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淑云
人口自然結構變動對我國勞動經濟調整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新時代,我國人口自然結構出現了較大的變動。本文就這一時期的人口自然結構對我國勞動經濟參與產生的重要影響進行探究,并提出優化建議,以期為實際工作貢獻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參考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全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不斷調整政策、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切實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我國社會經濟各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1978年至今,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尤其在2010年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經濟貢獻量不斷增加。經濟實現高速發展與經濟總量增加的背后,正是我國龐大的勞動人口全方位的貢獻。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勞動供給貢獻率自改革開放以來呈上升趨勢。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增加與人口性別結構失衡,我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現象也在逐漸消失。勞動作為社會經濟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力量,勞動人口參與率降低必然會對社會各方面發展產生不利影響。以此類推,如果勞動經濟參與率不斷降低,必將會對經濟活力、經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深入調查發現,人口老齡化、人口性別比例失衡等問題若未能及時調整,將會對勞動經濟參與率產生不良印象,影響經濟發展。
一、我國人口結構特征分析
(一)人口老齡化趨勢日益明顯
相關調查和預測顯示,我國老齡化有如下特征:一是老年人口數量將不斷增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快。截至2021年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以上,占總人口的14.2%。據測算,預計“十四五”時期,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占比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占總人口的30%以上,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二是人口老齡化區域差異大。從城鄉來看,城鎮地區老年人數量比農村多,但農村地區老齡化程度比城鎮地區更高。據2020年數據統計,全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轄區人口比重超過20%的省份共有10個,主要集中在東北、川渝等地區。三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任務重。2050年左右,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和比重、老年撫養比和社會撫養比將相繼達到峰值,給公共服務供給、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發展帶來挑戰,應對任務很重。
(二)人口性別結構失衡現象凸顯
當前,我國人口自然結構同樣呈現出了性別結構失衡的現象。《中國統計年鑒(2020)》顯示,目前,我國性別比最為失調的年齡段為10~14歲、15~19歲,性別比分別為119.10、118.39。往前推算,這些現在10~19歲的孩子,正好出生于2000~2010年之間。這意味著,這波10~19歲的孩子未來步入適婚年齡,將有約120萬男性“落單”。對我國人口正常繁衍以及未來繼續保持人口紅利必然會產生不良影響。
二、我國勞動經濟率參與特征分析
(一)總體提高,局部下降
根據勞動經濟參與率的界定可知,勞動經濟參與率的高低是由經濟活動人口和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共同決定的。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以及各方面政策的不斷調整,我國勞動經濟率整體上呈現上漲趨勢,但1990年之后局部地區呈現下降趨勢。
(二)與其他國家相比,總體較高
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勞動經濟參與率整體上是比較高的。這是因為我國人口基數較大,以此帶動勞動人口經濟參與率較高。據相關統計,2010年我國勞動經濟參與率高出發達國家8.7%。但與同期的越南相比,我國與越南的勞動經濟參與率基本上是持平的狀態,這也證明了勞動經濟參與率與社會制度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
(三)各年齡組勞動經濟參與率呈下降趨勢
在實際收集相關數據中,將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分為15~25歲、25~44歲、44~64歲。相比2010年的15~25歲勞動經濟參與率,目前的15~25歲的勞動經濟參與率呈下降趨勢,這主要是近些年來我國高校不斷擴招,這一階段大量的人口進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從而導致勞動經濟參與率降低。此外,其他兩個年齡段人口勞動經濟參與率目前整體上也呈下降趨勢。
三、人口自然結構對勞動經濟參與率的影響分析
(一)微觀角度看勞動經濟參與率
從微觀角度看,人口自然結構對勞動經濟參與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年齡、受教育程度、性別以及家庭等方面。近些年,高校不斷擴招以及掀起的“考研熱”現象,導致15~25歲人口大量進入學校,故勞動經濟參與率在這一年齡段會相對降低。從受教育程度分析,接受專科和研究生教育的人口勞動經濟參與率要高于本科教育人口。同時,64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勞動經濟參與率是非常低的,當前社會經濟發展中勞動經濟參與率主要為25~64歲。但我國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對勞動經濟貢獻率必然會產生不良影響。
(二)宏觀角度看勞動經濟參與率
從宏觀角度看,人口結構變動對勞動經濟參與率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國家經濟增長速度、產業結構改革以及國家教育改革等方面。一方面,大學不斷擴招導致勞動經濟參與率降低;另一方面,我國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導致大量人員出現下崗待業現象。雖然我國第三產業創新發展,帶動了大量的人口進入到第三產業發展,勞動經濟參與率不斷增長。但是,以上兩個方面的分析因素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系,因此無法從整體上扭轉勞動經濟參與率下降的趨勢。
四、以人口結構變動為立足點提升我國勞動經濟參與率的相關建議
基于以上分析,我國人口自然結構變動對勞動參與率必然產生不利影響。立足于長遠發展層面,切實需要針對當前人口自然結構變動現狀分析,提出相應的優化改進建議,為我國社會經濟實現長效發展發揮促進作用,具體措施如下。
(一)積極推動三胎政策,完善配套管理
2021年8月20日,我國提出了開放三胎政策,且同步提出取消社會撫養費的征收,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這一政策的提出是改變當前我國老齡化及性別結構不平衡的重要調整。但需要關注的是,雖然放開了三胎政策,但家庭撫養成本高、社會壓力大等問題導致許多家庭面對三胎政策出現了“畏難”的現象。因此,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積極調整,出臺相關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消除年輕夫妻的后顧之憂,由此鼓勵更多的夫妻生育三胎。例如,2022年11月9日,河北省衡水市正式下發了重要文件,文件中明確規定,政府將根據政策對生育第三個子女的產婦給予5000元生育補貼;在撫養方面,為了減少家庭保育費用,符合生育政策的3歲以下幼兒的托育機構補貼將由政府支付,第三個孩子的補貼是800 ~ 1200元。通過不斷完善配套政策,為生育三胎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強化宣傳教育,接受全新理念
基于上述分析,我國當前人口性別比出現了失衡現象。這就意味著需要積極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接受全新理念,不斷提升女性性別占比,優化解決當前性別結構失衡現象。首先,關注農村未婚男青年婚姻訴求。當前社會比較熱議的一個話題是,農村未婚男青年和城市大齡高學歷未婚女青年成了兩個平行不可交的群體。受婚姻匹配梯次結構的影響,農村大齡男性青年的婚姻競爭將明顯加劇。而面對當前我國勞動經濟參與率低下(尤其體現在農村)這一問題,需要切實關注農村未婚男青年的婚姻問題。2021年和2022年國家衛健委兩會代表高度重視當前我國人口性別比結構的調整,并且提出人口性別比的調整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經濟高效、高質量的發展。因此,相關部門需要立足現狀,深入研究,提出針對性的策略,從完善社會保障等方面落實,尤其將關鍵點放在農村未婚男青年婚姻問題解決上,同時以合理、合法的渠道保障跨國婚姻的科學化管理,以此多方面聯動,解決人口性別比失調的現狀。
(三)調整延遲就業現象,提升勞動經濟參與率
上述分析中提到由于高校不斷擴招,15~25歲青壯年進入到高校接受教育,這當中大量的學生為了延遲就業,存在“躲避”就業現象,會攻讀研究生,甚至出現了“大學生啃老”現象。這些問題如果未能得到及時解決,將會對勞動經濟參與率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這就需要面向大學生群體加強宣傳教育,全面深入貫徹“先就業,再擇業”的理念。近些年,我國新聞報道中披露一位大學生考上985高校后不好好學習,并且內心浮躁,畢業后只能回家啃老,這是十分令人擔憂的事情。而這位大學生可能也經過內心的掙扎,他從985高校畢業后看到社會就業形勢不明朗,所以心生膽怯,不去找工作。并且他看到目前就業壓力如此之大,又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卻沒有付諸實踐,故快三十歲了仍然過著啃老的生活。面對此種社會現象,需要不斷加強宣傳教育,鼓勵這部分人群走出校門并勇于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經濟發展,貢獻勞動參與率。
(四)合理調整地域人口結構,改變人口自然結構現狀
進一步分析人口自然結構對勞動經濟參與的影響,能切實發現不同地區人口結構存在著差異性。而如果能從地區出發,在老齡化和性別比分析基礎上,實現有針對性的人才引進和調整,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當前人口結構現狀。例如,近些年來我國各地涌現的人口引進政策,通過生活福利待遇、子女教育、醫療等方面不斷調整,營造良好的政策氛圍,引進人才,緩解地區人口結構現狀,在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充實的基礎上,提升勞動經濟參與率。
結語:
我國人口自然結構變動與勞動經濟參與率呈現了全新的特征,而深入分析發現人口自然結構變動對勞動經濟參與率造成了一定影響。因此,需要積極推動三胎政策,完善配套管理;強化宣傳教育,接受全新理念;調整延遲就業現象,提升勞動經濟參與率;合理調整地域人口結構,改變人口自然結構現狀,從而為全力提升勞動經濟參與率發揮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