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冰潔,張曉嬌
(信陽農林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和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我國對鄉村產業的發展愈發重視。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針對我國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而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覆蓋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黨的二十大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為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明確了方向和目標。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做好2023 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工作,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其中,產業興旺是鄉村全面振興的物質保障。2023 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年,也是做優做強鄉村產業、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仍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鄉村全面振興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基礎。
信陽市在推進產業振興的實踐中,應當把握好區域特色優勢,比如充分利用信陽毛尖等茶葉資源,以茶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民致富,強化現有產業與行業創新的融合發展。要想更好地推動茶產業振興,則要全方位、多角度鞏固茶產業的發展。
關于以茶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基本邏輯及現狀,梅雪梅和顏文華(2018)[1]認為,信陽市茶文化豐富,茶產業的迅猛發展為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扎實基礎。楊瑄和張星海(2020)[2]指出,加強茶葉產業發展是推進農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推手。霍玉璨(2020)[3]發現,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信陽市立足本地資源,實施“多彩田園”工程,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游則游,形成以毛尖茶為主的多項特色優勢產業,帶動了設施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產業的發展。李小林(2020)[4]認為,信陽圍繞當地特色經濟——信陽毛尖茶文化發展的鄉村振興主線,結合生態環境建設、傳統文化開發、助力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王亞茹等(2020)[5]指出,目前信陽茶產業存在集群化發展欠缺、采摘勞動力短缺且成本上升、茶文化挖掘不足、茶葉品質良莠不齊、監管機制不完善和服務體系不健全等問題,需要加以解決。
研究鄉村振興背景下信陽市茶產業振興問題,具有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價值。在理論層面,本研究有利于豐富以茶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學術成果。目前,對于如何通過茶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論述尚未形成體系,缺乏深度剖析和微觀思考。此外,針對地方實踐的經驗總結不足,追蹤性調研不多,缺乏有應用價值的機制構建和政策設計,聚焦信陽地區的研究更少。在實踐層面,通過實地走訪信陽毛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展信陽茶產業傳統手工炒制技藝和現代化生產加工設備等方面的深度調研。
信陽市素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的美譽。從地理位置上看,“秦嶺-淮河”一線穿過信陽市,使得區域內分布有密集的水系,降水量豐富。信陽市地處中原佳地,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非常適合茶樹生長。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信陽市躍居國內排名靠前的茶葉產出基地。在改革開放的帶動下,信陽市本地的茶企如雨后春筍般成長,進一步提升了信陽毛尖的影響力,信陽市也贏得了“山水茶都”“中國毛尖之都”的稱號。信陽市本地的茶葉在數十年的品牌化發展中,已經成為當地農戶致富創業必不可少的依托。更為重要的是,信陽市茶葉企業在提高經濟效益的同時,也不忘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始終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理念。
根據前期大量的文獻查閱和實地的基礎調研結果發現,信陽市茶產業在品牌維護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雖然信陽毛尖等茶葉產品的底蘊豐厚,但是在新時代的傳播力度不足,對拓寬未來茶產業的空間重視不夠,不利于茶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信陽市毛尖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也受到很大的影響。
首先,茶葉品牌的展現視野狹窄,品牌經營意識薄弱。雖然大多數企業注重品牌建設,但目前信陽市茶產業的品牌形象宣傳力度明顯不足,政府也缺乏足夠的引導和支持,導致其在主流媒體和線下場所上的投入越來越小,休閑社交飲茶氛圍不強,悠久茶文化未得到充分發掘。隨處可見的咖啡館漸漸取代了過去賓朋滿座的茶館、茶樓,越來越多的用戶傾向于去裝修精美時尚的咖啡館“打卡”,而很少流連于茶文化底蘊豐厚的茶館、茶樓。信陽市毛尖茶業品牌的客戶黏性日漸薄弱。
其次,自有品牌的銷量問題。從全球視野來看,茶葉產品供大于求,主要是買方操縱市場,賣家對自有品牌的定價和市場占有率缺乏話語權。作為農副產品之一的信陽毛尖等茶葉產品,個人作坊式的種植、加工程序標準不規范,對外銷售出口的能力受限。另外,茶產品出口有著非常嚴格的資質審查程序,從茶葉種植到茶產品質量檢測,都需要配套合格的資質許可。而中小茶農的經濟實力不足以承擔高昂的審核成本以及漫長的等待時長,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信陽市茶產品的對外輸出,廣大茶農只能遺憾錯失國外潛在的巨額消費市場。
再次,高素質人才的欠缺導致價值鏈擴張存在問題。品牌規劃工作滯后、專業技術落后、人才供給不足等問題,使得龍頭企業的難以發揮品牌力量,再加上對國內和國際市場的調研不足,還不足以承擔起帶動廣大茶農發家致富的重任。在實踐中,存在的影響力不足、知名度不夠、帶動力不強等諸多問題,使得茶葉生產的價值鏈拓展困難,導致信陽市茶葉品牌創造的經濟收益以及社會效益達不到預期標準。
鄉村全面振興是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有效解決我國農業、農村、農民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因此,研究信陽以茶產業振興帶動鄉村全面振興問題,持續提高信陽鄉村振興成效,有助于更好地落實“十四五”期間關于“鄉村振興實現更大突破”的發展目標,也能夠推動更長時期河南省的現代化建設。具體來講,包括以下3 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把握好產業供需基本關系,提升產品質量。當前,消費者已經從基本的物質需求轉變為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在產業發展實踐中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實現產業健康發展的前提。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要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嚴格把關茶葉質量,培育出優良的茶葉品種。盡管信陽市茶園的種植面積和產出能力明顯提高,但是相對于消費者的高質量和多樣化需求還稍顯不足。因此,在茶葉產業中要進一步提高創新能力建設,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從激發企業創新供給能力的角度出發,實現產業茶葉穩步健康發展。
其次,把握好改革創新與技術創新的協同。一方面,茶葉生產的高質量發展需要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從茶葉的工業化和技術革新的角度,對信陽市茶區優質茶樹的科研技術瓶頸進行研究,加強技術上的創新突破,以促進茶園的高效利用,提高優質茶葉產量,促進茶葉生產工藝的現代化。另一方面,勇于創新。影響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主要原因除了技術外,還有制度體系方面的原因,包括知識產權、技術研發和技術推廣制度,以及與產業高效有序運行有關的其他制度。從微觀角度看,要加強和改進農村集體股份經濟的體制,建設新的茶業經營組織,培養一大批專業的現代化茶農。通過對茶葉生產模式的改革,承包閑置茶山,使之達到工業化。從宏觀角度看,主要是加強政府引導、促進茶業的高質量發展。以產權改革為基礎的體制創新活躍的茶業市場,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行業發展組織的力量。還要構建政府主導、市場有效、行業有活力的茶葉生產經營管理體制
再次,富民產業發展要高品質。必須堅持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三者的有機結合,而協調的核心在于政府。現代茶葉種植要與二三產業相結合,要實現茶葉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實現茶葉生產的高質量發展,必須“接二連三”地進行。以生產要素的輸入與技術支持為代表的現代茶葉生產體系,反映了科學的機械化設備、規模化生產和多樣化的服務方案。而現代管理體制強調茶農、茶商和茶客三者的有機聯系,使其以工業化、規模化的模式運作發展。信陽市茶葉產業要做到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三者相統一,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貫徹“兩山”理念,既重視生態化的發展途徑,通過茶旅結合的方式進行創新,以達到“茶旅融合”的增值,又發展茶葉產業達到“生態富民”的目的。
3.1.1 打造信陽茶產業特色品牌
做到“三個圍繞”,即圍繞標準提質增量,圍繞銷售打通渠道,圍繞非遺與產業融合。堅持規模化標準化生產與非遺技藝文化傳承有機融合,打造集生產、銷售、展示、體驗為一體的信陽毛尖手工茶葉非遺文化產業園,讓非遺技藝在“活態”傳承中迸發出新的魅力;有效整合信陽的茶葉產品標識,建設出更多信陽市知名乃至全國馳名的品牌,成為走入買家心中、被消費者贊不絕口的產品。比如,2023 年4 月信陽市舉辦“美好生活·青春信陽”第三十一屆信陽茶文化節,旨在通過春茶季的一系列活動來打造、維護和宣傳信陽茶品牌,在后疫情時代打響信陽茶的品牌口碑。
3.1.2 塑造信陽茶良好口碑形象
要想打造知名品牌,必須要有過硬的產品。過分依賴包裝和宣傳,沒有優越的茶文化做支撐,肯定無法吸引回頭客,更談不上口耳相傳。因此品牌創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讓信陽茶文化旅游因其巨大的直接收益成為信陽經濟發展的障礙,畢竟信陽市茶文化旅游品牌才是重點。當信陽市茶文化節走向大眾,通過信陽市茶文化旅游帶動經濟發展,為百姓創造價值,疏通與旅客的關系,才能使茶葉文化真正贏得人心,確立信陽市茶文化在市場上的地位。打造獨具特色的信陽茶文化旅游品牌,突出品牌效益,以獨特的形象吸引大眾。
近年來,信陽毛尖和信陽紅是信陽市的主導產品。聚焦于信陽毛尖,增添信陽紅,樹立信陽市的紅色旅游特色。重視茶葉文化節和茶文化旅游之間的相互聯系,找準當前發展定位,放眼未來提出更長遠的開發目標。在國內外諸多的茶葉文化節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信陽市茶文化的特殊資源優勢,推廣以自然為主、人文景觀為輔的營銷模式。再緊跟社會文化發展步伐,創新觀念打造信陽毛尖的典型特色,并參考各國的文化發展實踐,借鑒不同國家的相關經驗,引發多數國家的關切,積極開拓國際市場。同時,不斷推出新的茶文化產品,通過宣傳和包裝打造精品旅游產品。
3.2.1 布局信陽茶關聯產業建設
調整產業結構,轉變“一頭沉”的局面。信陽市茶葉產業需要從品牌定位、產品市場定位、目標市場選擇等方面進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充分利用信陽市地域優勢,調整產業結構,保持茶葉產業良性發展,杜絕以往不經調研的不科學做法,避免誤入盲目發展而形成的勞民傷財的歧途。促進產業關聯,加強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性,在鄉村加大第二、第三產業占比。優化產業升級,建立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科技興茶。加強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手工茶葉技術服務組織,開展新成果、新技術的示范推廣工作。研究制訂切合實際的推廣方案,積極推廣生產實用技術等,促進茶葉行業升級,不斷提高產業競爭力。通過對茶產業的關聯產業進行整合,進而提升消費者對茶產業的信心和消費欲望,最終盤活消費市場活力,增強信陽市茶產業振興的內生動力。
3.2.2 吸引高素質茶產業人才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批農民進城務工,許多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嚴重欠缺。鄉村振興是一項大事業,是年輕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舞臺,要支持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激勵更多優秀人才到農村發展。同時,加大新型農民的培訓力度,加強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增強對貧困戶的教育培訓和科技指導,在脫貧工作過程中提升農民的綜合素質。培養產業龍頭企業,需要具備全球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的優秀人才,這樣才更有利于大型、現代化茶葉加工企業的建立,以加工促生產,帶動產業規模化發展,形成“作坊+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的生產格局。一方面,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出口創匯的機會。另一方面,發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力強的優勢,打造鄉村產業發展“新雁陣”,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保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信陽市茶產業發展需要牢牢把握產品、市場、惠農富農等基本要求,圍繞著人才、技術、企業、綠色發展等要素展開。從具體路徑而言,需要培育本土品牌,提升口碑形象,打造信陽市茶產業特色品牌,塑造信陽茶良好口碑形象。與此同時,增強內生動力,提升人才質量,帶動信陽市茶產業關聯產業建設,吸引高素質茶產業人才。通過全方位、多舉措,最終實現信陽市茶產業的振興與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