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琳
(湖南工業大學,湖南 株洲 412000)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多年悠久文明歷史的文化大國享譽世界。習近平總書記2022 年9 月20 日在為《復興文庫》作的題為《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的序言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品牌文化在為文化復興的道路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塑造品牌文化這一過程中,商標卻頻現被惡意搶注、囤積事件,擾亂商標注冊的正常秩序。這不但不利于我們良好的營商環境的建立,還助長了商標惡意競爭之風,影響了我國優秀品牌文化的培育,妨礙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一般而言,使用意圖是指一種思考方式,是人意識的活動。而商標使用意圖是對商標使用的主觀限定,它要求商標注冊申請人有將商標用于生產經營活動,使得商標實際使用真實發生的主觀想法[1]。人的使用意圖雖是復雜抽象的,但并非無跡可尋,商標使用意圖亦然,人們注冊或者使用商標通常是建立在某種特定的意圖上的。在商標注冊申請中,被控侵權人惡意的商標使用意圖認定的關鍵就在于其主觀上的明知或應知,即指商標注冊申請人主觀上對注冊或者使用的商標意圖存在過錯,因而需要對其追責。
在2019 年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重要修改中,第4 條禁止“不以使用為目的的惡意商標注冊申請”,增添的內容強調了商標使用目的和申請注冊時動機的非惡意,并對商標使用意圖做了要求:商標的注冊申請人不僅需要對商標具有真實的使用意圖,同時其使用意圖應當是善意的[1]。2020 年《商標侵權判斷標準》的第七條亦將商標的使用意圖作為考察商標注冊申請與使用的綜合考慮的因素。商標使用意圖的提出為規制商標囤積與惡意注冊行為提供了新的制度探索契機。
商標囤積指自然人或者組織不具有真實的使用意圖而進行的大量申請注冊商標的行為。商標囤積者申請注冊的商標數目往往超出其正常經營需求的范圍,并不會將商標投入真實的經營使用中,因而推知其對超出經營需求范圍的商標缺乏真實的使用意圖[2]。商標資源并非不可窮竭,特別是許多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商標,以及許多經商標權利人苦心經營但未注冊的商標,被他人惡意搶注、囤積后,該部分資源將無法發揮其應有的經濟效益。
商標囤積不但會影響商標權利人的商標權益,還會破壞營商環境,損害市場的良性競爭。商標囤積者不是依據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務的需求申請注冊和使用注冊商標,而是采取職業化的方式蓄意地囤積大量商標,然后把所注冊到的商標作為商品出售給潛在的購買者,使得大量的商標成為純粹的商品流通于市面上[3],脫離了商標的實質功能。以第13675000 號的“閃銀”商標宣告無效案為例,武漢中郡校園服務有限公司在2013 年12 月對“閃銀”商標進行注冊申請,2015 年2月14 日獲準,核定使用在保險、擔保、信托、金融貸款、金融服務、信用卡服務、電子轉賬等第36 類服務上。同年12 月7 日,北京閃銀奇異科技有限公司對該系爭商標提請宣告無效,主張中郡公司成立以來前后在四十五個類別申請注冊涵蓋該系爭商標在內的共計1049 件商標,中郡公司無實際使用爭議商標的意圖,而是意圖獲得高額轉讓費來牟取非法利益。此外,其中郡公司股東劉某、傅某還成立數家公司用來搶注和囤積商標,包括兩家專業的商標代理機構。在閃銀公司對該系爭商標提請宣告無效后,中郡公司并未在規定期限內作出答辯。綜合考慮以上情形,中郡公司申請注冊的系爭商標屬于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44 條第1 款規定“其他不正當手段”的情形,依法被宣告無效。在實踐中,爭議商標申請人如大量申請注冊與他人相同或者近似且具有較強顯著性的商標,又明顯不具有真實使用意圖的,構成“以其他不正當手段取得注冊”的情形,商標局可主動對該注冊商標宣告無效,個人或者其他組織亦可向商標局提出無效宣告申請。
商標惡意搶注是指商標注冊申請人違背誠實信用的原則,意圖侵害他人在先合法權益或者是公共利益的行為[4]。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商標對企業的發展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被人們喻為“商品的臉”“企業聲譽的象征”,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我國商標注冊制度所固有的弊病和商標所蘊含的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使得各類惡意搶注現象屢見不鮮。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疫的期間,許多涉疫標志被惡意搶注,國家知識產權局依法對“雷神山”“火神山”“鐘南山”在內的1500 多件相關商標的注冊申請實行了管制[5]。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前線醫院的名稱,是新冠肺炎疫情防疫期間全社會輿論深切關注的焦點,是全國人民同心協力,堅定抗擊疫情的重要標志。除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以外的其他申請人如將其作為商標進行注冊申請,會對社會造成重大不良的影響。又如2022 年北京冬奧會期間,眾多企業、自然人對冬奧會吉祥物、運動健兒的姓名等等冬奧熱門詞匯進行非法搶注,國家知識產權局依法對包括“冰墩墩”“雪容融”“谷愛凌”在內的429 件商標申請予以了駁回[6],顯示了我國對嚴厲打擊商標惡意搶注申請和維護商標秩序的決心。而商標惡意搶注者非法利用奧運會及奧組委的聲譽,不但侵害了他人姓名權以及其他的合法權益,還給社會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嚴重損害了我國堅定保護知識產權的良好形象。各類商標惡意搶注行為的頻繁暴發和屢禁不止,成為維護我國商標法和商標秩序健康發展面臨的最大的障礙之一。
商標的聲譽、知名度、財產價值、品牌價值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與商標權利人長期的智慧、勞動或資本投入密不可分,凝聚了商標權利人的心血。然而惡意搶注者不但竊取權利人的商標,更與商標囤積者一樣,意圖通過高價轉讓等方式脅迫商標需要者購買或者獲得訴訟賠償以牟利,嚴重侵害了商標權利人的利益。自然人和部分企業也將注冊商標視為“一本萬利”的投資工具,在商標交易網站上常年掛有上百萬件商標善賈而沽,暴利催生了從注冊到轉售的灰色產業鏈[7]。ISE(愛適易)是世界五百強企業美國艾默生電氣公司旗下的品牌,其總部設在美國威斯康辛州,是享譽全球的食物垃圾處理器銷售商和制造商。2010—2019 年期間,王某通過其控制的兩家公司,委托一家商標代理機構,在多個類別的商品上注冊了48 個與ISE(愛適易)系列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得知商標被人惡意注冊,艾默生公司先后通過提起商標異議、申請無效宣告等方式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判決認定王某及兩家公司構成惡意搶注商標的情況下,他們仍繼續搶注商標,艾默生公司便向廈門中級人民法院對上述侵權人提起不正當競爭訴訟。最終,廈門中院作出判決,要求王某和他控制的兩家公司立即停止搶注行為,同時賠償艾默生公司經濟損失160 萬元。本案中王某通過其實際控制的公司長期批量申請注冊與ISE(愛適易)系列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并無真實使用意圖,侵權主觀惡意明顯。廈門中院通過對持續批量的商標搶注行為科以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實現了對嚴重惡意的搶注商標、擾亂商標注冊秩序等違法失信行為的精準打擊,維護了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有助于引導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商標注冊申請與使用意識。
實踐表明,我國現有的制度對遏制和打擊惡意搶注和囤積商標行為等方面缺少有利的措施,權利人的維權成本過高。商標的真實“使用意圖”要件是我國注冊取得制度下商標使用義務的理論根基,其對惡意注冊與囤積不具有真實使用意圖以供后續挾持與兜售牟利的商標注冊申請行為有源頭控制和事后規制的關鍵作用[3]。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申請注冊商標時,申請人需對使用意圖進行說明并提供審查資料,這樣既能夠輔助審查員查明其真實的使用意圖,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惡意申請人主動放棄注冊程序,實現規制商標惡意申請舉措的關口前移[8]。首先,誠實信用原則作為民法的“帝王條款”,適用于所有的民事行為,而商標囤積,惡意搶注明顯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原則,需要受到誠實信用原則的規制。其次,為著力解決“重注冊,輕使用”問題,國家知識產權局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2505 號建議“關于加快商標法及實施條例修改的建議”答復的函中,涉及“強化使用義務和權利邊界”第二點提出,在保留原有撤三制度的基礎上,研究引入商標使用承諾和存續期間主動提交使用情況說明制度的可行性。誠實信用原則與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答復函無疑為確立真誠使用意圖說明制度提供了契機。
違法成本過低而回報卻很可觀是我國商標惡意搶注和囤積現象頻發的一個重要因素[9],主要表現為商標注冊人只需花費一些簡單廉價的注冊成本便能給其帶來豐厚的利潤,如此一來,惡意搶注與囤積商標的行為屢禁不止便不足為奇了。歐盟2015 年的商標注冊費用改革在這方面值得我們借鑒:首先,降低一個申請類別的價格,鼓勵剛起步的中小企業注冊。其次,加重多類注冊申請的費用,防止“一標多類”注冊行為,排除不必要的跨類注冊,向市場釋放更多的商標資源,解決商標資源枯竭的問題。最后,降低續展費用,凡主張續展的注冊商標,無疑具有較高的市場價值,應鼓勵其長期存在[10]。合理地制定商標注冊申請費用為減少惡意的商標注冊申請,優化營商環境提供動力。
對商標囤積與惡意搶注行為,除了可以依法宣告或者予以撤銷外,對于侵權情節嚴重的還可以施予懲罰性賠償予以打擊。《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三十六條對商標侵權的懲罰性賠償做了明確的規定,“FILA案”便是適用懲罰性賠償的典型案例。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2018)京民申4666 號民事裁定書,2016 年6月,斐樂公司發現浙江中遠鞋業有限公司在線上及線下生產、宣傳和銷售的商品上使用了與其“FILA”系列商標相似的標識,以其標識配色、產品的包裝、裝飾等方面存在模仿FILA 品牌而提起訴訟。而在2010 年7月,商標局曾以第7682295 號“GLFA”商標與斐樂公司享有商標專用權的第G691003A 號“FILA”商標近似為由,對該公司在“服裝、帽、鞋”上申請注冊的相似商標裁定駁回。此時中遠公司顯然已經意識到斐樂公司為“FILA”系列的商標的持有人,盡管如此,其依然繼續生產、銷售侵權商品,主觀具有明顯的惡意,侵權的情節嚴重。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63 條的規定按照中遠鞋業公司因侵權獲利的三倍確定賠償數額791 萬元,以及商標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41 萬元,合計832 萬元。北京市高院出臺的《關于侵害知識產權及不正當競爭案件確定損害賠償的指導意見及法定賠償的裁判標準》第1.13 條亦規定:“惡意實施侵害商標權或者侵犯商業秘密等行為,且情節嚴重的,適用懲罰性賠償”。提高懲罰性賠償適用效率,震懾侵權行為,對規制商標使用意圖起到重要的作用。
商標是品牌文化的象征與核心,凝結了品牌的核心競爭力。品牌文化的塑造離不開良好的商標注冊與使用氛圍,因此規制商標使用意圖便成為司法實踐的重要問題。從世界范圍來看,強化商標的真實使用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商標注冊與使用者應恪守我國相關的法律法規,增強文化自覺。從規制商標使用意圖角度出發,建立并完善真誠使用意圖說明制度,注冊官制度及侵權賠償制度為解決商標囤積與搶注提供指引,但也需要為被控侵權人就商標注冊申請與異議商標留有提供合理說明與舉證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