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軍,李文清
(1.蚌埠學院 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重慶郵電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65)
中國共產黨一直致力于把黨的創新理論成果向大眾宣傳、普及、傳遞,進而轉化為大眾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核心價值觀和實踐動能,即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用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工作,既是推進黨的理論成果運用于實踐,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現實需要。
認識事物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前提和關鍵,辯證唯物主義認為認識是主體在實踐基礎上對客體的能動反映。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任務和特征也有了新變化、新發展。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是一件“義不容辭”的事情。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任務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通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傳播讓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把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宣傳到廣大人民群眾心里去,用樸素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說明白、講清楚,達到被廣大人民群眾所理解、所認同、所接受、所運用,成為人民群眾心靈世界的精神支柱和改造世界的物質力量。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光輝歷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結合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和強大的生命力講清楚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歷史性成就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引導人民群眾堅定“四個自信”,增強“四個意識”,做到“兩個維護”;對外,向世界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講好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意義,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讀懂中國,展現真實、立體、全方位的中國。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動態的、開放的理論。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體現大眾立場的人民性、中國化的民族性和與時俱進的時代性三個特征方面有了新的內涵、新的詮釋。
1.人民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最鮮明的特征就是人民性,這是由大眾化的主體人民群眾所決定的。馬克思認為:“批判的武器當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但是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1]這說明要想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就不能僅僅只被少數人掌握,而是要普及化、大眾化,被人民群眾所掌握和運用,離開了人民群眾,理論無法轉化為實際動能,無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力量。新時代,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滲透到群眾的意識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習慣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生活常規中去。”[2]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維護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解決好人民群眾生活問題,傾聽人民群眾的呼聲,使人民群眾感受到黨的創新理論成果是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2.民族性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立足于本國特定的時空背景、意識形態、文化傳統、思維方式、實踐要求等諸多要素去推進、去發展。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3]檢驗這種滿足程度最好的途徑就是使馬克思主義打上深深的民族烙印,具有民族性。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民族精神相結合,弘揚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激發了人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精神動力;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與實踐創造良性互動,激活了偉大的中華文明,堅定了文化自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立足于我國國情、民情,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科學方法,總結十八大以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驗,克服了許多困難,解決了許多難題,辦成了許多大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功,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呈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
3.時代性
馬克思主義每一次發展和飛躍都是在一定的環境中,在一定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完成的。正如馬克思所言:“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在不同的時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完全不同的內容。”[4]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先進性是在實踐的基礎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得到證實。它能夠扣緊時代的脈搏,把握時代的精神,反映時代的問題,回答時代之問,解決時代的難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絕不能限于一國一域,不僅是理論認知度的大眾化,亦是影響認可度的大眾化。”[5]因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要站在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方位上,回答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之問,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歷史方位上,回答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規律,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旗幟鮮明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定不移走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等時代之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方向。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國家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力量。但是受到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影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依然面臨著現實挑戰。
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和價值觀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世情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加速演進和我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相互交織,隨著國門的打開,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涌入、相互激蕩且同臺競技,歷史虛無主義否定黨史、國史、軍史,西方憲政民主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普世價值否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西方新聞觀否定中國新聞輿論工作、公民社會否定中國的人權事業、新自由主義否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由此帶來“馬克思主義過時論”“文明沖突論”“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 等謬論攻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領導。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社會階層構成發生新的變化,我國的利益分配差距、利益訴求方式、利益主體結構也發生了變化。由于人們多變的、動態的思想活動,當人們在對主觀世界無能為力、無所適從,而嘆息時,對復雜的客觀世界不確定、不理解、而恐懼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宣傳的自由、平等、博愛以及帶來的享樂主義、實用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錯誤價值觀,很容易被人們所接受,從而削弱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在宣傳方面的隱蔽性、思想方面迷惑性、意識形態方面危險性,致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引領作用受到雙重沖擊。
新時代,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和研究隊伍迅速發展壯大,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得到長足的發展。截至2021 年底,“全國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由2012 年的100 余家發展到2021 年的1440 余家。2016 年至2021 年,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博士學位授權點由39 個增至104 個,一級碩士學位授權點由129 個增至279 個。2019 年起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專業本碩博在校生達6.2 萬人。”[6]從當前情況看,首先,14 億多人口需要理論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只有幾萬人,隊伍體量不大;其次,全國馬克思主義學院有1440 余家,但并不是每家馬克思主義學院都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本科專業或者培養碩士、博士,再加上畢業之后,并非所有人都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工作,部分人才流失;最后,互聯網、大數據、自媒體高速發展,馬克思主義宣傳方式、手段、途徑和場地也隨之發生了新變化,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在新興媒體運用方面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既懂馬克思主義理論又能熟練操作計算機和全媒體宣傳的復合型人才就更少。因此,如何適應新的形勢鍛造一個老、中、青組成的合理人才結構和高素質的理論宣傳隊伍,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需要在弘揚“短實新”優良文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指導地位、踐行“分眾化”教育理念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四個方面精準施策,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建設。
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弘揚“短實新”優良文風,因為優良文風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的一把利器。“短實新” 優良文風首先要“短”:做到言簡意賅。內容以精為貴,行文表達流暢、邏輯關系清晰,要通俗易懂,不繞彎子,不拖泥帶水,重點突出,觀點鮮明。其次要“實”:做到實事求是。不能華而不實、泛泛而談,要立足實際,不掩蓋問題,就事論事,力求做到反映事物的真實面目。最后要“新”:做到富有新意。要角度新、材料新、觀點新,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思想。
“短實新”優良文風是構建具有親和力的話語體系的基礎。馬克思主義誕生在歐洲,其文風包括了西方邏輯思維方式、寫作風格和語言習慣,它的表達方式與中國的話語體系是截然不同的。這要求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知識體系要創造性地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讀物,創新性地發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一是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根植于中華大地,根植于人們思想深處,成為社會進步發展的思想武器,就是使其不斷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二是運用多樣化的表現手法使理論通俗化。通俗化是實現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轉化為“讓馬克思主義說中國話”的基本形式。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時,話語表達要通俗易懂、簡單明了,少說空話、套話、大話,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融入群眾,深入挖掘群眾的語言文化資源、多集中群眾智慧、多貼近群眾需求,多說人民群眾聽得懂、記得住的話。做到話語體系表達多樣化、形象化,不能扭曲化和庸俗化,言語更加接地氣。用比喻,將難懂的道理、深奧的理論,深入淺出的說明白,例如,如果信仰有顏色,那它一定是中國紅;用詩句,讓語言意蘊生動形象,例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用警句,讓邏輯清晰明了,例如,“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種具有親和力的話語體系,才能激發人民群眾的情感共鳴,加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
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在本質上屬于意識形態建設范疇。習近平指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7]面對紛紜激蕩的社會思潮,必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發揮其正面導向和凝心聚力作用。一是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客觀、理性分析各種社會思潮,吸收其有利、有營養的成分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事業服務;二是通過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途徑,弄清楚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的特征、內涵、本質,揭露其虛偽性、迷惑性和欺騙性,提高人們的敏感度和辨別能力,從思想上抵制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的侵蝕,維護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三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意識形態的陣地我們不去占領,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就去占領,這樣就導致謊言和謬誤不斷出現,從而削弱馬克思主義科學性和真理性。在多元化、多樣化、多變化的社會潮流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指導地位,增強人民群眾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大眾化,用最新的理論成果來引領大眾,教育人民。
馬克思主義既要關注人們精神需求,也要關注人們物質需要。它是體現大眾利益的理論體系,同時也是一種價值關懷,當然也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價值追求。當人民群眾在現實生活中根本利益得不到滿足或保障時,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就會乘虛而入,人民群眾很容易受到錯誤的價值取向侵襲,這時需要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制止各種錯誤的價值觀。主動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真正走近大眾的現實生活世界里,融入大眾的心坎里,講清楚“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講清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會的愿景,講清楚“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人思想行為準則,用“一元”價值觀引領“多元”社會思潮,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育人民群眾,把大眾“化”與“化”大眾有機結合,讓人民群眾成為馬克思主義宣傳者、實踐者,解決好大眾的“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8]現實利益問題,疏導大眾不良價值取向,贏得大眾認同,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從而推進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其感染力。
“分眾”是傳播學概念,20 世紀70 年代由美國人阿爾文·托夫勒提出,其主旨是傳播主體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把信息傳遞給不同的傳播對象。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教育主體和傳播對象是全體人民,由于全體人民的特點各不相同,所以對全體人民的理論教育要有重點和層次區分。新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對象大致可分為黨員干部、廣大青年、普通黨員、普通大眾四個類別。當前,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應該“堅持分眾化原則,有計劃、有側重分類進行理論宣傳教育。”[9]根據不同的類別群體,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標準,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實施不同的教育內容。“在工作中,尤其要抓好對黨員干部和廣大青年的理論教育和宣傳普及。”[10]首先,對黨員干部來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解決的是政治立場和服務大眾之間的關系,黨員干部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中堅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開展了六次黨內集中教育,每一次黨內集中教育都是從黨員干部開始,通過領學、自學、培訓、講座等方式,加強政治建設,站穩政治立場,學習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提升理論素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其次,對青年來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解決的是成長成才和政治信仰之間的關系,青年是最有活力和最具創新精神的力量。習近平強調:“青年強,則國家強。”[11]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廣大青年在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政治信仰,忠于黨、忠于祖國、忠于人民,能夠運用理論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升對各種社會現象的洞察力、鑒別力,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者、傳播者和踐行者。再次,對普通黨員來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解決的是理想信念問題。“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中國共產黨黨員總數為9671.2 萬名,工人(工勤技能人員)659.4 萬名,農牧漁民2592.3 萬名,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專業技術人員1548.7 萬名,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管理人員1094.8 萬名,黨政機關工作人員780.5 萬名,學生305.2 萬名,其他職業人員748.2 萬名,離退休人員1942.1 萬名。”[12]顯而易見,在社會各行各業中,都有中國共產黨黨員分布。最后,對普通大眾來說,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要與現實問題相結合。鄧小平指出:“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13]在普通大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要樹立問題意識,不回避矛盾,要以解決實際問題為重點,貫徹“少而精”“能管用”的理論宣講方法,講大眾聽得懂、能理解、能接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并把汲取到的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興趣,強化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同。
加強人才培養,提高理論宣傳隊伍的整體素質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迫切需要。習近平強調:“要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14]才能讓黨的創新理論“飛入尋常百姓家”。一是黨政機關、軍隊、企事業單位、社會科學院、黨校、高校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培養,重點培養能精通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人才,打造一個老、中、青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二是培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要有為人民立言、為時代立傳的遠大目標,要胸懷人民,關注大眾生活,注重大眾參與,要知識廣博、政治理論功底深厚,能揭露和批判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幫助人們在意識形態領域提高明辨是非能力;三是培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要走出馬克思主義書齋,付諸大眾實踐,要經常深入基層,走進群眾,貼近群眾,要“沉下去”,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能夠用群眾聽得進、弄得懂、記得牢語言和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出淺顯易懂的講解。最終形成一支有人民情懷,對黨絕對忠誠,政治立場堅定,政治素養過硬、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人才隊伍。
新時代,要按照理論水平高、熟悉國情民情、表達能力強、溝通技巧好、宣講經驗豐富的標準組建高素質理論宣傳隊伍。高素質理論宣傳隊伍要熟悉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使用,并能采取不同的手段、方法和形式開展宣傳工作。一方面,高素質理論宣傳隊伍要運用好報刊、書籍、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在報刊和書籍方面撰寫反映人民立場,表達人民意愿的文學作品,突出其權威性與實用性。在廣播方面要善于插入背景音樂,注重語氣、語調、重音的變化傳達內容實質,烘托點讀主題。在電視方面按照“內容紅,形式潮,不枯燥,不戲說”的原則創作優秀的主流電影、主流電視劇、主題晚會,滿足大眾的需求;另一方面,高素質理論宣傳隊伍要研究新興媒體傳播的規律,適應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新興媒體傳播模式,利用B 站、QQ、微信、抖音、知乎、小紅書、快手等新興媒體傳播手段,“通過圖畫、H5、動畫、游戲、音樂、戲劇、快閃、聊天表情等形態多樣的傳播形式,對理論內容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系統化呈現。”[15]最終打造一支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具有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能及時讓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牢牢占領傳播制高點的理論宣傳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