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葉彤,沈華杰,李曉煒,鄭鑫媛,陳淑婷
(福建工程學院設計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8)
黨的二十大要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1]。挖掘自身資源稟賦,規劃建設特色村落,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國外關于鄉村的研究側重于鄉村景觀建設領域,主要集中在3 個方面:一是重視對生態環境的研究,二是對鄉村景觀由闡述開始轉向社會和文化角度,三是在關注鄉村景觀中提出以人為本[2]。
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可知,截至2022 年12 月20 日,以“鄉村振興”為題的期刊達47 000 余篇,發文年度集中在2017—2022 年,涉及鄉村振興、脫貧攻堅、鄉村文化振興、發展路徑、策略研究等主要主題,以及產業興旺、鄉村治理、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發展等次要主題。為了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文章以閩西北的泰寧縣大坑村為樣本,通過個別訪談、實地考察等方式就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情況開展相關調研,并從“設計介入鄉村振興”的視角提出有關建議。
泰寧縣地處福建省西北部,居閩贛2 省3 地市交界處,縣域面積1 540 km2,總人口14 萬人,擁有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5A 級旅游景區等眾多頂級旅游品牌,是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國家園林縣城、“百校聯百縣興千村”行動縣城,是全國21 個原中央蘇區縣之一。
大坑村位于下渠鎮轄區,距泰寧縣城20 km,距鎮政府10 km,全村1 600 人、380 余戶,12 個村民小組。北面靠梅口鄉政府,南與大龍鄉交界,西靠大金湖,東與王坑村相接。與王坑村、新田村、寧路村、紅地村、大湖村、渠口村、大渠村、渠里村、上渠村、陳元村、下渠村相鄰。被評為“福建省2018—2020 年度省級文明村鎮社區”“2010—2011 年度國家級生態鄉鎮”。
1.2.1 資源稟賦
大坑村林地面積有0.2 萬hm2,被列為國家級生態林約0.06 萬hm,耕地226.7 hm2。附近有泰寧風景旅游區、甘露巖寺、泰寧明清園、泰寧金湖風景名勝區、泰寧古城、泰寧九龍潭等旅游景點。村周青山綠水環繞,良田百頃,仁壽溪緩緩流過,沿路景觀較好,樹林、竹林圍繞。房前屋后種植著竹子、油茶樹、杉樹等,遠處是大片的生態林,正是開發民宿的絕佳位置。
1.2.2 文化底蘊
大坑村歷史悠久,有泰寧梅林戲、泰寧大源赤膊燈、泰寧大源儺舞、泰寧梅林戲、永安大腔戲等民俗文化;有始建于1314 年的仁壽橋;有建于明代年間的丁氏祠。村民吳清貴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大木作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經營的木作技藝傳播傳承主題的“大坑小院”民宿,是該村文化傳承傳播的“名片”。
1.2.3 產業支撐
大坑村有朱口小籽花生、金湖烏鳳雞、泰寧鐵皮石斛、狀元糍、上清酒、小北斗紅菇等特產,竹林、水稻及煙葉種植面積大,有手工烤煙的傳統,烤煙房作為烤煙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分布廣、造型獨有的特征成為本村特色建筑。第一產業以黃花菜種植為特色,該項目位于大坑村謝坑垅,總投資250 萬元,通過對大坑村現有撂荒地復耕復墾,種植“臺東七號”和“高山一號”等臺灣優質黃花菜品種33.3 hm2,并配備完善基礎設施,推進下渠鎮黃花菜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第二產業初具規模,2 家竹制品加工廠吸納了村內剩余勞動力,共同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大坑村主要農業產業是水稻、煙草、黃花菜和毛竹種植,其中水稻以自產自用為主,煙草由村民自己在烤煙房初加工后供應給相關煙草加工企業,毛竹也是零散供應給相關加工企業。黃花菜雖有規模化種植與加工,但存在加工模式單一、產品體系簡陋、營銷渠道疲軟和設計附加值低等不足。總體而言,以農業為主的集體經濟未能有效聯結第二、第三產業,在高質量發展方面仍有空間。
大坑村“空心化”“老齡化”“文化沙漠化”等現象較為突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雖有在傳承傳播,但限于來往交流的年輕人較少,正面臨失傳境地。隨著產業轉型和新型密集式烤煙房建設,手工操作的傳統烤煙房已經失去意義。烤煙房作為手工烤煙時代標志性文化遺產被大量廢棄。此外,農耕文明中的農具等文化要素的資源整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傳承尚未引起村集體重視。
大坑村在挖掘自身獨特文化優勢和自然資源、謀劃產業布局、凝煉鄉村文化特色等方面仍不夠。部分村民受到傳統產業意識的束縛,對旅游業的發展了解不多,大多不愿意加入文旅行業中。因旅游項目資源優化緩慢、缺乏體驗式旅游項目、缺少旅游業有關人才、缺乏周邊相關旅游產品整合發力、產品缺乏文化特色、品牌運營策略不科學等,現有文旅項目和產品的開發與運營難以聚集游客。
人居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建筑雜亂、缺乏修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健全、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等方面。大坑村民居呈帶狀分布,主要靠近村主干道分布,新建建筑基本采用平頂或坡頂鋼筋混凝土結構,外墻多鋪貼瓷磚或粉飾乳白漆,局部有裸露紅磚。村里遺存的老舊傳統建筑多為泥土墻并搭建附屬房(大部分為紅磚建筑)。大道小路旁雜草生長、雜物及建筑廢渣隨意堆放,未設置垃圾分類區及回收處理站,部分道路衛生缺乏有效整治。
此外,村里排水系統建設投入不足,生活用水排放無序造成環境污染。村內旱廁未全部改造,大坑村內排水系統大多在建筑周邊或沿路鋪設,各家各戶的管道基本都是自建,生活用水、污水直接排放。建筑雜亂缺乏修繕、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不健全,這與村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淡薄有關。
立足產業布局,挖掘資源特色,謀劃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推動高質量產業發展體系。根據大坑村“準”空村現狀,對煙葉產業進行發展規劃及產業化布局與調整,把黃花菜、竹子與旅游業聯系起來,通過“非遺+竹文化”村旅游宣傳,改進產品營銷策略,拓寬本地特色產品的銷售渠道,協調當地金融、保險、國土資源、財政等部門同向同行,促進大坑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3.1.1 設計賦能鄉村發展
大坑村竹林資源豐富,可以使用竹料作為農產品包裝設計的材料,進行包裝材料創新設計,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宣揚農產品文化內涵,提升一二三產業協同效能。
3.1.2 打造特色農業文化
大坑村可在村落入口開辟一定規模的黃花菜,增強景觀觀賞性。同時提高特色化、精品化、標準化、設施化和生態化水平,打造主導優勢農業產業集群;加強特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采用“一品一策”模式,加快農業標準化技術的推廣應用;積極采用直供直銷等現代化營銷方式,使種植端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此外,可通過創意項目增加農耕體驗感,以專屬農場、動物喂養體驗園、徒手逮物和農家美食制作體驗等多元化形式,讓村民和游客可以真正體會到田園生活的樂趣。開發集農村博物館、觀光農業、產品交易、餐飲服務、民宿、康養等項目于一體的新型旅客服務中心,立足第三產業引導鄉村振興的落實[3]。
發揮泰寧縣歷史文化名城優勢,梳理大坑村竹文化、煙葉文化等文化資源,打造獨特文化體系。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凸顯大坑村獨特地理環境與竹林資源,營造宜居、宜游、宜樂的人文體驗環境。按照“一戶一策”“一戶一產”原則,采取“村民+企業+文旅”模式,通過翻修村落道路,新建竹編造型景觀、文化廣場等,把村子打造成特色民宿文化村。
在建設美麗鄉村優勢基礎上,聚焦本村非遺文化特色,以涉農文旅產業為引領,發展觀光農業、休閑農業,使優質村落資源轉化為高質生產力。在整個鄉村的改造過程中,重視人文情懷,建設多元化的竹藝文創空間,不僅能觀賞姿態各異的竹藝文創,還可以進行竹編DIY、木工手藝體驗,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特色產業引領旅游業共同發展,讓村民將務農、生活、休閑、養生融為一體,農業生產和經營變成一種簡單快樂的工作。
一方面,大坑村可以通過人才振興促進農旅融合,積極引導外出農民工、新鄉賢、青年大學生和退役軍人等返鄉創業、參與治理,建設鄉村治理“新四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新功能[4]。另一方面,積極主動與高校開展合作,建設鄉村工匠學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強化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強化“非遺”木作技藝的創新性傳承和創造性轉化,加強當地文化的對外宣傳推廣。此外,依法建立健全城鄉、區域、校地之間人才交流機制,“內外并舉”把人才隊伍建設作為鄉村振興關鍵,激發人才工作新動能。
3.4.1 采用“設計服務+共同創造”模式
設計賦能鄉村振興、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是各界人士探討新時代高質量開展鄉村振興、傳統古村落保護等工程實踐與研究中常思考的路徑之一。“設計服務+共同創造”模式即以原建筑、特定區域為基礎,在保留傳統文化和時代記憶的前提下,結合當代審美和人民需求,運用設計的專業知識對整體或部分進行改造或重建。“設計服務+共同創造”模式,根據當地的特色,以內生動力增強傳統村落以及傳統建筑的保護與傳承的主動性。以政府、公司企業和當地民眾三方為主要利益相關主體,政府部門提供制度保障,企業及公司團體投入設計力量,再輔以當地居民的共同創造[5]。主要有以下2 種類型可供參考。
一是傳統民居改造,在老舊房屋的基礎上運用設計學專業知識進行改造設計,吸引外來游客,增加經濟收入。二是村落改造,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建設,對裸房、排水系統、道路系統、景觀系統及電線線路等方面進行有效規劃整治,對烤煙房進行改造和更新,保留傳統產業記憶,尋求烤煙房在下一個時代中存在的可能性。
3.4.2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離不開廣大農民的深度參與,一方面,對農民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活動,充分調動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強化村民對生態環境保護的認知。另一方面,保持黨組織的先進性,充分調動基層干部和黨員干部的積極性,主動組織引導村民參與鄉村振興工作,激發全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的熱情,讓鄉村治理真正成為村民共同參與的趣事、樂事,讓老百姓切身感知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6]。
福建省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獨特的農耕文明發展歷程,有較多各具特色的傳統古村落至今保存完好。振興傳統村落是鄉村振興工程的重點之一,也是福建省謀劃“數字福建”“海洋福建”“生態福建”等重大戰略的工作中心。泰寧縣大坑村鄉村振興要加速第一、第二、第三產業聯動,長遠謀劃、打好人才基礎,通盤研判產業布局、文化體系構建等重點規劃,通過改變村民生態環保意識、改善村容村貌等具體工作,創造性地對現有資源進行重組,激發產業發展內生動力,打造特色文化產業體系,賦能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服務傳統村落創新型發展創造性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