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古人類學教授杰里米·德席爾瓦說:“大多數人認為腦部進化以線性方式發生:它不斷增大,然后進入平臺期,最后停止發育,但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大腦縮小了,而且失去的腦組織有一只青檸那么大。”德席爾瓦研究小組的計算顯示,在過去數千年里,人類的腦容量迅速下降了約10%,相關論文發表于瑞士《生態學和進化前沿》雜志。那么,導致人腦縮小的原因是什么呢?人腦變小了對其功能會產生影響嗎?
集體智慧發揮作用
德席爾瓦研究小組的計算顯示,在過去15萬年間,人腦平均容量基本保持在約1450毫升。但在過去數千年里,這個數值迅速下降了約10%,達150毫升。
英國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人類學家克里斯·斯特林格和美國艾倫研究所的神經學家克里斯托夫·科克表示,書籍、個人設備和互聯網被用作信息儲存器,這很可能加劇了腦容量縮小的趨勢。克里斯·斯特林格表示:“我們的大腦不需要像以前那樣努力工作,因此變小了。”
美國《發現》雜志的報道指出,人類腦容量為何變小?也許最有說服力的假設是:智人經歷了“自我馴化”。這一術語源于人類對動物馴化的理解。與野生祖先相比,綿羊、狗等馴化物種在許多身體和行為特征上有所不同,具有馴服、沒那么膽怯,以及較小的大腦等特點。
人類或許也對自身進行了馴化:在石器時代,善于合作的、頭腦冷靜的個體比好斗的個體更有可能生存和繁殖。這些傾向受到基因的影響,這些基因也會影響人類的身體特征,包括體型和大腦的大小。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這種自我馴化導致了大腦變小。
德席爾瓦團隊猜測,人類社會組織的合作在最近3000年來大大增強,集體智慧開始發揮作用。如果你生活在一個群體里,那么解決起問題來就會比你獨自一人時更快、更有效、更準確。就像美國密蘇里大學認知科學家大衛·吉里解釋的那樣:日益復雜的社會,讓人類不用像原始社會的人類那樣需要掌握多種生存技能。基于此,人類腦部的部分功能也逐漸退化,腦容量隨之縮小。
功能越來越發達
人腦縮小對其功能會產生影響嗎?
“損失部分大腦對其功能并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松江研究院研究員仇子龍表示,“人腦存在一定的冗余,有時候即使失去一部分,對其整體功能也并無太大影響。”
他進一步解釋道,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人腦的確存在一定的冗余——一些“閑置空間”。如果損失的不是關鍵部位,其實并不影響整個大腦功能的發揮。人腦的演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幾萬年才有顯著的變化。新西蘭科學家詹姆斯·弗林在對人類智商進行研究后發現,在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人類的智商也在不斷提高,這一現象被命名為“弗林效應”。
(摘自《科技日報》9.21劉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