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瑜
廣東省文聯主辦的文論期刊《粵海風》扎根現實土壤,深刻領會新時代文藝發展的相關工作方針與政策,在媒介融合、內容創新、平臺搭建與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不斷推陳出新,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建設貢獻出文論期刊的一份力量。文章將結合《粵海風》的實際情況,談一談《粵海風》這一傳統紙刊在新時代的轉型實踐以及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傳播中發揮的作用。
文論期刊如何在新時代更好地發展,首先是要明確立刊之本,打好基礎、定好方向。依據2021年中宣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并綜合傳統期刊所遇到的發展難題、新時代文藝工作與文藝理論評論事業的發展要求以及“互聯網+”時代新媒介的特質,文論期刊需要重新定位自身的模式、價值、功能,通過轉型激發新的生命力,并在國家話語體系構建過程中,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需要重視以下三對關系:
首先,是守正與創新的關系。新時代文論期刊需要融合新舊媒介,發揮出傳統期刊與新興媒介各自的優勢,使二者能夠協同服務于優質內容生產、平臺搭建與人才培養。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傳統文論期刊具有蓄能思想資源的核心價值。信息革命引發的萬物互聯,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期刊這種傳統媒體在表達技術和傳播方式上,很難競爭過新媒體。但傳統媒體仍具有信息供應者的獨家優勢,比如專業化的作者隊伍、長期形成的品牌效應、廣闊的信息渠道、豐富的經驗、長遠的傳播時間,這些優勢都不是新媒體在短期內可以企及的。
從這個角度來說,新時代文論期刊要打造成媒介融合的產物,要承擔起指針與橋梁的作用,做到因勢利導、與時偕行,積極參與到中國特色文藝評論話語體系的建構。話語體系建構是一個雙向互動的系統性過程,它既包括由經驗性“名稱”向規定性“概念”的升華與轉化過程,即基于問題意識自下而上對現實需求的提煉與反思;也包括從頂層設計的概念演繹到大眾認知的引導普及過程,即自上而下重歸人民生活和問題場域。作為溝通學理話語與通俗闡釋的“橋梁”,文論期刊理應在場且意義非凡。相比致力于概念提煉與經驗總結的文藝理論刊物與部分脫離社會關切的同仁刊物,文論期刊貫徹執行的是“上通下達”的路徑,更多聚焦在理論話語再次回歸問題場域接受檢驗這一過程。因此,探求去絕對化的理論、鏈接更廣泛的受眾,在上層設計與公共話語、精英場域與大眾訴求之間找到平衡點,是新時代文論期刊新的發展方向。
其次,是專業性和政治性的關系。人文學科和文化領域刊物的內容生產往往與意識形態建設密切相關,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文論期刊應立足于本身的學術性、專業性,注重學術邏輯、學術公正、學術自由,用有中國特色的文論話語來凝聚社會共識,塑造人文品格和文化自信,為國家的振興和民族的復興做出貢獻。例如,粵港澳大灣區雖涉及“一國兩制”,但粵港澳文化同根同源,三地之間關聯親密,交流互動頻繁,所以立足大灣區的刊物應以實踐標準為指向,圍繞灣區建設的“大局”,把提升大灣區文化精神和人文素質作為主要目標。除此之外,在粵港澳文藝與學術交流的基礎上,學界、文化藝術界還需形成合力,依托政策優勢,促進區域間的交流、溝通與互動,相信未來會涌現出更多元的跨地交流,甚至跨界聯盟的方式,讓人文灣區的文化資源在流動中生發活力。
最后,是本土化與國際化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強調:“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1]文論期刊的選題和成果刊發,既要基于本土化研究,分析文藝研究和實踐的中國經驗、總結中國模式、解決中國問題,又要以中國經驗為重要依據,為構建中國特色的國家話語、文論話語體系貢獻力量。在提供數據信息服務,開放獲取或定制服務等方面,還需要充分考慮本土意識和對外傳播之間的關系。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是國家話語在謀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識倡導的思考邏輯起點,也是文論期刊進行專題策劃、年度選題,以及持續推進刊物的品牌建設方面長期考量的維度。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所帶來的新轉機及其引領作用,輻射到文化建設各個領域。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全球矚目的第四大灣區,擁有開放程度高、經濟活力強的區域優勢,文化建設也朝著與大灣區整體目標相匹配的方向加速發展,即打造一個文化創造力興盛活躍、文化產業體系完善、文化交流的國際化水平極高、文化消費動力充足的優質文化生活圈。文論期刊《粵海風》作為大灣區文化建設的一份子,面對新發展機遇,在知識擴散和文化的交流傳播方面,可以釋放更活躍、更有創造力和世界性的拓展空間。《粵海風》立足自身歷史與經驗,以理論為指導,在融合中求發展,在傳統期刊轉型方面進行了許多積極的實踐探索。
1.緊貼時代需求,加強專欄建設,探討大灣區文藝前沿問題。2019年,《粵海風》率先推出“粵港澳大灣區文藝觀察”專欄,登載文章內容涵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戲劇、電影、電視及網絡、音樂、舞蹈、美術、攝影、書法、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評論等多個藝術門類,先后刊發了《粵港澳大灣區影視內容生產與文化建設芻議》[2]《理論的準備——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想象與實踐》[3]《以百年來粵港澳三地歌曲及其影響為例談青少年文化交流》[4]等近百篇有影響力的文章,匯集了如陳培浩、王威廉、房偉、鄭煥釗、楊丹丹、唐詩人、馮娜、李玉新、岳雯、姚睿等一批兼得學術與藝術氣質的優秀作者,以及獲得高建平、胡智鋒、楊慶祥、劉大先、霍俊明、王海平、姚國強等人文社科學術帶頭人的支持,做到了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文藝發展的當下與未來,深入探討人文地理與文學藝術的關系,挖掘出屬于大灣區的文藝經驗和文化資源,如高建平教授的《從人文地理學角度看灣區文藝的意義》便揭示了新文藝中心的形成對文藝發展的輻射作用。
2.立足嶺南,以點帶面,推進特色專題策劃。在根植嶺南文化,堅持全國乃至世界性文藝研究視野的選題理念下,不斷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探尋主題策劃的源頭活水,推出了二十多個專題或專輯。2020年8月,編輯部發起“鄉村文化振興”主題征稿活動,推出兩期“鄉村文化振興”專題內容,充分做到了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之后又接連推出“建黨百年與文藝實踐”“藝術鄉建”“戲曲與俗文學文獻的域外傳播研究”“‘創意冬奧’:2022年北京冬奧會文化評論”“香港回歸25周年專題”等兼具前沿性、現實性與建設性的專題,在業界廣泛傳播,收獲了眾多好評。
3.打造文藝理論評論精品,編撰出版文藝發展報告、文學讀本選編、導讀等行業藍皮書,如出版《廣東文藝發展報告(2017—2022)》《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讀本》《星槎萬里——廣州十三行故事》等項目,促進了富有嶺南特色的文藝事業的傳承與發展。此外,《粵海風》在文藝評論陣地建設的成果也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出版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觀察報告》《人文灣區·嶺南三秀》叢書入選中宣部2020年地方優秀外宣品;《中國文化基因與“生態中國”之路》等6篇文章被《新華文摘》及《人大復印資料》轉載;多篇文章被中國作家網、高校影視評論、跨界經緯、迦陵學舍等公眾號平臺轉載;《粵海風》也多次推薦優質評論作品參加“啄木鳥杯”中國文藝評論年度推優活動,獲得了業界與學界關注。
1.創新“云工作坊”模式,突破疫情制約。高校工作坊是編輯隊伍與各高校青年編輯人才、青年學術人才聯合搭建的工作平臺、交流平臺。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粵海風》通過組建“云工作坊”延伸工作手臂,更好地促進了工作群體間的交流互動。“云工作坊”匯集了來自粵港澳大灣區高校的一批青年碩博群體,借助雜志及其新媒體平臺推進文藝評論和創作工作。
2.搭建專家智庫,覆蓋老中青研究隊伍。《粵海風》積極搭建粵港澳大灣區文藝專家智庫,夯實大灣區文藝發展與交流的人才基礎,搭建起涵蓋老中青各個年齡層段、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輻射全國各地高校及研究院所的文藝專家智庫。在日常刊發的稿件中,40歲以下青年作者優質來稿占比達50%,其中《大灣區視野——粵澳智庫建設探析》[5]《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圖景的群體構建:符號、敘事與意象》[6]等高轉載率的文章均出自粵港澳三地的青年學者。發掘培養具有學術藝術潛力的青年人才,如籌劃開展“十年藝見·粵海風潮”優秀文藝評論評選活動,鼓勵引導青年文藝理論評論者們對廣東文學藝術十余年來的重要作品、文藝現象、文藝思潮等開展評析,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文藝評論的青年力量。
3.聚焦學術熱點,策劃、組織開展學術會議。在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前,《粵海風》舉辦“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順勢推出評論專輯,所選文章及會議綜述被多家海內外媒體及學術團體新媒體公眾號轉發,引發了專題性文藝評論熱潮。近兩年來,《粵海風》參與主辦、承辦、協辦文藝評論有關主題研討活動超10余場,如“新文科視域下文學研究與文學理論創新”研討會、“新史料與新視野:中國傳統戲劇前沿問題”國際學術研討會、“新時代藝術審美與價值建構——廣東文藝新氣象專題研討會”等,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的文藝評論陣地建設。
《粵海風》注重自身的新媒體平臺建設,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展雜志的影響力和傳播度,積極與主流新媒體平臺南方號、南方網、粵學習等聯動,主動推出文圖與音視頻結合的內容,生產出更貼近文藝現場、兼具學術性與通俗性的文化成果,比如推出的劉斯奮對話林崗、小林漫畫作者林帝浣、作家張欣、“冰墩墩”設計師曹雪、《潛伏》導演姜偉等一系列對話訪談類內容,閱讀量創下新高。同時通過傳統媒介與新媒體的協同傳播,產出貼近時代熱點、影響力廣泛的文化產品,比如依托線上策劃與新媒體平臺推出的“電視劇《人世間》評論專輯”,充分融合了新媒介傳播速度與文藝理論評論的敏銳性,小而精的優質內容獲得了業內好評;香港回歸25周年研究專題推送也入選了第九屆廣東省網絡文化傳播精品。
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人們閱讀方式的改變,加速了期刊生產方式的數字化、知識傳播的網絡化和知識服務的智能化。近年來,《粵海風》在實踐層面也做了探索,穩定推出互補性較強的文論內容產品,以傳統紙刊帶圖書出版;以融媒體化為手段,拓展新媒體傳播平臺,打造內容傳播新形象新路徑。目前,《粵海風》官方微信公眾號訂閱人數達2.5萬;“粵海風”人民號累計閱讀量達25萬次;“粵海風”南方號也進入試運營階段,閱讀量接近1萬次。此外,《粵海風》還與暨南大學文學院文藝評論基地、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粵港澳大灣區跨界文化研究中心等高校機構聯合開展融媒體內容建設,充分擴展“粵海風”的品牌影響力。
2021年,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成為每一位文藝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使命,以文化人、以藝通心,譜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篇章;2023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四周年,大灣區文藝話語正在對話溝通中加快構建,《粵海風》與大灣區文化傳播與文化建設的關系也日益密切。作為文論期刊,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堅持文藝研究與評論的底色,自覺擔負起精神文明建設的價值向度,要堅持與時代同行、發時代新聲,堅持與青年學人共成長,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為文化強國建設貢獻文論期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