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濤,郭 麗,武啟東
(大連海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3)
保護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也是中國海洋強國戰略的重要基礎。環境規制與海洋經濟之間的關系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孫鵬等[1]的研究認為環境規制是提高海洋環境效率的主要因素,海洋產業結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對海洋環境效率產生正向影響。政府應當進一步強化海洋環境規制,積極轉變海洋生產方式,促進海洋環境效率進一步提升。祝敏[2]認為海洋環境規制對海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具有顯著正效應。寧凌等[3]的研究結果表明,從全國層面看,海洋環境規制對海洋產業結構升級有較大影響,海洋環境規制和海洋金融支持的交互效果對海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有限;從區域層面看,不同海洋經濟圈中海洋環境規制、海洋金融支持對海洋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存在差異性。趙玉杰[4]分析發現,中國海洋經濟技術效率整體水平不高,在空間分布上存在顯著區域差異,建議地方政府優化環境規制結構,注重環境規制工具的組合配置,引導環境規制強度由末端控制向前端預防轉變,變“逐底競爭”為“競相向上”的環境規制策略。
已有研究為進一步開展海洋環境規制對海洋經濟運行的影響奠定了較好的基礎,多數研究認為環境規制對海洋產業結構升級有影響,并且這種影響在不同區域之間存在異質性。但缺少結合海洋產業自身特點對環境規制影響海洋產業結構升級機理的解釋,多是直接借鑒了環境規制對一般產業結構影響的相關研究,忽略了海洋經濟的特性。遼寧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沿海省份,缺少專門針對環境規制對遼寧海洋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針對上述研究的不足,一方面,從理論上闡釋了海洋環境規制對海洋產業結構的影響機理,另一方面,結合遼寧自身的特點,通過灰色關聯分析法分析海洋環境規制對遼寧省海洋產業結構的影響。
遼寧是中國重要的海洋大省,海域廣闊,資源豐富,海洋經濟在遼寧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業活動頻繁,加之港灣、河口、港口的建設與改造,使得沿岸海域,特別是海灣、河口、港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海區水產資源嚴重衰退,漁獲量減少,某些海珍品瀕于絕跡。海洋環境和資源的破壞引發了人們的關注。遼寧省政府出臺了大量的海洋環境規制政策,這些規制政策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命令-控制型規制政策,如遼寧省于2006 年頒布實施的《遼寧省海洋環境保護辦法》,此外針對海洋漁業的伏季休漁制度、漁業許可證制度等均屬于命令-控制類環境規制政策。另一類環境規制政策是市場激勵型規制政策,包括排污費、排污權交易、政府補貼等,針對海洋的漁業資源保護補貼、漁船更新改造補貼和海域使用金等均屬于市場激勵型規制政策。
海洋環境規制政策對遼寧省海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遼寧省海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遏制。從遼寧省檢測海域中一類、二類水域占總監測面積的百分比可以看出海洋環境有所改善(圖1)。

圖1 遼寧省海洋環境變動
在海洋環境規制政策改善海洋生態環境的同時,遼寧省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向產業結構的高度化邁進。根據中國制定的《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GB/T 20794—2006),海洋經濟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各類產業活動,以及與之相關聯活動的總和。具體而言,海洋經濟活動是指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所進行的生產和服務活動,包括傳統的海洋漁業、海洋油氣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新興產生如海上風電、海水淡化、海洋裝備制造業等;海洋科學教育服務產業及其他相關海洋產業。其中海洋漁業包括海洋水產養殖、海洋捕撈業,為海洋經濟第一產業;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海洋鹽業、海洋化工業、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電力和海水利用業、海洋船舶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為海洋經濟的第二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海洋科學教育服務業等屬于海洋經濟的第三產業。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海洋產業升級將遵循與傳統產業結構相同的演進規律,即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就業人口首先會由海洋產業中的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第二產業在海洋經濟中的比重增加,當人均國民收入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海洋產業中的第三產業轉移,第三產業占海洋經濟中的比重會增大。產業結構升級體現了三次產業“服務化”發展的趨勢,鑒于此,參考干春暉等[5]的指標構建方法,以各地區海洋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表示,這一比值能更好地衡量產業結構“服務化”的方向,其數值越大表明產業結構越高度化。
2007 年遼寧省海洋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為0.74,而到2016 年,這一比值上升至1.44。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能清晰地反映海洋產業結構向服務業轉型升級或高度化的趨勢,當這一比值趨于增加,說明相對海洋第二產業,海洋經濟中第三產業增加值上升得更快,從而體現出了海洋產業結構升級。因此,可以看出,2007—2016 年,遼寧省海洋產業結構升級趨勢明顯,朝著產業結構高度化邁進(圖2)。

圖2 2007—2016 年第三產業增加值與第二產業增加值的比值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遼寧省海洋環境與海洋產業結構的變動具有相同趨勢。從國外學者的研究來看,部分學者認為環境規制會增加企業成本,阻礙技術創新水平的增長,對產業結構升級產生抑制作用[6,7]。部分學者則認為適當的環境規制會刺激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通過“ 創新補償效應”和“學習效應”促進產業結構的升級[8,9]。國內學者多支持環境規制能促進產業結構升級這一結論。原毅軍等[10]認為環境規制能有效地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因此可以將環境規制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動力。鄭金鈴[11]的研究認為環境規制強度的增加對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起到積極的影響。但海洋產業與陸地產業有不同的性質,因此環境規制對海洋產業結構的影響不一定遵循陸地上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首先,不同于傳統陸地產業,海洋產業有其特殊性,海洋產業本身高度依賴海洋環境與海洋資源,在此情境下,海洋經濟中的三次產業均將不同程度受到海洋環境改善帶來的收益,盡管相關產業也因環境規制政策面臨因技術結構改變而帶來的額外成本。相對于陸地產業,海洋產業因環境規制而獲得的收益更大。海洋環境改善將對海洋第一產業中的漁業創造更為有利的生態環境,從而促使海洋漁業在新的技術環境下快速發展。海洋第三產業中的旅游業也將直接因為環境的改善而得到更為有利的環境資源基礎。其次,在海洋環境規制過程中,一部分規制對象本身不屬于海洋產業本身,是陸地的相關產業,如對陸地企業污水排放的相關規制政策就直接限制了陸地產業的相關行為,使其付出額外的成本。海洋產業在這類規制政策中是受益者,而非付出額外的成本。綜合來看,在海洋環境規制過程中,海洋產業內的三次產業均獲得不同收益而有不同程度的產出增長。在此情況下,海洋環境規制是否帶來海洋產業結構的變動,取決于海洋三次產業中因環境規制獲得收益更大、成長更快的一個。如果海洋產業中的第三產業獲得收益更大,成長更快,則出現海洋產業的高度化或服務化。反之,如果海洋產業中的第一產業收益更大,成長更快,則海洋環境規制并未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式升級。
相關研究多以省際面板數據開展計量經濟學建模,結合區域特性,以具體省份為研究對象則受限于數據的可得性,尚無市級層面的相關數據。結合數據特性,運用灰色關聯分析法(Grey Relation Analysis,GRA)進行分析?;疑P聯分析是一種用灰色關聯度順序來描述因素之間關系強弱、大小和次序的分析方法?;诨疑P聯分析法分析海洋環境規制與遼寧省海洋產業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的關聯度,可以說明海洋環境規制與遼寧省海洋三次產業之間的關系強弱,進而判斷海洋環境規制政策對遼寧省海洋產業結構的影響。
國內外學者主要從6 個角度來度量環境規制,考慮到研究數據的可得性,研究借鑒了張成等[12]的做法,選用與海洋環境污染治理運行費用相關的指標作為海洋環境規制強度的代理變量,分別選取了污水治理投資額和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作為海洋規制強度的代理指標進行檢驗。環境規制的相關數據均來自各年份的《中國環境統計年鑒》,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來自各年份的《中國海洋統計年鑒》,數據的描述性統計如表1 所示。

表1 描述性統計
海洋環境規制與遼寧省海洋產業結構的灰色關聯分析過程如下。首先,將影響因素海洋規制強度(污水治理投資總額)作為影響因素列,與被影響海洋產業的三次產業增加值數據整理形成矩陣。
x1=(7.01,9.35,17.53,13.56,19.44,21.29,15.58,2.42,3.65,1.97)
x2=(198.0,252.0,330.8,315.8,437.1,447.0,499.6,418.7,404.1,424.9)
x3=(899.0,1073.8,982.8,1 137.1,1 445.7,1 339.7,1 402.7,1 411.0,1 236.7,1 192.3)
x4=(662.9,748.6,967.6,1 166.7,1 462.7,1 605.1,1 839.6,2 087.3,1 888.4,1 721.1)
第一步,求各序列的初值像,即xi( )k=,i= 1,2,3,4 ,k為變量的取值,k=1,2,……,10,求解初值像本身是無量綱化的過程,可以消除量綱帶來的影響,也可以通過求解均值像實現無量綱化過程。求解結果如下。
x′1=(1.00,1.33,2.50,1.93,2.77,3.04,2.22,0.35,0.52,0.28)
x′2=(1.00,1.27,1.67,1.59,2.21,2.26,2.52,2.11,2.04,2.15)
x′3=(1.00,1.19,1.09,1.26,1.61,1.49,1.56,1.57,1.38,1.33)
x′4=(1.00,1.13,1.46,1.76,2.21,2.42,2.78,3.15,2.85,2.60)
第二步,求解x2、x3、x4與x1初值像對應分量之差的絕對值序列,
Δ2=(0.00,0.06,0.83,0.34,0.56,0.78,0.30,1.76,1.52,1.87)
Δ3=(0.00,0.14,1.41,0.67,1.16,1.55,0.66,1.22,0.86,1.05)
Δ4=(0.00,0.20,1.04,0.17,0.56,0.62,0.56,2.80,2.33,2.32)
ξ12=(1.00,0.96,0.63,0.81,0.71,0.64,0.82,0.44,0.48,0.43)
ξ13=(1.00,0.91,0.50,0.68,0.55,0.48,0.68,0.53,0.62,0.57)
ξ14=(1.00 ,0.87,0.57,0.89,0.71,0.69,0.72,0.33,0.38,0.38)
第五步,計算灰色關聯度。
通過灰色關聯分析,發現海洋環境規制與海洋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高,為0.692,其次是海洋產業中的第三產業,灰色關聯度為0.655,海洋產業中的第二產業與海洋環境規制的關聯度最低。即海洋第一產業在海洋環境規制中獲益最大,第三產業其次。r13<r14,說明海洋環境規制政策對海洋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大于對第二產業的促進作用,促使海洋產業朝著產業結構高度化或服務化邁進。但與傳統陸地產業在海洋環境規制政策影響下的產業結構升級不同,海洋環境規制政策對海洋產業中的第一產業有更大的促進作用。即海洋環境規制政策對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或服務化邁進的過程中,也促進了海洋產業中第一產業的發展。
除了使用污水治理投資總額作為海洋環境規制強度的代理指標與遼寧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進行灰色關聯分析外,為了檢驗上述分析的穩健性,本研究還利用2007—2016 年遼寧省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作為海洋環境規制強度的代理指標與遼寧省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進行灰色關聯,得到的結果是r12= 0.850,r13= 0.751,r14= 0.798,3 個灰色關聯度的大小與上述分析相同,即r12>r14>r13,環境規制與海洋第一產業的關聯度最大,第三產業其次,與海洋產業中的第二產業的關聯度最小,說明上述分析結果有較好的穩健性。
基于海洋環境規制與遼寧省海洋三次產業增加值的灰色關聯分析,得出海洋環境規制有利于促進海洋產業結構朝高度化和服務化演進。海洋環境規制在促進海洋產業結構朝高度化和服務化演進的過程有利于海洋產業中第一產業的發展。
本研究結論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很好的啟示。首先,可以通過海洋環境規制強度的增加促進海洋產業結構向高度化和服務化演進,一方面有利于實現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海洋資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提高海洋產業經濟效益。其次,可以通過制定海洋環境規制政策促進海洋第一產業的發展。既有利于海洋環境與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也有利于保障中國糧食安全戰略的實施,實現藏糧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