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赤峰學院,內蒙古 赤峰 02400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爸行娜蝿铡弊鳛辄h的革命、執政和建設話語體系中的關鍵一環,鐫刻著黨的堅定信念與高瞻遠矚的規劃設計。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 的內涵得以明確并被寫入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體現在進入新時代、踏上新征程后,黨基于新的歷史方位對于新階段任務的精準研判以及對任務重要性和必要性的牢牢把握。中心任務和黨的二十大主題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點”實現政治與靈魂共鳴。以中心任務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線”,構成新時代黨在歷史新征程上關鍵工作的“面”,為理解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中心任務提供重要例證。
“從現在起”作為時間節點,標志著新時代新征程的正式開啟。黨以中心任務為宣誓口號,發出團結全國各族人民的動員令,吹響民族偉大復興的集結號。作為新征程啟動的標志和未來的奮斗方向,黨的中心任務在中國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無論是黨自然賦予中心任務的使命性,或是其承前啟后的時代性,都注定中心任務具有極為深刻的內涵。中心任務的深刻內涵需要從三“新”,即黨領導人民踏上新征程、歷史主動中把握新目標、中國式現代化開創新道路三重內涵進行解析。
中心任務含義是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通過百年的接續努力,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基礎上,正式開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中國共產黨做為中心任務最關鍵的主體,是中心任務的核心與執行者。人民作為黨的執政基礎與力量源泉,是中心任務的實踐主體。百年來,黨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凝聚中華民族的磅礴偉力的歷史過程中完成了以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主體的理論構建和任務賦予。任務核心與實踐主體不斷交融,成為推進目標實現的雙主體力量。
中國共產黨的使命和宗旨決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心任務的核心與執行主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領導決定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黨的領導確保中國式現代化錨定奮斗目標行穩致遠”“黨的領導激發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勁動力”“黨的領導凝聚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2]。任務核心與執行主體旨在描述推進中心任務的落實過程中,黨堅持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揮全面領導的核心作用。中國共產黨自成立至今,保持著鮮明的使命性。從拯救民族危亡、尋求民族獨立解放道路的自覺意識到新時代新征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責任,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的所愿所求深刻融入黨的意志與頂層設計中,中心任務是黨堅守初心使命的時代象征。作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革命戰爭時期身先士卒,為中國人民開辟新天地的是黨,在新時代奮斗道路上踔厲奮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矢志奮斗的是黨。百余年間,黨是領導者,也是執行者,中心任務是黨在新征程上有人民作為最大底氣的奮斗精神的現代彰顯。黨的發展史是黨與人民群眾的交融史,是黨的宗旨與人民群眾共同利益的結合史?,F代化強國與民族復興作為重要目標、偉大夢想,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利益的凝聚,中心任務是黨將人民的利益作為最高利益,融入頂層設計與實踐道路的具體呈現,其本質是對黨的宗旨的貫徹。
人民的地位和力量決定全國各族人民是黨的中心任務的實踐主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到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完成,黨的宏觀敘事的背后是億萬中國人民“同心干”、舍小我造就國家大我的社會現實。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歷史任務是在黨與人民的艱苦奮斗中完成的,新征程上現代化強國與偉大復興的目標是黨和人民歷盡艱辛,以偉大實踐取得的成就累積起來的。“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參與者、建設者和享有者,人民以主體性角色嵌入中心任務的全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人民以客體性角色成為中心任務的目標指向;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動者與內在支撐,中心任務的實現必須依靠全體人民的智慧、匯集全體人民的力量。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是人民奮斗成就的集合,只有緊緊依靠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才能夠匯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源源不竭之力。從“利民為本” 的民本思想到人民至上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中國歷史與現實在對人民的力量與價值方面形成共鳴。唯有通過人民的具體實踐,才能實現黨的目標任務。新時代黨的中心任務是人民偉大實踐的理論升華,從“四個現代化”到“中國的現代化”再至“中國式現代化”,黨在人民的先進實踐中不斷明確前進發展之路?,F代化強國、民族復興的目標由黨明確提出,但其根是人民對國家昌盛、美好未來的向往期盼,認識與實踐的統一決定了中心任務是從人民中產生且必將由人民實踐的必然要求。
新征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新時代”后,對完成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進行的歷史新階段的精準研判,兼具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意義。就文本敘述角度而言,二十大報告開篇提出邁上“新征程”,第三篇以“新時代新征程” 為時空節點展開黨的使命任務的敘述,體現了新征程作為歷史新方位的時代意義。中心任務是以新征程作為時間和空間界定的敘述載體。從階段性來看,新征程作為邁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標志著黨的任務目標的接續。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主要任務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順利完成,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堅實的物質精神基礎,兩個百年目標之間彼此聯系,以此為基礎提出的中心任務是黨的任務目標接替、轉變和實現的見證者?,F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的目標任務作為具有全局性、整體性特征的系統性工程,不僅代表著經濟實力的躍升,本質上需要以經濟、科技等為代表的硬實力和公信力、感召力等為構成的軟實力的綜合實力的全面大幅提升,中心任務的背后是極為復雜的設計規劃程序和實踐道路選擇。在歷史發展中,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人民群眾為實踐主體,構成一個緊密團結的環抱體。中心任務是這一環抱體的重要成果,鞏固了黨與人民之間魚水交融的緊密聯系。在新征程上,黨唯有團結帶領各族人民,依靠人民開展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心任務才能夠真正發揮效用。中心任務通過依靠黨的領導完成任務主體的構建與聯合,推進人民的實踐,促進現代化強國與民族復興的目標任務轉化為具體行動,讓中心任務“動”起來,實現了全國總動員。這為融合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匯聚中華民族的磅礴偉力提供主體條件,為中心任務形成循環性實踐提供重要保障。
中心任務第二重的涵義是黨在自我建設、人民群眾在實踐中保持高度的歷史自覺,增強歷史主動精神,在自我革命中樹立新任務新目標,以總目標貫通中華民族的復興夢。中心任務指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階段性新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總目標。黨于歷史中把握主動性,以自我革命推進發展進程,帶動目標的更新升級,并不斷賦予“任務”以新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建立近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盵3]黨的中心任務在目標指向兼具歷史繼承性和現實開創性。從繼承性角度來看,從中共二大上首次將建立現代主權國家的思想具體化為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到新中國成立后提出“四個現代化”的目標,這標志著黨對現代化的認識進入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黨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始終圍繞現代化和從“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再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升級與話語轉變的背后是黨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現代化發展目標的繼承與創新,特別是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現代化目標基礎上強調“兩步走”的戰略安排。這是黨堅持實事求是,在不同發展時期確定中心任務、厘定目標的重要策略。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心任務的具體要求呈現出一定的差異,但不改社會主義本色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黨以現代化強國為主要目標指向的話語敘述之下是黨百年歷史經驗與成就的豐厚積累,從而正式提出這一劃時代意義的目標。從開創性角度來看,黨的中心任務在不僅指明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將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相結合,完成了現代化強國與民族偉大復興之間的邏輯構建和目標導向設立,使偉大復興從相對宏觀的歷史使命轉化為中國發展的總目標。
黨的中心任務是黨自我革命的成果。針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共十九大報告增加修改了“美麗”“強國”兩詞,二十大報告中延續十九大的這一話語敘述,并通過“兩步走”的戰略安排對2020 年后的任務進行部署。作為使命型政黨,中國共產黨自我革命革的是新發展新道路,升級迭代的是對新目標新任務,黨為人民群眾謀發展的初心不改。不同時期,黨的話語體系對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具體呈現有所不同。這源于時代不斷賦予目標以新內涵,關鍵在于黨在全面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進程中,始終堅持自我革命,融合中國實際與時代特征,提高自身執政本領與能力,洞徹中國發展前景,從而不斷推進目標的更新升級。從第一個百年目標來看,其提出者、執行者與實現者皆是中國共產黨,三者的主體一致性及目標的完成是黨自我革命的重要依據,基于“過程—結果”的維度證明黨的領導是中國發展的根本保證與核心優勢,黨的領導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要條件。自十五大以來,百年目標的不斷升級體現了黨在偉大事業中基于歷史新方位,不斷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以新思想、新理念、新目標指引中國新的偉大實踐的創新意識。
中心任務是黨堅定歷史自覺、增強歷史主動,踏上新征程的中間橋梁與時代成果。黨不斷增強歷史主動精神,是中國取得歷史性成就、實現歷史性變革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破解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成功、怎樣才能繼續成功的重要密碼。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始終保持高度歷史自覺意識和歷史主動精神,在實踐中探索新道路。從“走俄國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再到“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轉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夠彰顯出強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黨始終堅定歷史自覺、增強歷史主動,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中國共產黨深刻以史為鑒,在歷史中堅守使命擔當,于歷史中繼承學習,在重大勝利中汲取經驗,在挫折失敗中吸取教訓,精準把握不同時期的主要矛盾,以中心任務建構黨的政策體系。中心任務是黨的歷史主動精神轉化為現實要求的載體。馬克思主義真理并非由黨被動地接受,是在黨主動的翻譯、學習和宣傳中普及,深入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思想中的。中國的成就亦非憑空而生,是中國共產黨人主動堅守人民立場,在與人民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歷史實踐中取得的,中心任務是黨的人民立場的歸宿。強調黨在發展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改造中國社會,以積極主動的精神姿態、昂揚奮發的斗志精神推進中心任務的實踐。
百年歷史是黨增強歷史主動精神的自我革命史。中心任務敲響了黨偉大復興之路的鐘聲,這條路注定不是一帆風順的。警惕歷史中可能再現的危機風險是中國共產黨人走好新的趕考路的關鍵要求。中心任務充分融合人民、現代化強國、民族復興等中國發展史上最具感召力的意象,本質是黨的歷史使命的任務象征。
中心任務的第三重涵義是中國共產黨開創了以中國式現代化為主題和內容的,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道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和人民事業能不能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取決于我們能否準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確定中心任務”[4]。中心任務體現了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及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導向的現代化要求。
“現代化”和“偉大復興”是黨的執政話語體系和人民群眾政治生活中的兩個極重要概念,脫離這兩個概念就無法理解黨的百年奮斗歷程與中國的偉大成就?!艾F代化”的敘事側重現代性維度展開,以經濟、科技水平等為代表,突出國民生產總值、科技發展水平等硬指標?!皞ゴ髲团d”的話語凸顯民族性的重建,重視國際影響力、國家形象等軟實力。中國式現代化理論與實踐同西方現代化之間具有從內到外、從誕生根源到發展成果的全過程特殊性,但中國式現代化并未背離世界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中國式現代化肩負普遍意義上的現代化一般使命,即推動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升級,同時也肩負著獨具中國特色的特殊使命,即通過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5]。中心任務在話語敘事上實現“現代化”和“民族復興”雙重敘事話語體系的統一,將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目標、制度、理論、文化四重內涵首次共同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建設,使中國式現代化從原有的理論內涵轉變為現實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路徑。從構成來看,中國式現代化是集世界現代化成果經驗與中國國情特色于一體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中國遵循現代化建設規律,充分吸取世界發達國家的現代化經驗教訓化為己用,特別是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現代技術與現代化實踐中的有效策略,為實現偉大復興提供了經驗借鑒。但中國走的不是西方國家以殖民剝削為現代化手段的老路,而是基于多方合作、互利共贏形成的和平發展之路。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厚植了文明底色與和平特色,豐富了偉大復興的文明意蘊,并賦予偉大復興以世界意義和博大胸懷。
實現中華民族復興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的重大命題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話語成為中國共產黨執政話語體系的核心概念。脫離這一概念,就無法理解黨始終堅持的初心使命與百年大計。從革命時期建構的以“民族獨立”“民族解放”為主要話語的萌芽與發展,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建設”“民族發展” 為主要話語的轉化重構和革新升華,再至新時代定型的“民族夢想”“民族復興”為核心意涵的話語體系,“民族復興”始終以不同的話語敘述在黨不同時期的中心任務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一個復雜的政治性概念,在傳承與發展中不斷向前演進,被賦予鮮明的時代特色,并集中呈現為新征程上黨的響亮口號。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以“全面推進”凸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緊迫性,以“中國式現代化”統領偉大復興的實踐向度,使民族復興從口號轉化為建設總目標和總任務,“民族復興”從口號升華為黨的目標任務的一部分,與現代化道路相結合意味著中國向現代經濟、現代社會、現代政治、現代文明等多領域全方位的根本性轉變。面對民族復興的使命,把握新征程的復興之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復興進程,是中心任務的重大現實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是黨在新時代新征程的道路選擇,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共同發展的結果。從其特征與要求來看,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經濟基礎,以結構優化、轉型升級為內容的高質量發展突破民族復興的經濟發展瓶頸,是民族復興的必要條件。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基礎,以發揚內蘊人民至上理念的中國式民主,是民族復興的過程需要。精神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精神支柱,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指導豐富物質文明、融入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民族復興的精神底蘊。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要義,增進民生福祉,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使現代化成果普惠每一個人,是民族復興的人民性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辯證統一思想,美麗中國、美好家園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心聲,發展與保護一體一致推進,是民族復興的生態特色。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旨歸,以互利共贏為基礎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是民族復興的價值觀念。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擔當,以中國式現代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選擇,是民族復興的世界意義。中心任務以民族復興為總目標。
從“黨面臨的主要任務”到“黨的中心任務”,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二十大報告延續并縱深既往關于目標和任務的提法,同時著重強調任務工作的“全面”,以“兩個全面”共同論述目標和使命。話語敘述更新的內涵在于突出現代化強國與民族偉大復興的主體是全面的、過程是全面的、內容是全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