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貴娟
(遷西縣農業農村局,河北 唐山 064300)
從近些年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情況來看,鄉村建設已初見成效,社會各界加大了對農業經濟的關注力度。鄉村振興戰略要取得更好的實施效果,應做好經濟建設工作,有機結合農業經濟與市場經濟,推動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因此,在經濟新常態趨勢下,應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通過分析經濟管理方向、剖析當前存在的問題來設立目標,提出具體優化策略,推動農業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促進農業經濟快速發展,為鄉村振興營造更好的環境。
資本是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要做好相應的資金來源和成本效益分析。首先,農業經濟管理人員應梳理當下農業資本來源,明確每項資本用途,做好對應效益分析。其次,基于科學計算投入產出比,有效管理資本,讓應用資本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結合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當國家經濟出現波動時,農產品價格會出現變化,影響農戶收益,進而影響農業經濟發展。再次,基于鄉村振興視域,促進資本來源多元化。從資本來源角度來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的創新性,實現農業經濟發展。但是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管理中仍缺乏對資本的有效管理,需要相關人員進行相應的優化。
人才是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與管理優化的催化劑。隨著城市化進程拉快,促使城鄉之間的經濟、資源、福利等各方面差距拉大,農村人才大量涌入城市,導致農業經濟發展與管理人才短缺。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開始應用于農業生產中,但由于技術人才短缺無法良好地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限制了農業經濟發展。此外,當前農業生產者整體的文化水平、綜合素質較低,難以接受專業的知識教育,阻礙了農業種植科學技術水平及農業先進設備應用程度的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無法滿足鄉村發展需求,影響農業經濟管理效果。基于此,應做好人才引入工作,吸引更多專業人才來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果,推動農業經濟與市場經濟融合發展。
人口與經濟發展之間相輔相成,當兩者之間達到平衡時就會產生正向作用,推動經濟良性發展。但目前農村人口問題是主要問題,留守老人、兒童占據大部分,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同時,在農村人口規劃中一直受到傳統觀念影響,沒有與經濟發展建立良好的促進關系。對此,想要實現良好的經濟管理效果,應從以下2 個方面著手。首先,針對農村生產力進行科學合理規劃,出臺各類政策來吸引年輕勞動人口回到農村、投入鄉村振興中。其次,強化農村教育培訓工作,提升農民的思想觀念,努力挖掘當地特色資源,助力農業經濟管理發展[1]。
科學完善的法治制度是農業經濟管理的根本。我國雖是農業大國,但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的地位較低,不具備獨立經營能力,導致其在市場經濟中的參與程度較低。同時,農民法治意識低下,對市場經濟中的規章制度、經營管理中的法律法規沒有清晰認知,無法良好地開展農業經營活動。對此,科學合理的法治制度、經濟管理制度及其他各類經營管理制度能有效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果,推動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2]。
鄉村振興背景下,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法律法規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規劃引導農村農業生產。但部分地區農業經濟管理理念低下,無法結合地區發展進行長期產能規劃,導致地方農業經濟落后。還有部分地區對市場經濟發展方面的關注較少,不能結合整個市場情況優化農業生產,導致地區經濟無法融合到市場經濟中,農業經濟管理效果不佳,甚至存在被市場淘汰的風險。對此,農業經濟管理人員要結合地區經濟情況以及國內外市場經濟情況更新管理理念,從農業經濟發展角度來提升農業生產競爭力[3]。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是發展方向。近些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國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目前農業經濟管理體系已難以滿足發展需求,落后的管理體系無法推動農業經濟管理良性發展,阻礙鄉村振興,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當前農村農業生產沒有形成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模式,無法滿足農業經濟發展要求。在管理上沒有針對規模化種植進行良好規劃,導致大部分鄉村農業生產還處于小農生產狀態,沒有建立良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其次,缺乏對區域實際農業生產情況的分析。例如,農村出現老齡化,生產力下降,無法有效融入現代化技術,經營管理能力低下,無法實現良好的農業經濟管理。三是管理體系中對人才方面的管理缺乏統一標準,相關人員綜合能力與素質水平參差不齊,農業經濟管理水平低下,無法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發展[4]。
農業經濟發展需要先進的設施和技術支持,但當前我國對農村地區的資金支持力度不足,地方政府無法引進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制約農業現代化發展。受農村人才及農業生產方式等因素影響,先進的農業技術無法在農村推廣應用,致使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偏低,在此情況下難以實現農業技術的本地化發展,無法有效推進區域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阻礙了區域經濟發展。
信息技術的發展讓各行各業得到更進一步發展,但信息化管理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開展程度并不明顯,這與農村人口特點、信息化技術普及程度有關。首先,農村留守人員年齡較高,接受新技術的能力弱,即使有專業人員進行培訓,但是效率也很低,很難快速實現信息化技術應用。其次,信息化技術使用率低,農民接收信息速度慢。存在部分農村地區已引進設備,但使用率非常低下,無法體現其管理優勢。在信息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要提高競爭力就要及時捕捉市場信息,更好地抓住風口,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率。
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發展非常重視,不斷探索有效辦法,出臺各項措施縮短農村與城鎮之間的差距。
在農業經濟管理中必須引進綠色發展理念,構建一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體系,應以農業生產的綠色發展為目標,優化農業經濟管理措施。首先,梳理我國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的相關要求,深度了解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其次,結合農村農業生產深入研究各類資源,拓展其與生態文明之間的關系,探索兩者之間相互協調的發展方式。再次,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農業生產中,結合各地的生態情況實施先進科技,在綠色的前提下進行高效、高質的農業生產,推動農業生產綠色發展目標順利實現。
目前各個農村地區的現代化發展情況不同,要實現各地農業生產現代化,必須針對當地做好全方位研究調查。首先,掌握基本國情是根本。農業經濟發展要追隨市場經濟的腳步,思考與之相融合的方式。其次,評估地方農業經濟管理情況,分析具體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然后結合目前科技發展水平有序引進。在此過程中要做好地方政府資金規劃,促進農村基礎建設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在各方面均衡發展的環境下,順利推進農業產業各項建設,優化農業經濟管理,促進農業產業深層次、現代化發展[5]。
農業創新能夠突破傳統農業發展的局限性,增加農民收入,因此在農業經濟管理中要做好創新與實踐工作。首先,各地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做好總結分析工作,針對當前的農村經濟管理情況引進先進的技術,突破重難點對農業經濟發展的禁錮。其次,在各項創新措施實踐的過程中要做好調研,根據具體的市場情況、經濟走勢進行調整,確保創新發展的效果。再次,挖掘特色農業以及實現農業多元化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有效優化與創新農業經營管理模式,進而實現農業產業創新發展,讓農業經濟形成一個良性發展的生態。
專業人做專業事是高速、高質發展的根本。在農業經濟管理中需要建立專業的管理團隊,提升管理效果與質量。首先,針對目前的管理團隊人才進行可塑性評估,對于有強烈學習欲望和較好學習能力的人給予專業化培訓。現有管理團隊對于當地農業經濟發展情況最為了解,能夠快速實現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目標。其次,做好農業經濟管理人才的引進工作,讓其帶著更為先進的管理理念建設發展農村。再次,做好管理團隊職務細分,明確各類人群需要具備的能力。例如,高層管理人員具備良好的管理能力、判斷能力,才能實現團隊內部的高效管理,提升農業經濟管理效果。高層管理人員還需要具備識人、用人的能力,推動團隊內部人才結構良性發展,避免出現人才惡性競爭的情況。農業經濟管理中的技術類人才要具備良好的農業專業技術,掌握好當地的各類農業生產機械設備,懂得如何操作與維護,有效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推動農業經濟良性發展。最后,農業經濟管理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定期深入農戶當中,切實了解并解決其遇到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實現農業經濟管理優化的目標,為后續農業生產高速發展奠定基礎。
先進農業科技是農業經濟創新發展的基礎,能夠使農業經濟管理更加標準化、規范化。首先,結合當地農業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如引入農業各類先進設備,針對各類設備建立道路網、變電裝置、感應裝置等,從基礎層面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其次,構建科學的農業產業結構。傳統農業經濟管理中提升產量與銷量是重點,在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業經濟發展應具有可持續性。所以必須提升農產品品質與效益,結合地域自然優勢,打造出地方特色名牌產品,延伸農業產業鏈,實現農業經濟管理可持續發展目標。再次,強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做好區域農業經濟發展規劃,細化發展中的各個支點,實時關注農業科技行業,及時引進切合區域發展的科學技術,提升地方經濟發展實力,為農村建設與發展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優化農業經濟管理。
完善的管理體系是優化農業經濟管理的保障。在管理體系的指引下各類工作能更好地落到實處,各類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能更好地發揮自身價值,進一步優化農業經濟管理。首先,明確各崗位職責。基于鄉村振興相關要求進行崗位細化,明確崗位職責、工作流程以及完善各類獎罰機制,提升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在各自崗位中尋求突破,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管理優化,推動農業經濟良性發展。其次,建立新型經營模式。如MAP 模式,該模式可以實現共同種植生產,改善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小規模種植現象,讓管理更具規模化。地方政府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建立新型經營模式,提高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水平。再次,利用互聯網技術整合各地政府部門相關信息,讓其與農業經濟管理相融合,提高管理工作效率[6]。
信息化技術的發展讓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實現信息、資源的快速共享,對管理效果、數據分析、風險管控有積極推進作用。首先,在具體管理優化時建立農業經濟管理體系,管理人員可以及時采集相關信息,做好各類信息分類工作。同時可以下放權限到各農戶中,實時收集基層數據。其次,推進互聯網技術與農業相結合,全方位管控農產品種植、生產、銷售方面,實現農業經濟管理實時把控農業經濟發展中涉及的各類數字信息,并結合市場情況進行及時調整,保障農業經濟健康發展。
農業經濟管理中會存在各種干擾因素,導致管理效果不佳,甚至出現風險。對此,在農業經濟管理中應該設立監督管理團隊,做好所在區域的農業經濟風險管控工作,保障農業經濟良性發展。首先,監督管理團隊要規劃好農業經濟管理內容和各項工作流程,結合實際管理狀況建立應急方案,如果出現風險問題能夠依據方案在短時間內處理好各項問題。其次,基于鄉村振興發展的角度來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監督管理農業相關領域工作,提高各項工作實施效果,讓農業經濟管理處于一個良性環境中。再次,監督管理部門在進行風險管控時,要結合鄉村振興發展的各項要求進行控制,盡可能縮小農業經濟管理與鄉村振興發展各項要求之間的差距,有效實現農業經濟管理的優化目標。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為農業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契機,但是我國農業發展還存在明顯不足。發展農業經濟、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應結合當前農業發展狀況進行總結優化,讓農業經濟與市場經濟更好地融合發展,科學建立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優化人、事、物等方面資源,創新管理市場經濟與國家戰略的發展方向,推動農業產業發展,引入先進技術改變傳統農業經濟管理模式,加快農業現代化,更好地落實鄉村振興方針,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