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文,劉 華,孟云浩,秦偉娜
(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廣西 崇左 532200)
隨著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數字技術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為我國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契機。廣西作為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地區,在數字經濟發展方面已經邁出了堅實的步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數字化經濟的發展將成為廣西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之一,受到各級政府的高度關注和支持。加強數字經濟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探索適應廣西發展的路徑,是營造創新創業環境和實現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
數字經濟是一種通過對大數據進行系列加工,促進資源合理優化配置的經濟形態[1]。《廣西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 年)》數據顯示,2021 年廣西數字經濟規模已達到8 512 億元,排全國第18 位、西部第4 位。廣西數字經濟規模同比名義增速高達16.7%,位列全國增速第9 位、西部第6 位,增速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數字經濟在廣西GDP 中占比高達34.4%,數字產業的數字化規模達到1 046 億元。可以看出,數字化產業在廣西數字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表明產業數字化已經成為廣西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
數字經濟賦能與鄉村產業振興是在相同時代背景和經濟形勢下提出的以實現國家現代化為共同目標的重大部署[2]。黨的二十大報告、“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當前,廣西加大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力度,《廣西數字經濟發展白皮書(2022 年)》數據顯示,2021 年廣西共新增獲批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示范縣8 個,目前示范縣總數已達到66 個;農村電商業務累計培訓2.61 萬人次,帶動5.65 萬人就業;智能制造企業累計達到3 866 家,2021 年共認定廣西智能工廠示范企業84 家、數字化車間50 家,表明企業的生產、研發、運營、質控以及節能效率明顯提高[3]。目前,廣西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3 個方面。
1.2.1 促進鄉村產業融合發展
應用數字化技術可以打破傳統行業的界限,實現廣西鄉村產業融合發展。例如,數字化農業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為廣西農業種植提供精準農業技術服務,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4]。
1.2.2 增加鄉村產業附加值
數字經濟可以促進廣西鄉村產業向價值鏈高端發展,從而增加產品附加值。例如,數字化農業可以實現全程數據化管理,提高廣西農業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附加值[5]。
1.2.3 促進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
數字經濟可以促進廣西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提高鄉村產業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應用數字化農業技術和數字化物流建設,可以實現從生產、銷售到物流的全程數字化,提升廣西農業產業鏈的智能化水平[6]。
數字經濟賦能為廣西鄉村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新的生產模式,驅使鄉村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節約鄉村產業尤其是鄉村生產制造業的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產業結構不斷發展和升級,促進不同產業融合,使鄉村產業發生本質性的升級變革[7]。
現階段,廣西農業種植業、服務業、旅游業等鄉村產業發展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低端鎖定態勢。在此情況下,鄉村產業要想取得進一步發展,需降低生產成本和交易成本。數字經濟與種植業相結合,智能化裝備會替代傳統勞動力,從而節約勞動成本。數字經濟促使產品經營主體在銷售方面實現智能化和信息化決策,通過數字化技術高效利用人力、物流配送等,減少資源消耗。此外,數字經濟鄉村產業相結合能使產品的交易達成和履行過程在鄉村產業的不斷發展中得到優化,降低信息采集和處理以及鄉村經濟運行過程中的資源成本[8]。
當前,廣西鄉村產業過多依賴傳統要素(勞動力、自然資源)投入,對現代產業要素(資本、數據和信息等)投入較少。要想推動廣西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需提高現代化信息的投入占比,將資本、人等要素回流到鄉村產業。鄉村企業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對區域生產、農產品種類和存量等數據進行實時更新與趨勢分析,幫助生產經營主體進行更加精準的決策,改變僅憑借經驗預測的狀況,減少決策失誤。在生產過程中,數字技術能夠加速傳統產業實現技術更新迭代與升級,實現生產的自動化、智能化、最優化,提升產品質量,減少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的損失,提高鄉村產業的生產效率[9]。
優化結構是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動力,也是構建層級更高、可持續性更好的鄉村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當前,廣西鄉村產業發展面臨層次低、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迫切需要進行結構優化升級,加快鄉村產業發展。廣西鄉村可以借助本區域的優勢產品,通過直播帶貨等數字化技術帶動當地的甘蔗、特色水果及其制品等的銷售,同時帶動產品從包裝到物流配送等各環節的產業發展,優化鄉村產業鏈,形成一套新型鄉村產業結構鏈和鄉村產業新模式,從而轉型成為數字化鄉村,借助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和鄉村產業相結合,形成產品生產到發貨配送的智慧型管理體系[10]。
推進廣西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構建現代廣西鄉村數字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廣西鄉村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發展數字化技術,促進其與廣西鄉村當地的特色產業相融合,可以促使鄉村產業與具有關聯性的產業相互合作,形成經濟新業態和多方產業共同聯結、共同發展、共同發力的局面。同時,通過連接產品從原材料挑選到生產加工完成再到物流配送等環節,促使鄉村產業相互滲透,從而形成多種產業融合模式,推動智慧鄉村產業發展。還可以將廣西當地鄉村地理位置或環境與數字化技術相結合,推動鄉村旅游業發展,推動鄉村產業模式一體化發展[11]。
廣西數字鄉村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離不開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我國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欠缺,廣西鄉村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比較薄弱,很難滿足當地鄉村經濟建設需求以及產業發展需要。近年來,雖然我國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但城鄉互聯網普及率差異仍存在持續擴大的現象。廣西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影響了數字技術在廣西鄉村地區的推廣應用,不足以支撐廣西鄉村產業發展[12]。
數字技術普及是數字鄉村賦能的思想基礎,數字人才是充分發揮數據價值、普及數字技術、保障數字經濟發展的必要因素,在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廣西鄉村地區數字人才基礎薄弱,數字技術的普及程度較低,導致廣西鄉村產業數字化水平滯后,很難發揮數字經濟對廣西鄉村產業的促進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中國鄉村數字素養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我國城市與鄉村居民數字人才素養差距大。我國數字化人才發展亟須為現代化產業建設提供人才。我國數字化人才資源短缺的問題仍然存在,尤其是在廣大鄉村地區,數字人才短缺已經成為制約鄉村產業數字化轉型和鄉村數字產業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13]。
廣西數字經濟發展有著巨大潛力,但缺乏完善的數字經濟政策支持體系,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學的支持政策、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等,給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帶來阻力。廣西缺乏關于數字經濟的政策法規,對于數字經濟的支持力度較小。經濟政策缺失使數字經濟難以得到充分發展,市場競爭不充分,缺乏政策的引導、推動和帶動。廣西缺少專業的數字經濟指導和咨詢機構,導致數字經濟企業和創業團隊的成功率較低,對數字經濟的創新和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廣西缺乏完整的政策創新支持體系,一些政策措施在執行過程中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影響了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的發展[14]。
加強廣西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廣西鄉村地區數字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使鄉村數字經濟向鄉村產業發展獲得更多的支持。在廣西鄉村建立鄉村網絡化產業經營模式,將數字化、網絡化等基礎設施覆蓋到更多的鄉村地區,加強智能硬件設施布局,可為數字經濟在鄉村產業發展提供支撐,推動數字化產業轉型升級,推動傳統鄉村產業數字化升級為具有廣西鄉村特色的產業發展數字化。構建智能化生產和供應鏈平臺,提升農業、旅游、文化等具有廣西鄉村特色的產業附加值和競爭力[15]。
提高數字化人才對鄉村產業振興的支持能力,是通過培養數字化人才提高鄉村產業振興支撐能力的有效途徑。廣西鄉村地區應進一步完善鄉村數字化人才培養與儲備體系,對鄉村人口開展基于本地需要的人才引進與培養機制的改革,健全數字經濟領域的人才創新創業激勵機制,營造良好的鄉村數字化人才持續留存環境。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模式,著重推行“政府+高校與科研院所+農業企業”模式,由政府出資、高校與科研院培養,為廣西鄉村產業引進數字化人才,為農業企業提供鄉村產業人才實踐和服務平臺,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能動創造性,促進廣西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發展[16]。
廣西應出臺配套豐富的數字經濟政策,提供宏觀調控、資金支持、人才引進、市場準入、數據安全和法律環境等方面的支持,為數字經濟企業、創新型團隊和創業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政策支持和優惠政策,擴大數字經濟的發展空間。加大市場營銷力度,提升數字經濟產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數字經濟是一個綜合性強的產業,包括許多領域的知識產權、土地、資金、技術等資源,應引導各界響應政府號召,將各自的領域資源加以整合,充分發揮資源協同作用。加強政策的制定與落實、提升數字經濟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整合資源、加強人才引進是廣西數字經濟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廣西鄉村產業逐漸走上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發展道路。文章通過研究數字經濟賦能廣西鄉村產業發展的影響發現,數字經濟已經改變了廣西鄉村產業的發展模式和格局,為廣西鄉村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數字經濟的流行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缺乏基礎設施、人才,經濟政策不完善等。為此,需要進一步推廣數字經濟,促進鄉村產業發展,實現數字經濟賦能廣西鄉村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