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萬杰
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的第二年,他已經被推到了神的位置。為了解釋宇宙的穩恒態性問題,愛因斯坦進行研究。
由于物理直覺上的偏見和數學運算上的失誤,愛因斯坦選擇了靜態宇宙的觀點。他為求得一個靜態的宇宙模型解,不惜在方程中引進一個“宇宙項”。這個結論在當時既符合宇宙學原理,又符合已知的觀測事實。
然而,1922年,美國學者弗里德曼求出了動態解;1927年,比利時學者勒梅特也獨立求得同一解。從數學角度證明,宇宙不是靜態的,而是均勻地膨脹或收縮著。然而,愛因斯坦不肯接受這個結果,堅持靜態宇宙模型觀。
兩年后,美國天文學家哈勃根據遠距星云的觀測,發現遠距恒星發出的光譜線有紅移現象,離地球越遠的恒星光譜線紅移越大,這說明恒星在離地球而去。
哈勃的發現支持了弗里德曼等人的動態宇宙模型,但愛因斯坦不承認失敗,一直尋找推翻動態宇宙的辦法,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同時嘲諷弗里德曼等人愚蠢。
一直到愛因斯坦70歲生日之時,他對好友索洛文說:“一只老鼠鉆到牛角尖里,它跑不出來,卻還拼命往里鉆。牛角對它說,朋友,請退出去,你越往里鉆,路越狹窄。老鼠說,我不會放棄的。牛角說,可是你走錯路了啊!老鼠說,我一生就是鉆洞過日子的,怎么會錯呢?我就是那只老鼠,靜態宇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錯事,而我耗費了這么長時間。我收回對弗里德曼等人的批評,因為我錯了。”
在尋找路途的過程中,不要害怕錯誤和挫折,真正可怕的是明知錯誤卻不知道早些回頭,偏要一條路走到盡頭,才后悔當初的選擇,那時候悔之晚矣,徒留感傷和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