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雙艷 趙倩
【摘要】翻譯批評是翻譯學研究領域內的重要分支,是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的重要紐帶,也是豐富翻譯實踐的重要補充。翻譯批評實質與翻譯賞析是相互聯系,相互共存的。批評實質為一種評價,可以是對翻譯文本中出現的不足進行指點和指正,也可以是對翻譯文本中出現的亮點進行贊美式評價。翻譯批評應當采取綜合、適宜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批評和鑒賞。本文旨在通過選取塞繆爾·厄爾曼的《青春》(Youth)的多篇譯文進行批評與鑒賞,并同時立足于自己的翻譯實踐,汲取和總結翻譯經驗,進而為提高翻譯質量提供新的思考點。
【關鍵詞】翻譯批評;批評與賞析;青春;Youth;散文
【中圖分類號】H31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36-010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6.032
翻譯活動是進行跨國交流的重要途徑,并且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翻譯也越來越重視。翻譯也是推進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關鍵突破點,中國文化也需要翻譯活動的介入,從而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并樹立評價觀和是非觀,因而翻譯質量成為不容忽視的關注點。縱觀近來中外學者對翻譯批評的研究趨勢,也可發現中國對翻譯翻譯理論的思考和研究越來越完善和豐富,這對于指導翻譯實踐也是極其有利的。
一、翻譯批評
(一)翻譯批評的理解
什么是翻譯批評?眾多學者在思考和研究后,總結并得出了自己的觀點。例如,許鈞指出翻譯批評是“對翻譯本質、過程、技巧、手段、作用、影響的總體評析”。廖七一將翻譯批評界定為對特定文化語境中翻譯作品的“主題內容、譯作的質量、譯者的翻譯理念、譯者的動機、翻譯策略、翻譯的語言表現形式、翻譯的功能、譯作的社會反應、效果及傳播等進行的描述、分析、研究和評價”[1]。肖維青認為翻譯批評是批評者運用翻譯研究以及其他相關理論,或者參照一定標準和尺度,對具體的翻譯現象(包括譯作、譯者、譯論和翻譯過程等)進行的分析和評價,以提高譯者的整體素質和翻譯的整體質量,推動翻譯學的發展。(肖維青,2010)[2]綜上所述,我們發現研究者對翻譯批評的定義是不同的,這也于研究學者所思考的主要出發點的差異有關。但經過歸納,可以一致得出的是,翻譯批評實質是對翻譯文本的一種分析和評價。
既然是分析和評價,就定然摻雜著批評者的所持的客觀觀點和主觀觀點。而翻譯活動中,譯者同樣也是原文的讀者和感知者,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會帶著自己的主客觀認知和價值觀念進行語言間信息的轉換。批評者又是站在相對中立的立場上,對譯者的譯文進行分析和評價,實質也體現了翻譯思路、手法,放大了運用翻譯中運用的技巧,進而指出其優點和不足之處。最終的分析和評價結果也會受制于批評人的側重點和決定,并產生影響。因而,可以說翻譯批評實質也是對翻譯過程、對譯者及譯本關系的認識和評價。以評價為本質的活動,其中必有認知,但認知本身并不是評價。主體以一定的認知為前提,對主客體價值關系的意識活動才是評價。[3]因而,區分認知和評價能為翻譯批評的指點正確的方向。
(二)翻譯批評的作用
翻譯批評的作用體現非常廣泛。首先,在文本類型上,翻譯批評最初多見于文本類文本中,而后隨著眾多學者對翻譯批評的思考和研究更為深入后,加之所處時代的進步和時代發展的需求和召喚,翻譯批評開始走向非文學類文本,涉及的面更大,且在特定方面,翻譯批評還有利于準確定位文化交流中的誤會和鑒定各類史實,從而減少因錯譯造成的不利影響。
其次,在語言翻譯方向上,民族文化的外譯愈發重要。因而,現在中國的翻譯活動也越來注重中文譯成外語的趨勢,而在這個過程中,翻譯批評變的顯得更加重要。這也說明我們愈加關住到了文學譯介的階段性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性翻譯水平也是一個國家發展程度和國家形象的映射,因而,翻譯批評在把持翻譯水平上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
再者,翻譯批評還有利于提高評價譯文的審美水平。這一點主要彰顯在文學類文本當中,諸如詩歌、散文、小說和戲劇中等等。文學作品的誕生有著其本身的意義,人們通過閱讀文學作品來了解某個時期的發展,來體察某個時期人們生活的狀態,或者從中獲取一些靈感。另外閱讀文學作品也有助于提高個人的情趣和審美感知。
二、散文與散文的翻譯
散文是典型的文學作品,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除韻文、駢文等講求韻律的詩歌之外的所有不押韻、不排偶的文學作品,也包括一般的科學著作、論文及應用等。狹義的散文則指的是與文學文體中的小說、戲劇、詩歌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散文根據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抒情散文、敘事散文、雜文、小品、隨筆、游記等。[4](黨爭勝,2006)
散文的基本特點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就外在形式而言的,外在看著句段之間邏輯很弱,或者不存在邏輯,但文章大讀下來,會發現其實文章內容并未偏離文章主旨,即文章的神形仍舊是凝結在一起的。因而在翻譯過程中也要注意把握文本的體裁、表現和特征,例如在散文的中譯英過程中,就要注意增添邏輯詞增加,合并和刪減重復的內容。
再者,在翻譯過程中,除了把握散文除形式上的特點外,還要善于感悟和捕捉散文的美,即散文是“真”“情”
“美”的結合。
真正的散文就是要講究“真”。散文的“真”體現在“不假雕飾”“不施鉛華、全憑本色的真實和直接”。[5](胡顯耀、李力,2009)“情”在于表現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這種情感來源于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寫作手法、技巧和不同的敘事角度將它們融入文字中,在此基礎上再來抒發真情或傳達一種美好的祝愿和寓意。散文之美體現在其情味、韻致、意境之美,體現在其敘述語言的樸素、自然、流暢、平實之美。[5]
在翻譯過程中致力于傳達原文的“真”“情”“美”可使譯本也能有同樣的鑒賞價值。這就要求譯者精通雙語語言、熟悉文化差異、善于思考、掌握一定的寫作水平和鑒賞能力,自主能動地選擇恰當的翻譯方法和策略,除了做到“忠實”和“傳情”以外,也能將原文中的美也巧妙地轉移到譯文中,這并不是容易的,但卻值得譯者自我挑戰。
三、Youth作者、原文及譯文的介紹
Youth是著名美國作家塞繆爾·厄爾曼的散文詩,也是其聞名的代表作。散文詩,顧名思義,兼有散文和詩歌的特點。本篇詩篇幅短,非常具有哲理性意味,也正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經歷和體會。文章用詞簡單、風格樸實、勾勒的畫面形象生動,意境唯美。字里行間能感受到,這是一位年輕時經歷過多種磨難的人才能有的心得體會。在作者的筆下,變老并不是那么可怕,悲觀也并不是那么邪惡。相反,悲觀和變老是人生走向真正成熟考驗者,只要一直保持一顆年輕、積極、勇敢和憧憬美好的心,即使真正步入老年,我們也可以依舊年輕。
本文選用的對比的漢譯本分別來自王佐良先生、黃志堅先生、隋榮誼先生和李明先生。本文將從散文的“真”“情”“美”并且結合詩歌的特點,對不同的譯文進行評價和賞析。另外筆者也對其進行了翻譯,以進一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有益于進一步提高鑒賞其他譯者譯文的能力。再者,對不同的譯文進行評價和鑒賞,也有助于提高譯者的審美能力和翻譯水平。
四、翻譯批評下Youth的多譯本對比賞析
原文
YOUTH-- Samuel Ullman[6]
Youth is not a time of life, it is a state of mind; it is not a matter of 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 it is a matter of the will, a quality of the imagination, a vigor of the emotions; it is the freshness of the deep springs of life.
......
When the aerials are down, and your spirit is covered with snows of cynicism and the ice of pessimism, then you've grown old, even at twenty, but as long as your aerials are up, to catch the waves of optimism, there is hope you may die young at eighty.
(一)“真”的傳遞
“真”指的是文章的樸實、真實和直接。映射到翻譯中,又可賦予“真”和忠真的雙重含義,即做到內容忠實于原文。內容忠實是翻譯的第一要義,因而在翻譯批評和賞析中,“真”也應當置于首位,其次才是形式和風格。
經過對比閱讀而得,王譯和李譯都非常忠實于原文,采用的方法為直譯。不僅體現在內容趨于完整、無錯譯和無過多的增譯和減譯上,也體現在形式上,段落以及大多標點保持一致。隋譯和黃譯忠實于原文的程度較前兩位譯者較低,內容有所刪減、形式保持一致。具體表現在隋譯倒數第二段出現漏譯,即省略了原文“so long are you young”一句,黃譯則體現在對原文倒數第二段進行了創造式翻譯,屬于意譯,其采取的翻譯策略較其他三位譯者不同,且選擇性地拋棄了原文中的喻體——天線。黃譯為:“無論年少或年長,當懷好奇的誘導,像孩子般總渴求著:接下來的進展及馳騁人生的歡樂。”筆者認為黃先生的翻譯想法也有其用心所在,關注意義的傳遞。作為讀者看,拋開原文,其譯文也是同樣的優美的。
四篇譯文風格表現也略有不同,隋譯和李譯的翻譯的語言風格較為白話,話語直接、易于朗讀和理解。王譯和黃譯的語言風格頗有古文氣質,但是讀起來仍舊朗朗上口;例如“rosy cheeks, red lips and supple knees”,王譯和黃譯分別為:“桃面、丹唇、柔膝”和“粉頰、朱唇、柔肢”;隋譯和李譯分別為:“紅潤的面頰、透紅的嘴唇和靈便的腿腳”和“紅潤的面頰、鮮紅的嘴唇、柔韌的雙膝”。筆者的譯文風格同隋先生和李先生的相近,譯作了“紅潤的面頰、嫩紅的嘴唇、柔軟的膝蓋”。經過對比,筆者認為“柔軟”用于此并不準確,“柔韌”會更加符合認知習慣。在理解方面,讀者可能會耗時更長一點;另外也由于部分用詞偏古體,因而文章篇幅會較短,與原文的長短形似更相符。
(二)“情”的傳遞
“情”在于表現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也是寫作的最終目的。散文也在于抒情,抒情中寓理。Youth是一篇敘事寓理的散文詩,他將六十歲和二十歲的人進行對比,體現在容貌、心智和面對生活的心態,從而告知不論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無論經歷了什么磨難,都應當笑對生活,懷有一顆青春之心。
四譯本均很好地傳達的作者欲表達的哲理。不同的是,王譯的語言更加鏗鏘有力,體現在動詞和副詞的選擇上。如王譯中多用表示肯定語氣的副詞“定”“必”“實”等。黃譯讀上去能隱隱體會說話者的身份,即一位經歷過世事的人,如從“方陷殘年”“花甲多勝弱冠”等可以體會之。隋譯中的“情”傳達的稍微較為平穩,用詞基調偏低,但最后一段語句的語調明顯上抬,從“玩世不恭”“悲觀厭世”“老氣橫秋”等詞可以體悟。李譯傳情整體基調也非常平穩,整體基調仍舊是積極向上的,同原文的氣質相似,用樸素的語言傳遞真情。對比四譯本的傳情方面,筆者譯文雖不如四位學者的譯本,但筆者能體會將情感推向高潮的隱形力量。
(三)“美”的轉移和再創
散文之美體現在其情味、韻致、意境之美,也體現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上。也如上所述,Youth在體裁上也可歸為散文詩,兼有散文和詩歌的特點。
該散文之美首先就體現在其修辭手法之美,第一段就運用了排比的手法,體現在句與句之間及一句話之中。倒數第二段還運用了隱喻的手法,將心與心之間信息和情感傳遞具體化,比喻成無線電站,形象生動,易于讀者在腦海中勾勒畫面。其次,在于原文的音感美,之所以能稱其為詩,是因為將其按照詩的格式進行劃分和排列后,原文是押韻且富有音韻感的。最后,在于原文構成的意境及傳遞的情感之美。整篇讀下來,可感知到意境不是靜止的畫面,而是動態變化的,且帶有絲絲唯美感。
四譯本在傳遞“美”各有其特色,體現了處理手法的多樣。對于英文詩歌的尾韻,在中文譯文中并不容易實現對等,若能盡量實現形式上的美最優,對難以實現對等的部分可采取其他方式進行彌補。王譯和黃譯最凸顯的是詞語的對仗,且多用四字格,且同富有韻感。這也同兩位譯者選用的文言形式相關,且能用文言文的形式進行對仗,也跟能體現譯者的雙語水平和翻譯風格,此處可以認同為風格的再造,且脫離原文,譯文在語言上、情感傳達、意境勾勒方面也是極其優美的,極具文學感。隋譯和李譯采用的現代白話文,語言通俗、易懂,相比王譯和黃譯少了些文藝之味,但仍舊具有現代美文之感。王譯和黃譯在修辭上也盡量保持了一致,語音上具有美感,注重內容與用詞的平衡。在文中也多用到四字詞,使譯文添彩,體現了技巧和語言運用的水平。筆者的譯文也注意到了音韻美感方面的不足和損失,有意識地采取了使用四字格,并盡力使段落間勾勒的意境相銜接,但在風格把控上還需多向優秀譯者學習。
五、結語
翻譯批評是評判翻譯的重要方面,翻譯批評已經不再只停留在對語言的微觀層面,例如詞匯、語法等方面進行檢錯式的文字批評,其內涵在眾多學者的共同研究下已經得以擴大,并延伸到對優秀譯文的賞析。研究的對象可以是一原文的單個譯文,也可以是一原文對應的多個譯文。多次對比學習有利于譯者在日后的翻譯實踐中更加得心應手,遇到難點也會采取更為靈活的方法應對。本文將英文散文《青春》從散文的 “真”“情”“美”三大點對四個不同的漢譯本進行了批評賞析,指出了各譯文的不足與亮點,為散文漢譯實踐提供思考方向。
參考文獻:
[1]廖七一.20世紀中國翻譯批評話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2]肖維青.翻譯批評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10.
[3]方遒.散文學綜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4]黨爭勝.翻譯名篇賞析[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5]胡顯耀,李立.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6]YOUTH BY SAMUEL ULLMAN[DB/OL].https://rainydaypoems.com/poems-for-kids/inspirational-poems/youth-by-samuel-ullman/.
[7]Nid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 Leiden:E.J.Brill,1964.
[8]馮麗霞.翻譯批評本質辨析——翻譯評價與翻譯認知[J].外國語言與文化,2022,6(01):72-81.
[9]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6.
[10]劉云虹,許鈞.新時期翻譯批評的走向、特征與未來發展[J].中國翻譯,2022,(02):5-13.
[11]許鈞.關于翻譯的新思考[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簡介:
李雙艷,第一作者,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漢翻譯比較、翻譯批評與賞析。
趙倩,第二作者,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英漢翻譯比較,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