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
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在抗戰時期,面對社會上各種思想交織、妥協悲觀論調盛行的局面,為牢牢把握輿論宣傳主動權,《譯報周刊》1938年10月10日在上海創刊。由梅益、王任叔、林淡秋、馮賓符等負責編輯,《每日譯報》編輯部出版。在上海孤島時期雖然只發行了37期,發行量曾達到2萬份,是當時上海定期刊物中發行量最高的。1939年5月后,中共領導的洋商報刊幾乎停刊。《譯報周刊》堅持出版到1939年6月22日,在出版《抗戰兩周年紀念號》后被迫停刊。自創刊以來后,《譯報周刊》承擔起了對青年思想的引領作用,指導青年參加革命活動,使眾多青年在思想上受到了積極影響,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譯報周刊》是中共江蘇省委(當時上海地區由江蘇省管轄)組織創辦的,刊物的宗旨是堅持抗日,反對妥協。《譯報周刊》創刊號發表的《抗戰熔爐中的雙十(漫畫)》更清楚地指出,該刊的主旨是“團結建國,持久抗戰”。從創刊到最后被迫停刊,它一直堅持這個原則,在組織“孤島”和淪陷區人民群眾開展抗日救亡斗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成為一支十分重要的抗日力量。
作為孤島上“洋旗刊物”之一的《譯報周刊》對于宣揚愛國精神,喚醒孤島青年的愛國熱情產生了積極作用。青年時代正需要知識來充實自己,汲取精神的營養,是學習的最佳時期。《譯報周刊》是青年的啟明燈,“它是目前孤島上為正義呼喊的一個咽喉,它指示了不少正確的理論”[1]。讀書是當時獲取知識最方便的方式。
《譯報周刊》專門開設了“讀書顧問”專欄,強調實踐的重要性。“讀書顧問”專欄,拉近了和青年讀者的距離,使宣傳的內容更容易讓讀者接受。《譯報周刊》特別強調書本知識在實踐中運用才是最終目的。巴人在讀書指導中就寫了《吃和化》的文章:“人都是要活到老,學到老,我都吃一日三餐,也需要消化。讀書也是,很多人講了如何讀,也就是吃。”[2]《譯報周刊》指出,生活實踐是讀書消化最重要的方法,要透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要在實踐中去檢驗、去消化。
《譯報周刊》關注外部環境對于青年的影響,堅持抗戰到底。在孤島時期,悲觀論、文學無用論等消極的觀點,影響青年的積極學習態度和心理健康發展,也不利于抗戰的事業。《譯報周刊》對這些悲觀消極的觀點進行抨擊,使讀者樹立正確積極的抗戰觀點,團結抗戰,全面抗戰,反對妥協論。《譯報周刊》對于當時孤島的悲觀論調給予了強烈反擊,指出當前的任務是要全面的抗戰,堅持抗日統一戰線,反對妥協投降主義者,這樣中國的抗戰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譯報周刊》宣傳的愛國主義精神主要是兩點內容:一是勇于參加社會實踐。《譯報周刊》針對青年學習中的困難,強調知識運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指導實踐,遇到新的問題再去看書和學習,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二是堅持抗戰到底。在上海孤島時期,加強思想上的統一,防止極“左”的傾向是重要任務。“目前我們中華民族正遭遇空前未有的危機,客觀的形勢在急迫地需要我們用‘發振’的運動,來喚醒民眾搶救民族的生命。”[3]對于統一民眾思想,激勵民眾特別是青年人的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孤島時期,上海的政治和軍事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思想變化是有個過程的。抗戰只有充分得到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年人的精神支持,人力物力才有可能發揮。《譯報周刊》積極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從精神層面上來鼓舞抗戰的斗志,團結一致地抗戰。
第一,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政策,促進教育界統一團結,積極發揮引領青年的作用。對于上海的教育界來說,《譯報周刊》的文章中提出了當時教育界的任務是擴大統一戰線,鞏固統一戰線,只有把上海整個教育界團結在一個總目標下,改善教育,節約救濟等工作才能有力地開展。《譯報周刊》對上海教育界工作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擴大輿論的影響力,尤其是爭取更多青年的關注,增強其抗戰到底的決心。
第二,堅持黨的團結統一政策,強化職業青年集體觀念,增強青年的抗戰意志。《譯報周刊》呼吁上海職業青年們要認清當前所面對的社會形勢,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不是宿命論者所說的“上天注定”的,積極擔負起抗戰使命,加強團結,用集體的斗爭來掃除社會黑暗的反動派,謀取應得利益。“幾千年來的歷史,特別是最近百年來的社會運動與革命史……(證明)團結就是力量,集體斗爭會取得勝利,革命斗爭必須是集體的斗爭,這是非常明白的事情。”[4]它的目的是讓青年有參與抗戰活動的意識。小的集團聚合為大的集團洪流,加強這方面的戰斗力,那就必須團結起來形成小組、小集團,進行討論學習。
《譯報周刊》從與青年緊密聯系的教育界和職業界兩個領域,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方針,團結民眾,凝聚力量,對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起到了引導輿論,安撫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
一是為青年解答家庭生活問題。在《譯報周刊》讀者信箱欄中,讀者來信大部分是關于生活困惑問題。青年人正處于戀愛婚姻階段,由于生理和心理還不是很成熟,有很多關于戀愛和婚姻問題的困惑。“本刊信箱的宗旨,是不論什么問題,凡是與青年生活有關系的都可解答,戀愛問題是青年問題中很重要的,自然也非例外。”[5]《譯報周刊》作為青年之友,也得到青年的信任,讀者來信很踴躍,許多問題是在讀者討論中解決的。對于戀愛婚姻問題,《譯報周刊》用了很大的篇幅與讀者進行討論,讀者知道了在戀愛過程中如何處理遇到的問題,比如說父母對于戀愛的干涉,如何處理與戀人的共同愛好和興趣、什么是戀愛的基礎、戀愛是通向婚姻的重要階段和前提。周刊指出新時代的女性要獨立,這樣才利于自己的婚姻和全面的發展。
二是為青年提供工作與職業指導。工作是青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生存的基礎。工作時的心理狀態是不同的,有人樂觀快樂地去工作,有人是痛苦麻木地工作狀態。所以,如何去調整狀態,讓自己舒適地工作,是每個青年都會遇到的問題。《譯報周刊》中有“生活漫談”專欄,就專門談論了職業問題,給青年讀者們以專業、系統的指導,解決讀者工作困惑。《譯報周刊》對于青年的職業指導是全面的,既包括留在孤島上的青年,也有打算去解放區的青年。對他們的問題給予全面的解惑,使他們能夠安心工作,無論在孤島還是解放區。《譯報周刊》還指出,只要充分發揮了才智,都是有益的職業生活。
青年是上海孤島時期重要的革命力量,《譯報周刊》很關注青年的生活,為他們提供有利的環境。文中從生活和工作兩個方面對青年面對的困難和問題給予了積極解答,幾乎涵蓋了青年生活的各個方面,讀者都可以從中受益。這也是《譯報周刊》受到青年歡迎的原因。
在孤島時期的特殊環境中,中共江蘇省委充分利用一切矛盾,調整策略方針,改變斗爭方法,有效組織群眾,加強統一戰線,爭取抗戰勝利。《譯報周刊》發行量曾高達2萬份,為孤島期刊之冠,為廣大讀者了解國際國內形勢,增強抗日的信心和斗志提供了精神的支持。在當時上海青年的心中,中共地下黨創辦的這些報刊,形成了他們的精神支柱和生活指南。《譯報周刊》報道有自己的特點,形成了自己風格。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改變戰略,對國民黨采取政治上誘降的政策,進行賣國求榮的政治活動宣傳。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譯報周刊》堅持抗日宣傳的立場不動搖,將當時外文報刊中有利于中國的新聞報道認真遴選后編譯刊行,起到了抗戰宣傳的堡壘作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報刊編輯堅持抗日宣傳的立場不動搖,保持宣傳內容的政治性不偏離。同時,《譯報周刊》編輯部進行多樣性報道,增加宣傳的受眾面,提高內容的吸引力,始終把內容的政治導向性和內容的多樣化相統一,擴大宣傳的影響力,堅定孤島內民眾堅持抗戰的決心。
《譯報周刊》是青年之友,青年擔負著國家的希望,是傳播抗戰主張和反對妥協退讓的有力宣傳群體。《譯報周刊》專門設立讀者信箱、生活思索和學習專欄來分享讀書過程的感受,解決讀者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用喜聞樂見的交流方式,增加與讀者互動。在內容宣傳上,增加故事趣味性和漫畫圖像的表達,形成圖文宣傳形式,增加了可讀性,擴大了讀者基礎。在出版遇到挫折時,《譯報周刊》采取靈活的方式找到代理人的形式,堅持期刊的出版,宣傳黨的宣傳主張,增加民眾抗戰的信心。
《譯報周刊》在介紹戰局時不僅僅是介紹戰爭的形勢,而且還指出需要怎么樣做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呼吁當局和民眾改變戰爭的策略。周刊通過感性的材料揭露抗戰背后的本質,加深民眾對現實政治的深刻理解。通過對戰爭的報道,讀者了解戰爭的形勢,明白應該如何來參與戰爭,增加行動力和實踐性。《譯報周刊》在提高讀者學習能力時指出興趣培養是讀書的前提,只有形成興趣愛好,才能真心地樂于學習。讀書方法的介紹能幫助青年們養成正確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知識運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用所學到的知識去指導實踐,遇到新的問題再去看書和學習,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抗戰時期,《譯報周刊》在惡劣環境下靈活應對日本的新聞統制政策,努力傳播黨的政策方針,引導青年跟黨走,體現了《譯報周刊》報人的巨大勇氣與高超智慧。《譯報周刊》對青年宣傳動員的實踐,為當今加強黨對青年宣傳動員提供了啟示。
《譯報周刊》對當時各階層抗戰傾向的差異做了一系列報道,加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宣傳。面對這樣的形勢,《譯報周刊》在民眾中發起了一場抗戰精神的宣傳活動,加強對青年的思想引領作用,培養青年愛國主義精神。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圍繞中心任務,必須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廣泛組織動員廣大青年在深化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生力軍作用。
代表廣大青年,贏得廣大青年,依靠廣大青年,是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重要保證。要做廣大青年值得信賴的人,就要深入青年中,傾聽青年的聲音,把青年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千方百計為青年排憂解難,發出青年的呼聲。“要采取青年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形式,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青年,用歷史的眼光啟示青年,用偉大的目標感召青年,用光明的未來激勵青年,使他們不斷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增加對黨的信賴、信念、信心。”[6]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民中大多數都是青少年,容易受到不同思潮影響。要把網絡上輿論引導和網下思想工作結合起來,把要講的道理、情理、事實用青少年易于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呈現出來,既會“鍵對鍵”,又能“面對面”,團結帶動更多青少年與黨同心、與黨同行。
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7]堅定理想信念,不能空喊口號,一定要同實際相結合,在實踐中鍛煉自我。動員廣大青年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建功立業,把滿腔報國之志轉化為立足崗位的工作業績,把積極奉獻精神轉化為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在實踐大熔爐貢獻聰明才智、書寫青春篇章。
《譯報周刊》作為地下黨組織領導的報刊,發揮了輿論宣傳的作用,給孤島民眾增加了抗戰的信心和抵御妥協論的勇氣。《譯報周刊》從創刊到停刊,發行了37期。雖然存在時間不長,但社會影響極為深遠。它的銷量曾達到2萬份,是當時上海定期刊物中發行量最高的。《譯報周刊》將結合青年實際困難作為青年宣傳工作的基礎,將貫徹黨的方針政策作為青年宣傳工作的中心,采用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擴大輿論影響力的重要經驗,為上海孤島時期青年指明了革命的方向,也為新時代黨的青年宣傳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