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天津跳水大爺們引發了大量的關注。那么,天津伯伯們為何愛跳水?天津人與水有何不解情緣?
天津地處九河下梢,水網縱橫,臨水村鎮星羅棋布,此地人民自古愛好游泳,當然近代意義上的游泳和跳水是1860年天津開埠之后的事情。隨著西方文化傳入,天津較早接觸了西方競技體育文化。
由于天津冬季港口封凍,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外國租界商人生意清淡。無事可做的他們,便開展起一系列體育休閑活動,賽馬、壘球、網球、滑冰、水上快艇、田徑比賽在租界中開始推廣。此外,在美國基督教青年會的影響下,美國諸多競技明星來到天津表演、比賽,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運動也在天津落地生根。
一些群體性體育場館也修建起來,運動場、賽馬場以外,英租界當局最重視的就是游泳場所的修建。1896年,英租界當局在巴克斯道(今保定道)修建游泳池,1925年又在倫敦道(今成都道)修建了第二座游泳池,這兩座游泳池被天津人簡稱為“一池”“二池”。
1927年,中國作為東道主舉辦第八屆遠東運動大會,然而成績慘淡,南開學校校長張伯苓親眼目睹這一過程,認為改變要從地方入手。于是,南開學校相約全市體育教員開會,將原有的天津學校聯合運動會改組為天津體育協進會,并馬上牽線主辦各種體育競技。在這種氛圍下,天津民間的體育團體蜂起。
在諸多體育協進會主辦的比賽中,游泳引人注目。“天津市公開游泳比賽”每年舉行一次,“觀者如堵”。其中有不少屆是在天然水域進行,即“野泳”,比賽水域還有專門的五六丈長的“跳水木板”。
各地都有跳水、野泳的人群,為什么天津大爺能引起關注?恐怕也與天津人的性格有關。
天津開埠以來,市民們在列強、軍閥、地方惡霸的夾縫間艱難求生,形成了特有的碼頭文化。外省人說天津人是“衛嘴子”,即能說會道、樂觀開朗、不鉆牛角尖、不自尋煩惱。“嘛錢不錢的,樂呵樂呵得了”。因為生存而自嘲,自嘲中又帶有市井生活的樸實和純真,再加上特有的方言,讓津式幽默享譽全國。在這樣一種幽默的環境里,跳水大爺們人人“出口成章”,開場白就像抖包袱,自然能引起更多關注。
(據國家人文歷史微信公眾號 潘雨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