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鄉村社會的變遷和法治建設的推進,鄉村居民之間的糾紛解決方式處于一種傳統與現代相互交織的狀態。以往基于熟人社會的信任、權威居中調節、情理交往以及無訟心理來解決鄉村糾紛的方式逐漸消解。在半熟人社會中,鄉村社會信任關系發生變化、糾紛主體與類型多變、人情淡漠使得糾紛解決方式從禮治逐漸向法治過渡,形成了鄉村調節手段弱化,法制手段不斷增強的新局面。隨著現代性的深入,“送法下鄉”已經不能滿足“結構混亂”的鄉村社會,“迎法下鄉”需求凸顯。
[關鍵詞]鄉村社會;村民糾紛;糾紛解決方式;送法下鄉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7544(2023)09-0045-07
[作者簡介]趙娥娥,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
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強調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其中重要內容之一就是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落實這一要求的關鍵就是要落實和完善社會矛盾糾紛的多元調節化解機制,以期達到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的最終目的。穩定有序的鄉村秩序是促進社會良性運行的關鍵要素,也是社會穩定團結的必要環節,關系著整個鄉村的發展,而村民之間的糾紛則會影響到鄉村社會秩序的穩定。糾紛是指社會主體間的一種利益對抗狀態[1],在鄉村社會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過程中,鄉村糾紛解決是關系到農村社會治理與穩定的重要問題,也是實施過程中的難點問題。中華民族發展的幾千年來,從傳統到現代存在著各式各樣且不斷變化的糾紛解決方式,但總的來說,糾紛的有效解決需要權威的介入。[2]農村村民之間的糾紛呈現出多樣化,既有熟人之間因為日常生活摩擦而帶來的接觸型侵害,也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帶來的侵權型糾紛。[3]兩種不同類型的糾紛在不同時代都或多或少存在,但是相同的糾紛在不同時代可能會有不同的糾紛解決方式。本文通過調查研究,以H村一則村民糾紛事件為分析對象,分析傳統的鄉村社會糾紛解決與現代鄉村社會糾紛解決的不同與相似之處,并探討“送法下鄉”是否對鄉村社會糾紛的解決發揮作用。
一、傳統社會鄉村糾紛解決的路徑選擇
(一)熟人社會的信任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出,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差序格局。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儒家傳統思想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人們信奉人性本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依靠的是人格信任,是一種產生于熟人社會中的信任感。在熟人社會中,對于糾紛的解決往往采用的是軟方式,通過基于鄉村居民共同遵守的鄉規民約來化解矛盾。首先在鄉土社會中,由于生產生活條件的限制,村落居民流動的范圍有限,彼此之間交往溝通頻繁,形成了一種相互之間異常熟悉的鄉村景象。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彼此預見到對方的行為和后果,也正因為這樣,村民之間的信任基礎才會因為地緣相近而牢固。其次,村落社會中還包含著特定的倫理責任和輿論關系,它們也約束著村民的行為。如果有熟人違背了規則,會受到整個群體的譴責,在村落中失去顏面,在這種熟人監督下,群體之間相互尊重,形成了一定的信任和默契關系。此外,鄉村社會人口的低流動性也建立了熟人社會的強烈信任關系。這種高度同質性的“有機團結關系”,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沖突發生的可能性,也可以將矛盾沖突消解于無形之中。這種人際關系的緊密聯系將更強的倫理責任和輿論壓力融為一體。“鄉土社會的信任并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于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時的可靠性”[4]。
(二)權威的居中調解
在傳統社會中,村落內的秩序多由宗族力量、鄉紳或者其他權威人士來進行維護,共同組成鄉村自治的力量。宗族和德高望重的長老對村里大小事務有著決定權,并且因為其所擁有的毋庸置疑的權威性,對糾紛解決的意見基本能得到其他人的統一認可和執行。大到經濟糾紛,小到夫妻、鄰里吵架,村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都會訴諸于村中權威人物。村民在遇到糾紛時,一般由村組干部或村中的年長者出面,采取和解這種相對緩和、靈活的方式化解矛盾,而非訴訟途徑解決。新中國成立以后,當鄉紳以及長老等權威力量消減,一些村干部或者致富能人等鄉村精英,作為新的權威力量來解決鄉村糾紛、化解矛盾。
(三)情理交往
在農耕社會,由于土地的重要性,那些依靠土地謀生的人就對土地產生了依賴感,而居住在相鄰土地周圍的人們久而久之也相互依賴,成為了血緣或者地緣群體。形成群體之后,人們會經常進行情理交往,講究“禮尚往來”。在人情社會中,人們之間的交往都熱衷于送“人情”給對方,將其看作一種連接彼此關系的紐帶。情理交往也具有回報性,送出去的“人情”會在適當的時間被對方返還回來,還“人情”也是對彼此關系的一種延續。人們相鄰而居,靠土地謀生,互相幫助,共同謀劃生活藍圖。
(四)無訟心理
傳統農村社會是以血緣和地緣關系為基礎的,由人們日常行為和評價體系中滲透出來的“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父慈子孝”等家風構建的“道德共同體”,成為傳統社會預防糾紛、化解糾紛的規范基礎。特別是一些受傳統影響較大的村落,社區記憶深刻,宗族勢力雄厚,社會關聯度高,村情民意強,群眾臉面觀念濃。因此,絕大多數村民在發生糾紛時,都會慎重考慮選擇解決途徑,一般情況下,為了不被孤立或給“熟人社會”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都會盡量避免訴訟或暴力的方式來解決糾紛。村民的糾紛解決行為,即“先求助親友,再求助鄉鄰,最后才會訴諸法律”是理性的,是基于村民的臉面以及農村社區特點的一種理性選擇。這也是傳統中國村民之間解決糾紛最基本的程序,將糾紛先在社區內部進行解決,解決無果之后再訴諸于法律的途徑。村民選擇訴訟或不選擇訴訟是基于其所依賴的鄉土秩序的理性選擇,而并非沒有目的的無奈行為。[5]通過非訴訟手段解決糾紛,是傳統農村社會糾紛解決的基本原則。
二、糾紛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紹
H村位于甘肅省H縣,是一個典型的西北高原村莊。土地貧瘠、地勢險峻等不利的地理條件導致H村經濟落后、產業不發達的局面,村民主要靠土地維持生活。社會的快速發展、大城市誘人的薪資以及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對農村青年人帶來了巨大的吸引力,H村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以此來得到比土地收入更客觀的收入。由于孩子升學以及其他家庭原因,部分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也重新返回家鄉,投入到土地勞作中。隨著近幾年石油產業的進入,衍生的經濟給不少村民帶來了除土地以外的收入,但事物總有兩面性,石油產業的到來既帶來了金錢,也帶來了糾紛。
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負責前期工作的成員將開采必備條件協商妥善,隨后專門的石油開采團隊就正式入駐到開采場地。在石油開采過程中,需要用到一定的生活用水以及大量的生產用水,生活用水用于工人的飲食以及洗漱,生產用水用于石油開采。按照慣例所有用水都由石油開采地的主人(村民F)提供。但是村民F家里水資源有限,只夠供應生活用水,生產用水需求量大,只能通過河水來供應。前期工作人員在與村民F討論后,找到了村民Z,征得其同意后,從村民Z家門前的水溝利用水泵泵水,以此來滿足生產用水的需求。因此,村民F只能得到屬于他自己供應的生活用水部分的錢,生產用水部分的錢則歸村民Z所有。此后,石油開采工作也在順利地進行著,但在供水工作即將接近尾聲的時候,為了得到生產用水部分的錢,村民F伙同他的兄弟到村民Z家門前的水溝中準備私自將水泵抬走,幾人在抬的過程中被村民Z發現了。村民Z處理這件事的做法,并不是尋求村中權威人物或者村干部進行調節,而是當即選擇了報警,利用法律手段進行維權,事件的主謀村民F則受到了相應的處罰。
(二)案例分析
當下中國鄉村的糾紛生態呈現出一定程度上的“亂象”局面,鄉村糾紛及其化解也處在凌亂和無序的狀態。[6]鄉村秩序的維系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依靠血親,但在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血緣親緣逐漸在村落中淡化。整個村落的統合與規訓,在倫理層面上缺少血緣親緣的規范,將會變得舉步維艱,而對于村落的整合來說,血親規則是基本條件。事件中,村民F和村民Z也是具有一定血親關系的親戚,但由于自己人“外化”與熟人“陌生化”現象的出現,在利益面前沒有熟人關系的存在。自己人“外化”、熟人社會“陌生化”的一個結果是村莊交往規則的變化。[7]在整個社會的層面,熟人之間“陌生化”,出現了熟人向陌生人轉變的現象。熟悉的陌生人之間的交往是通過現實的利益紐帶來聯結和維系的,不再是依靠熟人社會的“人情”來流動。從熟人到熟悉的陌生人再到陌生人,是一個逐漸轉化且共存的過程,在多元主體并存的鄉村社會中,以村規民約、血親人情等交往規則來處理日常事務的圖景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制度和法律為基礎的共識交往規則體系,其更加具有外在強制性。
村民自身的經歷以及見識也會影響到其處理糾紛的方式,村民Z在中年時期有過多年的外出務工經歷,大城市的生活方式及與時俱進的價值觀對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面對糾紛時運用法律武器來進行解決。當人們對法律系統以及法律知識有較多了解時,盡管不涉入市場經濟活動,在遇到糾紛時仍然傾向于選擇法律渠道。[8]隨著送法下鄉的推行,普通村民的法律意識也在加強,甚至在一些地方為了解決問題而出現了“迎法下鄉”。一方面,“迎法下鄉”確認了法治對農村的支配性權力,而另一方面,農民在某種程度上又通過這種主動的行動重建了農民的主體性,把法律從國家手中拿過來放在了自己的實用工具箱中。[9]
后鄉土社會具有極高的流動性和不確定性,村落打破了以前老死不相往來的封閉性,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進行頻繁的溝通與流動,傳統權力觀念日漸衰落,地緣觀念日益減少,彼此之間的信任感大幅降低。農村糾紛的解決對于鄉村社會來說至關重要,會間接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村莊的權力結構,同時也是市場經濟和現代文明的重要因素。
三、后鄉土社會村民糾紛解決方式的嬗變
(一)半熟人社會的信任關系
所謂半熟人社會的概念,是賀雪峰提出來的。[10]半熟人社會是居于傳統熟人社會和現代陌生人社會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它立足社會變遷的視角,既考慮了“傳承”又考慮了“變化”。[11]快速發展的社會由以前的熟人社會進入到半熟人社會以來,信任關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人格信任轉變成了制度信任。網絡大數據時代,人們之間的交往不再依賴面對面的溝通交流,“在場”的互動減少,更多的交流都在“時空分離”中進行,虛擬空間在線交流成為常態。現代社會與以往傳統社會不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更多地依靠制度與法律,由制度與法律來決定信任程度。熟人社會是一個小范圍的鄉村社會,而半熟人社會則沒有地域的局限性,交往更加多元化,情景更加復雜,單純依靠信任關系來解決矛盾糾紛不太現實。
(二)糾紛主體與類型多變
在傳統社會中,由于生產活動與交通工具的限制,人們的活動范圍大都集中在本村落中,逐漸形成一個由親朋鄰里組成的熟人社會。糾紛主要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鄰里之間以及鄰村之間,矛盾類型比較單一。基于熟人社會的信任關系,糾紛解決也比較方便和順利。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與進步、各種交通工具的使用以及網絡媒介的普及,使得鄉村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農村社會成員進城,各種商販進村,都帶來了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原本的熟人社會因為陌生人的到來變成半熟人社會,封閉的村莊變得開放,人員流動增強,各種新鮮事物充斥在鄉村社會中,這都在逐漸消解聯結熟人社會的“筋脈”。在復雜的半熟人社會中,糾紛主體也從熟人之間逐漸變成熟人與陌生人之間,因此傳統的糾紛解決方式逐漸失去原本的作用。
在傳統社會中,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相對固定,人們的活動范圍大都集中于所在村莊,因此糾紛類型也是有限的,大多是圍繞著熟人而產生的矛盾。這些糾紛可以分為兩種,一是家庭內部矛盾:感情糾葛、贍養老人、財產繼承、分家問題、教育孩子等等;二是家庭外部,村莊內部:土地占有與劃分、公共資源的利用等等。這些糾紛具有其獨有的特點,都可以在村莊內部得到解決。而進入新時代以后,糾紛類型不斷增加,除傳統社會的糾紛類型以外,還出現了很多新的糾紛,像房屋拆遷、租賃合同、借貸和交通事故等等都是新糾紛的典型代表,而且依靠傳統的糾紛解決方式是難以處理的,必須依靠新的糾紛解決方式。
(三)人情淡漠
農村社會中的人情交往將隨著商品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而逐漸減少,較之熟人社會而變得更加淡漠。由于商品交換的發展以及生產社會化,個人與外部世界的交流逐漸增加,個人獨立性的增強使得家庭成員對家庭的依賴感降低,家庭作為個人生活中心的作用也就隨之削弱,最后演變的后果就是農村血緣關系的淡化,人際關系發生變化。在人際關系發生變化的農村社會,人際交往除了互相幫助之外,還出現了新的雇傭和競爭等形式。由于商品交換的快速發展,送“人情”不再是單純地維系鄰里感情,而是有目的的理性行動,現在的鄉村社會,已經是一個人情淡漠的半熟人社會。
(四)從禮治到法治
社會的流動使得熟人社會的范圍不斷擴大,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下出現了不同的糾紛類型,隨之也出現了不同的治理方式。農村社會的糾紛解決體系逐步由風俗習慣、人情道德、輿論壓力過渡到國家政策、法律規范,這些方式交互作用、互相滲透,共同建構起一個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12]賀雪峰將中國鄉村治理的類型分為原生秩序型、次生秩序型、鄉村合謀型和無序型。[13]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傳統與現代交織的后鄉土社會中存在的多元治理主體,在糾紛解決上呈現出明顯的權威多元共存的發展現狀,且每個階段都有相應的治理類型發揮作用,即原生型內生權威逐步消失,同時次生型內生權威逐步式微,帶動整個鄉村社會不斷向外生權威方向靠近,但由于外生權威又具有特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完全取代內生權威。[14]
相比于鄉土社會,后鄉土社會的熟人關系更加松散,在功能和活動越來越多地向村委會聚集的時候,由于并未創造出足夠的機會方便村民跨出村民小組進行交流與溝通,村民的生活空間仍在村民小組,村民便事實上只是在一個半熟人社會的村委會中發生聯系。[15]鄉土社會的快速變遷帶來了很多情理與法理相互沖突的情境,人們更多看重和追求的是自身的利益和發展,更少考慮個人存在的集體的發展狀況,緊密聯系的現象主要發生在家庭內部,某些村落甚至出現了閻云翔所尖銳批評的“自我中心式的個人主義”“極端實用的個人主義”現象[16]。在整個村莊層面,當熟人變得陌生化,彼此之間的關系不再用人情來維系,以及村莊關聯度的下降、村莊權威結構的變化、農村社區人格信任的缺失、對法治的過分推崇導致和解與民間調解的弱化,造成社會轉型時期農村多元糾紛解決機制的總體失衡。[17]而要解決這些多變復雜的糾紛問題,就必須找到一個相對統一的準則,即具有強制執行力的法律手段來進行解決。
在傳統鄉土社會,群體、個人之間是依靠相應的習俗和禮儀辦事,很少出現與此相悖的現象。就算出現糾紛,居民也都接受調節,認同對他的懲罰,習俗和禮儀也在一代代的傳承中發揮著治理的重要作用。在后鄉土社會,人們的交往范圍在擴大,觀念在改變,違背禮俗的現象也越來越多,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才能進行解決。國家法律直達村莊,從而使以前一直在維護鄉村秩序中起著極其重要作用的習慣法,失去了合法性基礎[18],法治逐漸取代禮治,成為維護鄉村穩定秩序的基礎。
四、送法下鄉
“送法下鄉”是國家司法權力在邊緣地帶試圖建立自己權威,使國家的秩序得以貫徹的一種努力[19],使得居民接觸和了解法律,對法律有一個更為理性的認識,在懂得法律和尊重法律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法律作為武器來捍衛自身的合法權益。鄉村的、基層的、下面的治理難題只能用一種非司法甚至反司法的方式來解決[20],必須合理地解決法律的普適性與農村地方知識之間的矛盾。例如,在《秋菊打官司》中,秋菊一直不斷所討要的說法并不是利用法律手段來使村長受到懲罰,而“說法”這一地方性知識則被律師理解成了法律制裁。
傳統的社會交往結構、文化心理與人際習慣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糾紛解決方式的選擇和實踐,當糾紛解決需要直面社會關系的生存結構時,當事人往往會考慮權利實現后的社會效果,以社會資本的增減作為行為選擇的考量因素。[21]在面對糾紛時,村民會從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進行考慮,做出最合適的理性選擇。在前述提到的H村村民糾紛中,法律并不是一個最理性的選擇,由于運用法律手段對糾紛進行解決,最終導致兩個村民在日后的鄉村生活中彼此咒罵、結為仇人。
巨變中的鄉村社會正呈現出“結構混亂”的狀態。村莊社區中流動性的增加、異質性的凸顯、理性化的加劇、社會關聯的降低、村莊認同的下降、公共權威的衰退等,導致了村莊共同體逐步趨于瓦解,鄉村社會面臨著社會解組的危險。[22]在“結構混亂”的大背景下,鄉村社會與國家的關系,已不再是單純的“送法下鄉”,而是以村莊自身需求為出發點的“迎法下鄉”。鄉村社會變遷形成一種使傳統的地方性規范和內生性權威力量式微,對國家權力和法律的內生性需求不斷產生的新的混亂狀態,而當傳統的規范無法應對時,便形成了一種對現代法律進行“接應”的環境,“送法”與“迎法”相互促進。在越來越具有現代性特征的鄉村社會,人們越來越期待國家法律或者國家權力來整合秩序,“迎法下鄉”已有其現實需求,國家法律日益成為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保障新農村建設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五、結語
在鄉村快速變遷的過程中,如何解決村民糾紛,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總體來看,影響農村糾紛解決的因素主要有村莊內生和國家介入兩種形式,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23],從不同方面入手來解決糾紛。為了維護鄉村社會的穩定與發展,國家實行了“送法下鄉”來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律觀念,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識,以及出現了滿足村莊需求的“迎法下鄉”。“送法下鄉”的目的是為了維護鄉村秩序、維護鄉村穩定,可是運用法律的手段來解決鄉村社會熟人之間的糾紛與矛盾,能夠達到秩序穩定的效果嗎?鄉村社會不同于城市,交往空間有限,在以后的生活中,彼此之間是坦然相對還是互相計較而產生出更大的糾紛?重建主體和治權是完善農村糾紛解決機制的應有之義,但是應該以村莊為立足點去建設農村糾紛解決的主體和治權,從鄉村出發,為鄉村而建。[24]
[參考文獻]
[1]孫勝男.農村糾紛解決的“理性選擇”[J]. 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2).
[2]麻鳴.鄉村社會結構的變遷對民間調解功能實現的影響[J].浙江社會科學,2002,(5).
[3]陳雪琴.傳統與現代交織下的農村糾紛解決機制——基于福建漳州經濟開發區大徑村的實證調查[J].武漢商學院學報,2017,(4).
[4]費孝通.鄉土中國生育制度[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5]栗崢.鄉土社會的糾紛解決[J].法學論壇,2010,(1).
[6]栗崢.中國鄉村的糾紛圖景及其調解困境[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
[7]楊華.糾紛的性質及其變遷原因——村莊交往規則變化的實證研究[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
[8]沈明明,王裕華.中國農民經濟糾紛解決偏好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9]應星.“迎法入鄉”與“接近正義”——對中國鄉村“赤腳律師”的個案研究[J].政法論壇,2007,(1).
[10][15]賀雪峰.半熟人社會[J].開放時代,2002,(1).
[11]陳經富.半熟人社會:理解當代鄉村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概念[J].邢臺學院學報,2021,(3).
[12]劉同君.轉型農村社會的糾紛解決:類型分析與偏好選擇[J].學海,2011,(5).
[13]賀雪峰,董磊明.中國鄉村治理:結構與類型[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3).
[14]張小雨.后鄉土社會糾紛解決和權威結構[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21.
[16]閻云翔.私人生活的變革:一個中國村莊里的愛情、家庭與私密關系1949—1999[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17]李俊.從均衡到失衡:當代中國農村多元糾紛解決機制困境研究[J].河北學刊,2015,(6).
[18]賀雪峰.中國農村社會轉型及其困境[J].東岳論叢,2006,(2).
[19]蘇力.為什么“送法上門”?[J].社會學研究,1998,(2).
[20]趙曉力.基層司法的反司法理論?——評蘇力《送法下鄉》[J].社會學研究,2005,(2).
[21]李炳爍.轉型農村社會的糾紛解決與法律治理[J].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22]董磊明,陳柏峰,聶良波.結構混亂與迎法下鄉——河南宋村法律實踐的解讀[J].中國社會科學,2008,(5).
[23]丁建軍.村莊內生與國家介入:農村糾紛的解決邏輯[J].求實,2008,(10).
[24]冷波.微自治:再造農村糾紛解決的主體與治權——以秭歸縣C村為例[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The Evolution of the Way of Dispute Settlement in Rural Society:
Reflection on a Dispute Settlement Between Rural Residents
Zhao Ee
Abstract: With the changes in rural society and the advanc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way of dispute settlement between rural residents is in a state interweav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past, the way of disputes settlement in rural society based on the trust of acquaintance society, the mediation of authority, the reasonable communication and the non-litigant psychology gradually disappeared. In the semi-acquaintance society, the change in trust relationship in rural society, the change in dispute subjects and types, and the indifference to human relationships make the gradually transition of the the way of dispute settlement from the rule of etiquette to the rule of law, resulting in a new situation where rural regulatory measures are weakened and legal measures are continuously strengthened. With the deepening of modernity, “sending the law to the rural areas” can no longer meet the “chaotic structure” of rural society, and the demand for “welcoming the law to the rural areas” is highlighted.
Key words: Rural society; Disputes between rural residents; Ways of dispute settlement; “Sending the law to the rural areas”
[責任編輯: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