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啟動核污染水排海,此舉引發世界廣泛關注。德國亥姆霍茲基爾海洋研究中心(GEOMAR)預測,核污水入海后57天內,放射性物質將擴散至太平洋大部分區域,但是由于海水運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核污水對不同海域和不同水深的影響程度和持續時間難以精確估計。隨著日本核污水的持續排海,未來,保護海洋生態,探索凈化海水污染,或將成為關乎人類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命題。
|守護藍海的第一道防線
——海洋環境監測
2023年8月25日,為及時應對和監測日本福島核污水對我國東海海洋的影響,浙南放射醫學與核技術應用研究院緊急成立東海海洋放射性污染監測專班,將對核污水海域影響進行實時監測,初步計劃對溫州海域開展每兩月一次的采樣監測。
核污水會對我國沿海海域造成什么影響?該研究院執行院長、監測專班工作小組組長萬新龍在采訪中表示,該研究院從去年開始針對福島核廢水排放引發的潛在污染風險,提前對相關海域的海洋放射性污染開展本底調查,目前已開展兩次本底調查,技術水平和監測能力已比較成熟。
據悉,這一專班將著重對東海地區的海洋放射性污染開展監測,增加監測頻次,加強對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積物等樣品的采集和監測,以便及時掌握海洋中放射性污染物的濃度和變化情況。未來,我國在海洋水質采樣與監測方面的人才需求將愈加凸顯。
海洋環境監測員
崗位描述:對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積物進行各種指標(如pH值、溶解氧含量、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對海水、海洋生物、海洋沉積物進行質量評價、劃分等級、確定污染要素、提出環保建議等的工作人員。
崗位職責:掌握主要污染物的入海情況及海洋環境質量;檢驗海洋環保政策與防治措施的效果;研究、驗證污染物轉移、擴散模式,預測新增污染物和二次污染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監控可能發生的主要環境與生態問題,為早期預警提供依據;維護國家權益,進行海洋權益監測;為維護人類健康、維護生態平衡和合理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服務。
我國海水質量監測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技術手段。①現場采樣,現場采集海水樣本,然后通過實驗室對樣本進行分析檢測。②在線監測,通過安裝在海洋設施上的傳感器對海水中的有害物質含量進行實時監測。③衛星遙感,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海水質量進行監測。④人工監測,通過人工監測方法對海水中的有害物質含量進行監測。
薪資待遇:海洋環境監測員這一職業一般工資較為穩定,屬于事業編制,收入區間在4000—10000元,部分地區從事科研方向的工作人員收入會相對高一些,能達到20000元左右。
相關專業:水質科學與技術、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海洋生態學、海洋資源開發技術、水聲工程等。
海洋大數據工程師
崗位描述:依托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質科研平臺,整合海洋、環境、生態、計算機等一流學科資源,面向海洋與海岸帶可持續發展、陸海統籌戰略實施等國家需求,推動政產學研用合作,基于立體監測、精細化模型和大數據信息化等技術創新,為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環境保護、防災減災、陸海統籌管理等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務,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的信息技術人員。
崗位職責:熟悉Java等主流編程語言,或Hadoop、HBase、Hive、Spark等軟件及其工作原理;對海洋環境在線監測數據進行質量控制,發現問題并及時分析和追溯原因;負責不同時空尺度海洋數據的融合處理;負責人工智能預警模型的研發與應用;負責多源海洋數據的智能分析及其產品的可視化。
薪資待遇: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工作的海洋大數據工程師,其年薪一般在10萬元以上,有的甚至可以達到20萬元以上;而在海洋工程公司和海洋石油公司的海洋大數據工程師的年薪一般在8萬—15萬元。可享受六險一金,用餐補貼,帶薪年假等,一般要求碩士以上學歷。
相關專業:地理空間信息工程、地球信息科學與技術、遙感科學與技術、導航工程、地理國情監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件工程、人工智能、智能感知工程、海洋機器人、智慧海洋技術等。
|大自然的核污水凈化專家
——新型“藍碳”海藻
·什么是藍碳·
陸地上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固定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稱之為“綠碳”。相對于陸地上的“綠碳”,在廣袤的海洋中,利用海洋活動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儲存在海洋的過程、活動和機制則被稱為“藍碳”。
核污水中的氚作為一種放射性同位素,在自然界中廣泛分布,主要來源于核反應堆、核試驗和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會對環境和生物體造成輻射危害。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防化研究院今年的一項專利報告表明,“藍藻對氚、碳-14的富集、凈化能力明顯高于其他光能自養生物”。這是因為藻類在水體中生長和代謝的過程中,會通過吸收水中的氚來積累氚,從而減輕水體中的氚濃度,起到一定的凈化和保護作用。
該專利報告還指出,“不同種類的藍藻對氚、碳-14的富集能力存在顯著差異,選育高富集型、易回收的藍藻藻種是關鍵”。如果藻類真的有如此強大的凈化能力,那么作為補救措施,其必然將是未來自然凈化的重要一環。或許,我們可以大膽預測,便宜好種的海藻在此次日本核污水排放后會迎來高光時刻。目前,我國對藍碳的開發利用仍處于探索階段,相信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這一領域未來將釋放出巨大的人才需求和無窮的發展潛力。
大型藻類養殖工程師
崗位描述:從事大型海藻培育養殖、遺傳育種、改良研發、推廣指導等工作的養殖工程技術人員。近年來,國家將目光聚焦海洋生態系統平衡發展,藻類作為海洋食物鏈中的一環,對海域生態環境平衡發展至關重要,亟須大力發展大型海藻養殖,改善水域環境,保障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
崗位職責:掌握大型藻類培養、條件優化、養殖等相關工作,負責大型藻類相關培育改良項目設計和實施;掌握藻類培育實驗室管理、循環水養殖、藻類集中養殖的相關知識;研究各類藻類的接種、保種、擴大培育等相關技術手段;對藻農進行藻類養殖技術推廣和指導;掌握藻類數據信息管理技術手段,制定藻類養殖技術規范化管理流程。
薪資待遇:根據BOSS直聘平臺招聘數據,大型藻類養殖工程師的月收入為10k—15k,按個人能力,逐年有晉升空間,但該職位一般要求碩士學歷以上。
相關專業:水產養殖學、水族科學與技術、水質科學與技術、植物科學與技術、海洋生物、水生生物學等。
藍碳開發技術專員
崗位描述:探索開展藍碳增匯示范性項目合作,借鑒國內外先進技術、模式,積極謀劃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生態漁業養殖、海洋微生物增匯、貝類藻類固碳、海洋碳中和等藍碳示范性項目的科研人員,通過積極探索藍碳增匯項目開發帶來的外溢效應,有效帶動海洋生態旅游、海洋休閑漁業、藍碳技術服務、藍碳金融等海洋產業新業態的發展。
崗位職責:負責VCS(國際核證碳減排標準)和GCC(全球碳理事會平臺)碳資產項目從審定到監測、核查、簽發以及相關的碳開發工作;從事氣候變化與“雙碳”領域的其他技術工作;從事相關碳匯開發及碳減排技術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藍碳固碳增匯理論與關鍵技術、藍碳碳中和戰略開發、濱海濕地和紅樹林增匯、海洋微生物增匯、貝類藻類固碳、藍碳技術服務、藍碳金融等相關政策法規研究、信息收集整理、課題研究等相關工作。
薪資待遇:根據BOSS直聘平臺招聘數據,藍碳開發技術專員的月收入為10k—15k,按個人能力,逐年有晉升空間。
相關專業:儲能科學與工程、能源服務工程、海洋科學、海洋技術、海洋資源與環境、水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環境生態工程、大氣科學等。
|生態環境保護的應有之義
——核安全發展
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我們要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核安全事關公眾健康、事關環境安全,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領域。保障核安全是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的重要方面,既能防止放射性污染,保護公眾和從業人員的安全與健康,不給子孫后代遺留隱患、構成危害;也能促進核能發揮低碳能源優勢,在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雙碳”目標中發揮更大作用。
目前,加強關鍵性、基礎性核安全科技研發,建立和完善核電技術標準及驗證體系,優化實現多種能源結構互補是當前我國核安全事業發展的關鍵舉措。未來,核安全事業發展需要更多政治素質過硬、安全意識良好、掌握國際先進核電技術的人才的加入。
核安全工程師
崗位描述:負責確保核設施和核材料的安全性、完整性以及符合法規要求的專業人員。他們主要工作在核電站、核燃料加工廠、核醫學機構等相關領域,負責監測、評估和改進相關設施和程序,預防事故事件的發生,并能在面對突發事件時采取措施來減輕事故影響。該崗位需要考取注冊核安全工程師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的考取難度較大,通過率一般為3%—5%。
崗位職責:負責核能領域的安全評估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安全措施和應急預案,保障核設施在正常運行和異常狀況下的安全;參與核設施的設計和建設,審查和評估核設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確保其符合相關安全標準;對核能行業從業人員進行核安全培訓和教育,使其了解核安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提高其安全意識和應急反應能力;對核設施進行監督、檢查和評估,及時發現安全隱患。
薪資待遇:根據看準網數據,核安全工程師在全國的平均月薪為33177元,中位數為34458元,其中22k—30k占比最多。
相關專業:核工程與核技術、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工程物理、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安全工程等。
編后語
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里有這樣一段話:“沒有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傷,因為我是人類的一員。”素昧平生、相隔萬里的人們,同時也是命運交纏、休戚與共的。在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的當下,唯有世界各國共同努力,團結一心,付諸切實行動,才不致讓喪鐘長鳴、噩夢常臨。
院校看臺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舟山校區)是該校在杭州本部以外建立的首個辦學特區,坐落于中國第一大群島和重要港口城市舟山,先后創設了全國首個海洋工程與技術本科專業、全國首個海洋技術與工程交叉學科、全國首個海洋電子信息學系,構建形成了以本科生培養為基礎、涉海專業研究生培養為重點、高層次繼教為拓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圍繞國家海洋戰略目標和舟山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發展需求,在舟山校區建設了消聲水池、波流水池、操縱性水池、60MPa壓力筒、雙六自由度仿真實驗平臺等十余個具有國際一流水準、能滿足多種海洋試驗需求的大型實驗設施,設立了多個國家級和省級先進實驗室、海洋數據中心和觀測站,其中就包括海洋藍碳技術研究團隊,該團隊面向國家“碳中和”目標,聚焦紅樹林、鹽沼、海草床和大型海藻等藍碳生態系統,加強和深化藍碳基礎理論研究,研發藍碳生態系統時空監測和大數據分析技術、藍碳生態系統恢復與固碳增匯關鍵技術,開發藍碳碳匯核算方法學,建立藍碳生態系統綜合管理評估體系,形成了具有國際先進性的高水平藍碳技術研究人才隊伍。
·南華大學·
南華大學核科學技術學院前身系始建于1959年的原核工業部衡陽礦冶工程學院核電子學系,是國內最早成立的核學院之一。60余年來,學院始終堅守在核工業陣地,為我國國防工業、核工業、醫療健康等系統輸送了大量高級專門人才,學科綜合實力處于全國前列。學院的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是國家級一流本科建設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國防緊缺特色專業、省優秀重點專業,核化工與核燃料工程專業是國防緊缺專業;學院擁有反應堆與核動力、核技術及應用、輻射防護及環境保護三個國防特色學科;形成了輻射防護與環境保護、核技術及應用、核燃料循環與材料、反應堆與核動力、核聚變與核反應五個穩定的研究方向。此外,“氮-13泄漏監測系統”、“核技術綜合實驗平臺”、“瑞爾康防氡乳膠漆”、“銫源型鋼水液面計”、氡系列測量儀、核電軟件自主化測試與驗證、控氡通風凈化技術等科研成果已轉化為產品,獲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學院畢業生主要在國防工業、核工業、大型醫院與環保行業等相關領域從事與核有關的研究、開發、制造、運行、應用、教學及管理等工作。
·山東交通學院·
山東交通學院是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該校的船舶與港口工程學院位于威海校區。該校的海洋機器人專業是為適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而設的新興多學科交叉專業,涉及計算機科學、控制科學與工程、機械工程、船舶與海洋工程等學科,是教育部“新工科”專業,屬于緊缺人才專業之一。專業以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人工智能、計算機仿真、水動力分析、深海耐壓結構設計等基礎理論和應用技術為基礎,以遙控水下機器人、自主水下機器人、水面無人艇等水中無人平臺的設計和制造為專業發展方向,培養適應機器人設計與數字化制造、智能裝備開發與應用、智能運維與裝備管理等領域生產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智慧海洋技術專業則為該校2022年成功申報并首次招生專業,培養具備現代海洋技術專業技能,勇于探索創新、善于解決海洋相關領域的實際問題,適應海洋信息的智能分析、開發與應用等工作需要的高層次綜合應用型專業人才,在海洋信息系統的設計研發、海洋遙感探測、海洋聲學探測、海洋漁業的發展與“雙碳”目標的達成等多學科交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