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淦生
“自律vlog”為什么走紅?
(議論文以設問句作為標題,可以引發讀者對所提問題的思考,激發讀者閱讀文章的興趣。題目中的“為什么”一詞,突顯了本文“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的寫作意圖。)
范天培
不知不覺,以記錄自律生活為題材的短視頻開始在各大網絡平臺上走紅。一些博主將自己堅持早起、每日鍛煉、認真學習的自律狀態以短視頻的形式發布到網上,展示自律帶來的改變,在贏得網友羨慕的同時,也引來了不少年輕人的跟風“打卡”。
(陳述現象:以記錄自律生活為題材的短視頻在網上走紅,引來網友的關注。“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議論文,需先陳述現象,為下文的論述提供議題,這也是“以小見大”的基礎。)
何為自律?顧名思義,就是在不依靠外在的監督下,實現自我管理。不過,將自律狀態發布到網上,尋求一種外向的展示,如此注重形式,似乎有些喧賓奪主。那自律為何會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品質?又為何需要在網上“打卡”?這背后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承上啟下。先詮釋自律,指出其與“網上發布”相矛盾;接著照應標題,追問自律為何會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品質,引出下文探源。)
在自律成為年輕人推崇的品質的背后,是“很難自律”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常態:下班后只想在沙發上“葛優躺”,打開游戲就忘了睡覺,鍛煉完就忍不住喝可樂……這種放任的生活態度,不僅是因為工作的忙碌與勞累,更多的是出于一種“自律,似乎也不會讓自己立刻就變得更好”的心理。
(先揭示自律成為年輕人追捧的品質的原因是年輕人的“很難自律”,接著列舉年輕人不夠自律的諸多表現,最后進一步分析年輕人不夠自律的根本原因:既是忙碌勞累,也是人們普遍存在的“自律不會讓自己立刻變得更好”的心理。層層推進,追根溯源。)
互聯網帶來的信息,在方便了人們的生活的同時,也在輸出“成功焦慮”。“人均985,年薪超百萬”,網絡中各色“成功人士”形象光鮮,在各自耕耘的領域中有著傲人的成就,讓人贊嘆“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這些信息無形中給年輕人帶來了壓力——好像無論怎樣努力,都無法達到他人的高度。由此,點滴的積累和不斷的努力開始顯得微不足道,得過且過便成為不少年輕人的選擇。
(進一步剖析年輕人缺乏自律的深層原因:“成功焦慮”帶來的巨大壓力,讓年輕人認為努力無濟于事,不會達到別人的高度,所以得過且過。這是年輕人不夠自律的根本原因。)
而“自律vlog”的出現,讓年輕人看到了一種可能:按照這種做法去做,就能和網上的人一樣慢慢變好。這種帶有指南性質的短視頻,成為對沖“成功焦慮”的出口。這也是“自律vlog”在短時間內變得如此火熱的原因。因此,雖然這些短視頻沒有多真實,可能還有表演的成分,但其依然感染著其他年輕人。
(重新回到開頭的議題,總結、回答“自律vlog”為何走紅:激發了年輕人的進取心,讓他們看到了通過自律改變自己的可能,找到了對沖“成功焦慮”的出口。)
自律,似乎是互聯網上的“異類”。人們習慣的互聯網內容,是刺激、有趣的。但自律恰恰相反,人們依然努力保持克制與理性,在作為工具的互聯網面前保持著主體性。
(先介紹互聯網在人們心目中的特點:內容刺激、有趣、有吸引力,為下文分析今天的網民漸趨理性、互聯網產品也能釋放正能量作鋪墊。)
其實我們沒必要給互聯網貼上一個“濾鏡化”的標簽,從今天網民的規模來看,互聯網就是一個數字化的社會,社會理性的反思在這里依然適用。無論“自律vlog”是不是一個噱頭,又有多少表演的成分,它至少說明人們在想辦法實現自我提升,哪怕這種提升方式在互聯網上顯得有些怪異和搞笑。但互聯網的產品能夠賦予人們希望和動力,終歸是種值得肯定的打開方式。
(主題拓展。在上文議論的基礎上對互聯網作出客觀評價,肯定其正面效應。)
值得強調的是,自律其實更像件“心外無物”的事,內心強大了將無往而不自律。所以,視頻產品只能當一個引子,真正讓人自律起來的,是自己精神深處的修行。
(再回自律的話題,呼應標題和開頭,強調自律要靠自身,富于思辨性。)
技法提煉
高考作文“發展等級”中的第一項要求便是“深刻”,而“深刻”的主要體現便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才能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觀點。所以,要想讓文章思想深刻,我們就要撕開生活的表象,讓讀者借助我們的文章看清形形色色的人和事,讓讀者從諸多現象中看到更多“本質性”的東西。
中學生作文不提倡“宏大敘事”,學生最好能夠擷取一朵朵生活的“浪花”——我們生活中看似尋常的小事或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從中挖掘表象掩蓋下的內在的東西。就像《“自律vlog”為什么走紅?》一文,作者選取了一個很多人不以為意的網紅事件——“自律vlog”走紅,從中深挖出在“成功焦慮”壓力下不夠自律、缺乏進取心的年輕人被重新喚起的振作起來、改變自己的信念,可謂“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小見大論事理”。
那如何才能熟練駕馭“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小見大論事理”的論述技藝呢?
一、善于捕捉生活中體現一定社會意義的現象或事件
古語云:“一葉知秋。”發現“一葉”,是“知秋”的基礎。這“一葉”就是體現一定社會意義的現象或事件。就像《“自律vlog”為什么走紅?》一文呈現的“自律vlog”走紅的社會現象,是不夠自律的年輕人重新振作起來、希望通過自律讓自己變得更好的愿望的折射。捕捉到了這些現象或事件,我們也就找到了挖掘或透視社會本質的突破口和切入點,找到了作文立論的由頭和基礎。這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第一步。
二、能夠撕開表象發現被現象掩蓋的社會本質
一葉知秋,“知”是關鍵。“知”的過程,就是由表及里、由現象到本質的過程。沒有這個過程,我們只能“徒見其表”;有了這個過程,我們方能“見微知著”。因此,“知”乃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關鍵一步。正如《“自律vlog”為什么走紅?》一文,作者由“自律vlog”的走紅看到了缺乏自律的年輕人的振奮,并分析他們得過且過的原因,從而體會到網絡世界的理性與正能量……從一張飄落枝頭的小小葉片,感知到大自然的季節更替,實乃見微知著!
三、學會運用精當凝練的語言
“編筐編簍,貴在收口。”捕捉到了體現一定社會意義的現象或事件、深挖到了被現象掩蓋的社會本質還不算成功,你還要將你的發現、你的分析、你的觀點用精當凝練的語言呈現給讀者。《“自律vlog”為什么走紅?》一文的作者就能以精當凝練的語言揭示出現象背后“‘很難自律已經成為不少年輕人的生活常態”“自律,似乎也不會讓自己立刻就變得更好”“按照這種做法去做,就能和網上的人一樣慢慢變好”等復雜的社會原因,切中肯綮,入木三分。
一句話,你能發現生活現象之“一葉”,并能由此覓得社會氣候之“秋訊”,且能以精當凝練的語言將其表述出來,你的作文就離“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小見大論事理”不遠了!
素材拓展
楊震的“四知”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領悟到楊震的責備之意,便道:“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舉頭三尺有神明,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他收好禮金,怏怏而去。自此,史上留下楊震“四知”的佳話。
【解讀】中國古代崇尚“德治”,所以很多名垂青史的清官都是自律的典型。楊震以“天知,神知,你知,我知”拒收禮金,彰顯出自律的力量,這也是他能夠流芳千古的重要原因。自律可使我們遠離惡習,拒絕誘惑,少走彎路,以最短的路程抵達理想的彼岸。
袁隆平的自律
袁隆平,享年91歲。他工作70余年,90歲高齡仍可以下地種糧,為民造福。這全得益于他的自律。如他抽了63年的煙,但在意識到抽煙損害自己的健康之后,84歲高齡的他用2年的時間將煙戒掉了。年逾古稀的他曾自豪地說:“我是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20多歲的肌肉彈性。”他的自律精神影響著一代人。
【解讀】對不少人來說,擁有健康的體魄也是對國家的貢獻。就像袁隆平、吳孟超、鐘南山等著名科學家、醫學家,人到高齡,依然工作不輟,成就斐然,這得益于他們擁有健康的體魄,而健康的體魄又源自他們的自律。可以說,自律令他們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金句遷移
1.以約失之者鮮矣。
【溯源】這是《論語·里仁》里記載的孔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能夠對自己有所約束的人,失敗和過失都會很少。可見,自律是我們戰勝自我、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
【遷移】放縱是人的動物性本能,而自律是人的社會性特征。一個人要想成功立足于社會,就必須具備自律的品質。孔子有言:“以約失之者鮮矣。”充分說明了自律助人成功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大凡有成就者,哪一個不是先駕馭自己,后駕馭事業的人?
2.人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我,堅持自律!
【溯源】這是日本實業家稻盛和夫的箴言。它提醒我們:自律能讓我們戒掉各種不良習氣,遠離世間種種誘惑,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取得人生的勝利。
【遷移】什么是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能夠駕馭自己。正如稻盛和夫所言:“人最大的勝利就是戰勝自我,堅持自律!”要想駕馭自己,我們就必須嚴格自律,從生活的每個細節做起。因為細節養成習慣,習慣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