從濟陽遷至考城縣,也就是現在的蘭考縣東部。陳留圉縣的江氏祠堂應該也是江統后世子孫遷徙導致。
五、戴圣籍貫地與戴國故地在蘭考縣東部
戴圣籍貫地爭議很大,一說是河北成安縣人,一說是民權縣人,一說是蘭考縣人。1267年宋度宗以戴圣籍貫詔封其為“考城伯”,這說明戴圣就是考城縣人,至于河北成安縣的說法可能也是人口遷移導致。值得一提的是,考城縣曾經改名為成安縣,成安縣城曾位于蘭考堌陽鎮一帶。《漢志》:“成安縣,屬陳留郡。后魏孝昌中,復置成安縣,為北梁郡治。北齊廢郡,以考陽縣省入。”這說明考城縣在北齊時與蘭考縣東部的成安縣合并。戴圣是戴國國君宋戴公的后代,戴國國都位于蘭考縣東部,這也是戴姓發源地。[11]蘭考縣東部的方言口音與蘭考縣西部的方言口音存在較大差別,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蘭考縣東部古時屬戴國,而蘭考縣西部古時屬衛國,戴圣祖籍地應為蘭考縣東部[12]。
六、考城縣治所與疆域爭議探究
考城的縣城遷移,并非六次。按時間順序進行不完全統計,漢代考城縣治所在葵丘,晉省入外黃,北齊并入成安縣,隋移治今民權縣西南,金遷王橋鎮,明洪武年間遷址程莊鎮,明正統年間遷址北關鎮,清乾隆年間遷址堌陽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又遷址張君墓鎮(今考城鎮),所以,遷城次數遠大于六次。[13]
有學者提出古代考城縣在清朝1783年以前的疆域主要在民權縣,這也有誤。其實,考城縣在唐宋時期就包括了黃陵崗(今蘭考縣南彰鎮等)。金代1232年割考城、東明、襄邑等地置儀封縣,儀封縣主要轄地為今蘭考縣東部。據傳,元朝考城縣城計劃遷址今南彰鎮后城子村建新城,后作罷,故為“城址”,后演變為“城子村”。東漢83年,光武帝劉秀的孫子漢章帝為了紀念祖父出生于此地,取“昭光烈考武皇”之意,改甾縣為考城縣。[12]《后漢書》:“皇考南頓君初為濟陽令,以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生光武于縣舍。”《東觀漢記》:“光武以建平元年生於濟陽縣。”這都說明劉秀出生于濟陽縣(一說蘭考縣東北堌陽,一說蘭考東許河鄉,一說曹縣莊寨白茅村,一說東明縣滿城),為何漢章帝不把濟陽改名為考城?而偏偏改甾縣為考城縣?很大可能是當時的劉秀出生地已經歸屬甾縣地域,也就是說東漢改名后的考城縣很大可能已經包括蘭考縣東部、曹縣莊寨鎮與東明南部等地。再補充一下,一些時期,考城縣周邊飛地較多,政區變更也快,例如明時莊寨鎮境分屬曹縣、東明縣和祥符縣,長垣縣的管轄范圍曾到今東明縣東南部。商湯時的景山也在蘭考與東明地域,即古代考城縣。[1]所以古代考城縣疆域大致在今蘭考縣東部、民權縣全境、東明南部、曹縣西部的范圍內變遷。
七、綜合探究所有爭議
現在,我們對比來看這幾個爭議。考城有北亳,考城東的曹縣也在爭北亳,考城東南的商丘也在爭北亳;考城北有東明縣莊子故里,考城南有民權縣莊子故里;考城北有東明縣葵丘,考城南有民權縣葵丘;考城北有蘭考縣張從正故里,考城南有民權縣張從正故里;考城東北有曹縣莊寨鎮于謙紀念堂,考城南有民權縣于謙故里;考城北部的蘭考縣是濟陽江氏與濟陽蔡氏的發源地,考城南部的民權縣也在爭濟陽江氏與濟陽蔡氏的發源地;甚至蘭考縣與民權縣都主張是戴姓發源地(與古戴國有關);蘭考縣與民權縣也都主張是戴圣祖籍地;蘭考縣東北堌陽鎮、蘭考縣東許河鄉、考城北的東明縣、考城東部的曹縣莊寨鎮都在爭劉秀出生地。古時黃河多次泛濫,導致考城縣城在蘭考縣與民權縣地域內多次遷移,考城縣的疆域也多次變化。幾條明清黃河故道基本都是東西或東南走向,把考城縣分為南北兩部分,人口也被隔開為南北兩部分[14]。這些爭議都以考城為中心,在考城周邊,并且這些有爭議的地點兩兩相距幾乎都在五十公里以內。至此,邏輯很清晰了,這都是受到黃河改道與人口遷移的影響而導致的爭議。綜上所述,北亳、莊子、葵丘、濟陽江氏、濟陽蔡氏、戴圣籍貫地、戴國故地、戴姓發源地、考城縣治所與疆域、劉秀出生地、張從正故里、于謙祖籍地等,都在古時的考城縣。
總之,東明縣、蘭考縣、民權縣與曹縣之間存在一些考古爭議,幾乎都與古代的考城縣有關。從地理位置上看,古時考城縣居于爭議地域的中心,被東明縣、曹縣、民權縣、蘭封縣包圍。這根本上都是歸因于古代考城縣黃河改道、人口遷移以及其疆域變化,故應該從動態的角度去探討這些考古爭議。
參考文獻:
[1]王云飛.商都北亳地望在蘭考堌陽鎮—— 《辭海》正誤一則[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35(02):1-3.
[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3]張維華.湯都四遷芻議[J].中原文物,1993,(3).
[4]賈文豐.中原文化概論[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5]孟世凱.商史與商代文明[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2.
[6]殷繼龍.清代黃河大工研究[D].吉林大學,2022.
[7]東明縣志編纂委員會.東明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毛德西.從考城沿革談張子和故里[J].中醫藥信息,1987,(03):46-47.
[9]吳朋飛,趙金華.黃河城市生命史:以蘭考為中心的研究[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5(06):90-100.
[10]周明洋.仕宦選擇與家族命運[D].河南大學,2020.
[11]李玉潔.先秦諸子思想研究[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12]蘭考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蘭考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
[13]民權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民權縣志[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
[14]崔立釗.清中葉以來黃河改道與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區的政區調整[D].復旦大學,2014.
作者簡介:
胡帥,男,河南蘭考人,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方向:管理學、地方志。
王亞新,女,河南蘭考人,中山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