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霞,徐愛娟
(甘肅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甘肅省科技評價監測重點實驗室,蘭州 730000)
農業科技園區作為農業科技與農村經濟的切入點,是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在強化先進適用技術的集成示范推廣、加快農業產業集聚及高新技術成果擴散、推進現代農業優勢產業提質增效、促進區域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夯實了基礎、樹立了典范,對落實甘肅省“強科技”“強縣域”行動,支撐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1]。甘肅省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工作,圍繞甘肅省優勢產業、戰略新興產業、科技重大戰略總體部署及區域特色資源稟賦,截至2020 年底,甘肅省共擁有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0 個,已在全省陸續批建了48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分布在全省13 個市州(除嘉峪關)。
學術界關于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研究較多,研究主題多集中于園區科技服務模式探析、創新效率測度及空間格局演變、創新能力評價、運營績效評價、驅動因子研究等層面。霍明等[2]利用數據包絡分析法測算了158 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研發與創新轉化效率。皇甫瑞靈等[3]基于鄉村振興視角,對包頭市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績效評價進行了實證分析。蘇秀剛等[4]基于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發展視角,運用因子分析法與聚類分析法,系統研究了廣西農業科技園區監測評價變量的內在聯系。劉繼為等[5]研判了河北省15 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的發展情況及問題短板,構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行動框架。夏巖磊等[6]基于“創新要素+新興產業”雙重視角,對全國106 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過程作用機理與影響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張梅偵[7]對山東省21 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及影響因子進行了綜合評價。岳喜優[8]基于創新生態系統視角,對農業科技園區農業創新生態系統內涵、主體、運行體系、政策支持機制進行了研判。
綜上所述,已有文獻對絲路寒旱農業聚集區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研究較為欠缺,本研究著眼于價值鏈視角,構建基于創新環境建設、創新投入規模、創新示范引領、創新績效產出的創新能力測度指標體系,對甘肅省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能力進行實證研究,聚類分析園區的整體創新水平,識別影響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提升的障礙因子,以期為優化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創新水平、提升縣域經濟實力提供路徑參考。
選取甘肅省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為研究對象(由于2020 年甘肅省科技廳批復的環縣、鎮原縣、西峰區、平川區、渭源縣、廣河縣6 個園區尚處于籌建期,運營效益不明顯,故在研究中予以剔除)。基礎數據來源于甘肅省科技廳、各市縣科技局、各農業科技園區管委會等。
基于創新價值鏈視角,圍繞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資源集聚和集成示范推廣的功能定位,按照系統性、客觀性、數據可獲取等原則,借鑒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文獻[9-11],構建由創新環境建設、創新投入規模、創新示范引領和創新績效產出4個維度24 個指標構成的創新能力測度指標體系(表1)。涉及的指標屬性全部為正向指標。

表1 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測度指標體系及權重
1.3.1 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 本研究涉及的多個指標量綱不統一,故先采用極差標準化法對原始指標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利用熵權法對準則層及指標層賦以權重,最后采用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實現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指數的定量化評價[12]。計算式如下。
式中,E為綜合創新能力指數;Xi為第i個指標要素標準化后的值;Wi為反映i個指標綜合評價重要性的權重;m為參與創新能力綜合評價的指標要素總數。
1.3.2 障礙因子診斷模型 為精準識別影響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的主要障礙因素,有針對性地制定農業園區的發展對策、明晰可持續發展路徑,本研究基于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測度結果,構建農業科技園區障礙度識別模型,評估單項指標的障礙度大小[13]。計算式如下。
式中,Fi為因子貢獻度,表示單項指標對綜合評價結果的影響程度,即Wi×V,其中Wi為各指標層要素的權重,V為準則層要素的權重;Pi為指標偏離度,表示單項指標要素的實際值與最優目標之差,即Pi=1-Xi;Yi為障礙影響因子得分。
為清晰反映2020 年甘肅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整體創新能力水平,依據上述綜合評價模型,計算得出4 個維度的創新指數及綜合創新能力指數。由表2 可知,42 個園區的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差異較大,園區創新能力總體呈河西地區優于隴中地區和隴東南地區的態勢,河西走廊的甘州、肅州、永昌3 個園區創新水平優勢明顯,科技支撐引領作用顯現,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分別為1.144 4、1.120 9、1.074 6,在全省處于領跑水平。紅古和康縣2 個園區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均小于0.100 0,排名居全省末位,園區發展亟需在優化創新基礎環境建設、加大研發投入規模、加大新產品新技術等績效成果產出等方面迎頭趕上。

表2 甘肅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測度結果
2.2.1 創新環境建設 創新環境建設反映農業科技園區在創新主體集聚、創新創業平臺、創新物質條件等層面的基礎實力。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環境建設指數處于0.008 0~1.406 7,具體來看,肅州、甘州、靖遠、玉門、敦煌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排名居全省前5 位,創新環境建設指數分別為1.406 7、1.335 2、0.799 8、0.764 6、0.669 5,此類園區不斷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制定標準化生產、農業機械化生產、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生產經營體系建設優惠措施,完善技術研發和創新平臺,推動科技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農業高新技術企業、重點龍頭企業及科技型企業不斷涌現,園區市場開拓力、資金融通力、帶動農戶力等逐步增強。華亭、涼州、七里河、金川、紅古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科技項目謀劃實施較少、基礎資源配置分散低效、創新環境建設相對薄弱,創新環境建設指數分別為0.040 2、0.036 9、0.030 7、0.030 5、0.008 0,在全省整體處于劣勢地位。2.2.2 創新投入規模 創新投入規模反映農業科技園區在創新人力與資本要素方面的投入強度與能力狀況。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投入規模指數處于0.016 0~1.898 3,具體來看,永昌、金塔、隴西、肅州、甘州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排名居全省前5,創新投入規模指數分別為1.898 3、1.575 1、1.459 0、1.382 8、1.310 1,此類園區采取“人才+項目+孵化器”的運行模式,鼓勵農業龍頭企業等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強化重大農業科技成果產出,引導科技、信息、人力、財力等創新資源要素高度集約發展,使創新投入的乘數效應不斷放大。莊浪、天祝、古浪、康縣、紅古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受資金、地域、人才等基礎因素制約,研發投入難有保障,科研開發和自主創新能力不夠,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投入規模和強度在全省排名靠后,創新投入規模指數分別為0.206 4、0.193 7、0.095 1、0.042 1、0.016 0。
2.2.3 創新示范引領 創新示范引領反映農業科技園區在科技成果產出、知識產權保護、創新服務能力等維度的帶動作用。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示范引領水平處于0.049 9~1.106 5,具體來看,永昌、甘州、臨澤、肅州、靜寧省級農業科技園區排名處于全省前5位,創新示范引領指數分別為1.106 5、1.056 7、0.958 0、0.951 7、0.900 9,此類園區圍繞現代制種、高效蔬果、綠色畜牧、藥食同源等特色支柱產業,強化重點科技計劃項目支撐,建立試驗示范基地,密切與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單位在共性技術創新、短板領域攻關、高端技術人才培養等層面進行產學研合作,開展對園區農戶、經濟實體職員的專業化科技培訓,全面普及農業產業精細化管理等增產提質關鍵技術,將農業資源優勢“關鍵變量”轉化為品牌優勢的“最大增量”。崆峒、秦州、天祝、景泰、七里河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受科技資源投入不足,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企業融資難度大等因素影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科技創新成果產出不足,創新示范引領指數在全省處于弱勢水平,分別為0.118 6、0.088 3、0.083 1、0.063 9、0.049 9。
2.2.4 創新績效產出 創新績效產出反映農業科技園區在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帶動經濟效益水平等方面的狀況。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績效產出水平處于0.027 6~0.820 1,具體來看,白銀、榆中、甘州、高臺、甘南合作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績效產出水平在全省優勢明顯,創新績效產出指數分別為0.820 1、0.818 9、0.793 0、0.651 1、0.638 9,此類園區圍繞優勢主導產業轉型升級,大力培育涉農高新技術企業,加大項目庫建設,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農技推廣方式和機制,園區產業效益及持續發展能力大幅提升。相反,成縣、山丹縣、天祝、甘谷縣、崆峒省級農業科技園區企業以傳統加工為主,高新技術企業占比低,科技含量不高,核心產業增加值偏低,部分農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產業化帶動能力弱、組織化水平低、運行機制不規范、農業外向度不高,整體經濟效益欠佳,創新績效產出指數在全省較低,分別為0.062 1、0.056 2、0.052 6、0.030 2、0.027 6。
根據2020 年甘肅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測度結果,采用SPSS 20.0 軟件中的K均值聚類分析法,對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得分情況進行聚類分析,根據譜系圖可將園區劃分為創新引領類(3 個)、創新示范類(10 個)、創新穩健類(10 個)和創新起步類(19 個)4 個類型。由表3 可知,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呈金字塔型分布,整體創新水平偏低[14]。

表3 甘肅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分類情況
創新引領類園區數量較少,僅占園區總數的7.14%,此類園區規劃建設較早,綠洲農業、循環畜牧產業等科技引領示范作用凸顯;創新示范類園區有10 個,主要分布在河西及隴中地帶,持續深化農業科技水平提升和產業結構調整,推進農業生產信息化,建立農產品市場信息服務系統,在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科技脫貧方面成效顯著;創新穩健類園區有10 個,通過龍頭企業的集聚發展,以特色農業先進技術組裝集成和成果轉化為支撐,強化體制機制創新,逐步實現了孵化培育眾創、產業集成聯動、科技助推扶貧、生態循環鏈接等功能,創新水平處于穩步發展階段;其余19 個園區批建時間短,工作重心集中在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創新主體培育、新品種新技術的試驗示范等,尚處于創新起步階段,運營效益不明顯。
依據農業科技園區障礙因子識別模型,計算甘肅省農業科技園區障礙因子,按照障礙因子大小篩選出主要指標(表4)。阻礙4 類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發展水平排名前5 位的影響因子占比分別為33.77%、35.75%、35.78%、33.95%,表明這5 種障礙因子對甘肅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的創新發展水平具有較大制約作用。具體而言,創新引領類園區的主要障礙因子有注冊商標數、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新品種數、當年到位科研項目經費、當年高新技術企業產值、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原值總額;創新示范類和創新穩健類園區的障礙因子均為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新品種數、取得授權的專利數、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原值總額、新型經營主體數、注冊商標數;創新起步類園區的障礙因子有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新品種數、取得授權的專利數、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原值總額、當年到位科研項目經費、新型經營主體數。
本研究采用甘肅省省級農業科技園區調查數據,構建創新能力綜合評價模型,從創新環境建設、創新投入規模、創新示范引領、創新績效產出4 個層面系統測度園區創新能力,并采用障礙因子診斷模型識別影響園區創新水平的因素。研究表明,甘肅省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創新能力整體呈河西地區優于隴中地區和隴東南地區的態勢,甘州、肅州、永昌3 個農業科技園區綜合創新能力指數居全省前3 位;42 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4 個維度的創新能力差異明顯,園區創新能力呈金字塔型分布,整體創新水平偏低;影響4 類園區創新能力的主要障礙因子不盡相同,通過省級以上審定的新品種數、大型科研儀器設備原值總額、注冊商標數、取得授權的專利數、新型經營主體數、當年到位科研項目經費和當年高新技術企業產值7 個指標對園區創新能力的障礙度較大。
依據聚類分析結果,結合4 類園區科技創新情況及障礙因子,因區施策、多區聯動、增強園區內生動力,促使農業科技園區功能向區域農業技術集成、優勢特色產業創新示范轉變。
3.2.1 創新引領類園區 針對龍頭企業不足、優勢新品種及成果產出較少等問題,堅持“政府主導+龍頭企業(合作社)+科研示范基地+貧困農戶+區域聯盟經銷”一體化發展之路,以特色農業先進技術的組裝集成和成果轉化為支撐,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帶動力和影響力的農業高新技術企業,探索建立園區良性生態循環產業鏈,促進農業龍頭企業集聚發展、科技孵化創新、全產業鏈建設,帶動特色種植、養殖農戶集約化生產[15]。借助“甘味”知名品牌創建,因地制宜發展優質綠色有機農產品,組織企業申報“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穩步發展地理標志農產品。
3.2.2 創新示范類園區 重點解決新型經營主體不足、研發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圍繞打造現代寒旱特色農業高地,以擴展先進農業技術為導向,示范展示高科技農業技術,吸引更多創新型農業企業入駐園區。大力實施良種工程,全面推廣工廠化育苗、組培育苗技術,推動種養結構由低端向高端轉型[16]。加大財政對科技項目資金、科技創新獎補資金、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基金、科技特派員補助資金、園區管理建設運行資金等的支持力度,吸引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業經濟合作組織和社會力量等多元主體參與園區建設。
3.2.3 創新穩健類園區 圍繞創新意識不強、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特色產業鏈條短等瓶頸問題,強化與省內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產學研用合作交流,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行動,積極引進和培育應用研究型、技術開發型及實用技能型人才隊伍。建立完善“種-養-加”“畜-沼-果/菜”“光伏發電與設施大棚”循環模式,構建覆蓋農業全產業鏈的科技創新鏈,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幫帶產區貧困農戶增產增收、實現鄉村振興的推動作用。對接高端市場,突出智能與智慧科技農業培育,開展特色產品加工配送、電商銷售,引導園區走多元化經營之路[17]。
3.2.4 創新起步類園區 加大對起步晚、基礎弱、創新能力不足、產業發展滯后的創新起步類園區的政策支持力度,研究制定財稅支持、金融服務、科技支撐等政策,爭取“農科貸”“鄉村振興園區貸”等金融產品向園區傾斜。健全完善園區產業鏈條配套項目及產業基地,拓展核心區及輻射區服務功能,從立項、審批、開工建設、項目驗收等建設全環節,做好“保姆式”一站式服務。增加高技術人才引進數量,培養一批服務產業的復合型人才,積極引進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構建適宜本區域生態和生產條件的產業化技術,強化科技人才及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