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俊元 劉 維 楊 鵬 曾治國
湖南省第二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 長沙 410000
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帶來了許多老舊小區的存在,這些小區因其年代久遠、設施陳舊,以及建筑結構的老化,已逐漸無法滿足現代城市居住的需求[1]。老舊小區改造作為城市更新和提升居住品質的重要舉措,對于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環境和提高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管理面臨多方面挑戰。首先是資金籌措和預算管理問題,常常因缺乏資金導致改造進展緩慢。其次,居民參與和意見統一也是難點,需有效溝通和協商。項目進度控制和施工管理也是關鍵挑戰,需要確保按時完成和質量合格。其他挑戰包括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化建設的平衡、環境保護與社會影響的協調、政策法規與規劃制度的限制,以及項目管理團隊的專業能力和溝通協調。本論文旨在探討這些挑戰,并提出應對對策,為城市規劃和改造實踐提供參考和借鑒,提高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的管理水平和成效[2]。
改造項目涉及到居民切身利益,他們有多樣化期望和需求。有些希望保留歷史文化特色,尊重情感紐帶;而其他希望引入現代化設施提升居住舒適度[3]。居民參與與意見統一是關鍵挑戰,需要進行有效溝通。信息傳遞不暢、溝通方式不當或語言障礙等可能導致居民誤解和負面情緒。居民可能缺乏專業知識,難以有效參與決策和規劃。土地征收和拆遷問題可能導致不同居民利益沖突,產生緊張氛圍和糾紛。解決這些問題需綜合施策,積極與居民溝通,提供專業知識支持,平衡各方利益,確保改造項目合理性和社區和諧發展。
項目需對多個方面進行改造,如建筑結構加固、設施更新、景觀提升等,需要高度的項目管理與施工組織能力確保各工程銜接順利。老舊建筑可能存在意外情況,如質量問題、土壤污染,需及時解決以避免影響整個項目進度與質量。施工場地狹小,設備進場受限,鄰近居民與道路密集也限制施工,需合理安排施工時間與區域減少對居民影響。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需求龐大,但資源供應有限,項目管理者需精確評估資源需求與調配,避免資源浪費和工程滯后。在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項目管理者需關注居民生活和環境保護[4]。合理安排施工時間與區域,減少噪音、粉塵等對居民的干擾。確保施工符合環保要求,降低對環境影響。重視安全管理,確保施工人員的安全。加強進度和質量監督,防止施工單位敷衍塞責。
小區改造的目標是改善居住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但在現代化建設中也面臨保護歷史文化的重要任務。這些老舊小區通常承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文物價值和歷史意義。在進行現代化改造時,必須平衡保護歷史文化的價值和滿足現代社會的功能需求。在改造過程中,如何將現代化建設與歷史風貌有機融合是一個挑戰。規劃和設計需要考慮如何在保護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合理引入現代建筑風格和設施,使得改造后的小區既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又保留了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5]。這涉及到對文物建筑的保護和修復,確保其原汁原味地保存,并在改造中融入現代化設施,以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居民對于歷史文化保護可能存在不同的認知和理解。有些居民可能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希望保留原有的歷史風貌和社區文化;而另一些居民可能更加看重現代化建設,期待改造后的小區更加符合現代生活的需求。因此,項目管理者需要與居民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理解他們的需求和意見,尋求共識,以確保改造項目得到居民的支持和配合。
項目的實施必須平衡城市環境改善、社會影響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改造涉及土地開發、綠化建設、水電設施更新等,可能對周邊生態環境產生影響,如施工噪音、空氣污染、土地資源開發等。因此,需要協調改造項目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改造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棄物,如建筑垃圾和拆遷廢料,需要有效處理和回收利用,符合環境保護法規和標準,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居民的拆遷和搬遷對其生活和社區關系可能產生影響,管理者需充分溝通,理解居民關切,減少負面影響。建立環境監測與管理機制很關鍵,及時了解改造工程對環境的影響,配備專業人員進行環境監測和評估,確保環境保護工作有效進行。
改造項目面臨政策法規與規劃制度的挑戰。項目需要符合城市規劃和土地用途規定,如不符合可能需重新申報規劃許可,耗費時間。土地用途調整涉及政府政策和審批,可能面臨審批難題。拆遷政策不一致可能導致補償不明確或不足,影響居民配合和改造進度。改造需符合環保和文物保護法規,增加了復雜性。項目資金有限,需競爭政府資金支持,遵循財政管理政策。政府部門執行和監督也影響改造進展。需加強監督確保政策有效執行,解決挑戰,推進改造項目順利進行。
在啟動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前,項目管理團隊需積極宣傳意義和目標。通過座談會、社區活動、宣傳冊等方式,向居民解釋項目必要性,如提高居住環境品質、增加便利設施等,增加居民期待和支持。建立有效溝通機制是關鍵,設立溝通平臺如社區熱線、微信公眾號,回應居民問題和意見。認真傾聽居民意見,組織座談會、問卷調查,滿足居民需求,凝聚共識。設立居民代表小組參與決策和規劃,降低沖突。及時回應解釋居民疑慮,增加透明度和信任。項目完成后,宣傳改造成果向居民展示,回饋居民,增強滿意度和認可。
為確保項目順利推進,在項目啟動前制定詳細的進度計劃,并合理安排工程任務的時間節點,以避免工程交叉和資源沖突。關鍵工程和節點將被優先安排,以確保施工的順暢高效。同時,我們將加強監督與管理,定期巡查現場,及時解決問題和隱患。靈活的管理機制將被建立,以應對風險和變化,并制定應急方案,以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與施工單位密切溝通和合作,解決問題,保持高效協作。我們還將建立進度追蹤和報告機制,及時向利益相關方匯報項目進展,保持透明度,增加項目的可控性和信任度。
項目管理團隊需要采取措施平衡歷史文化保護和現代化建設。邀請歷史文化保護專家和現代建筑設計師參與規劃和設計,確保保護措施與現代化融合。開展公眾教育與宣傳活動,增強居民對歷史文化保護的認知和支持。與政府、社區、文化組織等合作,形成共同推動力。通過培訓提高團隊的專業能力和文化保護意識。建立評估指標體系,持續優化改造方案,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
制定可持續發展策略,綜合考慮環境保護和社會影響,以確保項目的成功實施。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定環境保護措施,以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與居民的溝通與教育,讓居民參與并受益于改造項目。同樣進行社會影響評估,制定社會管理措施,以減輕負面影響。建立環境監測機制,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保護環境。我們將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規和社會政策,確保項目合法合規,實現可持續發展[6]。
近年來,長沙市的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各類住宅區不斷涌現。然而,部分老舊小區存在建筑老化、設施陳舊以及社區環境問題,需要進行改造和提升。我們選擇了長沙市的某老舊小區作為改造項目的研究對象。該小區建筑始建于上世紀80年代,主要以多層住宅為主,建筑結構為磚混結構,部分建筑存在墻體老化和裂縫問題。居民主要為中老年居民,他們對小區環境的改善和社區服務的提升有著較高的期望。該老舊小區位于城市中心附近,改造項目的實施將對居民的生活質量、居住環境以及周邊社區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提升該區域的整體形象和價值[7]。
在改造前的現狀中,該小區存在以下問題:建筑老化與損耗,部分建筑已經有數十年的使用歷史,墻體出現老化、開裂等現象,建筑結構穩定性受到影響,需要進行維護和加固。門窗、樓道扶手等部件損壞較多,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安全;基礎設施陳舊,供水系統老化,水壓不穩定,水質存在問題,居民的用水需求未得到很好地滿足。供電線路老舊,電力負荷較大時容易出現電力不穩定的情況,存在用電安全隱患。排水系統設施老舊,排水不暢,易造成內澇和積水現象;社區環境薄弱,小區綠化面積有限,公共休閑設施不足,居民缺乏休閑娛樂的場所。垃圾分類與處理不完善,造成環境臟亂差,影響小區整體形象。部分道路擁堵,交通秩序混亂,社區交通安全問題需要解決;老舊小區的居室隔音效果不佳,影響居民的居住體驗。小區內部環境衛生狀況需要改進,存在垃圾堆放和環境臟亂的問題。
3.2.1 施工與運營的協調
施工與運營的協調在該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是關鍵的一環。改造項目涉及多個施工單位,各自有獨立的施工計劃和進度安排,因此必須建立高效的項目管理團隊。這個團隊包含專業的項目經理、施工監督員和技術專家,明確各成員的職責和權責,以推動項目有序進行。制定詳細的施工計劃也至關重要,項目啟動初期應確定具體的時間節點、施工內容和進度要求,以減少時間浪費和溝通不暢帶來的問題。同時,明確責任分工和工作流程,確保各單位間界限清晰,減少協調不當帶來的沖突。定期召開溝通會議是加強協作的有效手段,通過匯報進展、討論問題和解決方案,確保施工進度和質量得到有效控制。強化現場管理也是必要的,建立健全施工現場管理制度,保障施工按規劃進行,確保質量和安全[8]。信息化管理手段的采用可以加強信息共享和實時反饋,提高工作效率并減少誤差。通過這些措施,改造項目可以更好地應對施工與運營的協調挑戰,確保項目順利實施,最終營造出更美好的生活環境。
3.2.2 技術和施工難題
技術和施工難題是該小區改造項目管理重要的挑戰,改造涉及復雜的技術問題,例如老舊建筑結構的加固、老舊設施的更新以及環境保護等。同時,在施工過程中,也面臨各種難題,如現場條件復雜、工程交叉影響等。為了應對這些挑戰,首先,與專業技術團隊緊密合作,進行全面調研和分析,提出科學合理的改造方案,并進行技術可行性論證,確保方案的有效性。其次,重視質量控制,密切關注施工過程,嚴格監督關鍵節點,及時解決問題,確保施工質量符合標準。同時,借鑒其他成功項目的經驗,規避風險,提高成功率。最后,持續創新和技術更新也是關鍵,引入新技術、新材料,提供更優質的解決方案。鼓勵技術創新,與科研機構合作,積極推動技術進步,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更前瞻性的技術支持。通過這些措施,可以有效應對技術和施工難題,確保改造項目的順利進行和效果的最大化。
3.2.3 環保與可持續發展
首先,大量建筑材料和資源的消耗會耗費能源并導致環境污染;其次,拆除老舊建筑產生的建筑垃圾處理不當可能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9];同時,改造過程中施工所需的能源也會增加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廢水排放問題也需注意,如未得到適當處理,可能污染周邊環境和水體;此外,為騰出空間可能需砍伐樹木和減少綠地面積,影響生態平衡。老舊小區改造面臨著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挑戰,需采取相應措施。強調綠色環保理念,使用環保友好材料和技術,減少資源消耗。重視水資源和能源節約利用,引入循環利用系統和節水設施,推廣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推進循環經濟,實現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如廢棄物回收和建筑材料再利用。通過這些措施,老舊小區改造可成為一個環保和宜居的社區,為社區居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
(1)老舊小區改造項目管理面臨多方面挑戰,包括資金籌措與預算管理、居民參與與意見統一、項目進度控制與施工管理、歷史文化保護與現代化建設平衡、環境保護與社會影響協調、政策法規與規劃制度限制,以及項目管理團隊的專業能力與溝通協調等。
(2)為優化項目管理,需要綜合考慮上述挑戰并采取針對性策略。合理規劃資金來源,強化預算管理;積極引導居民參與,促進意見統一;改進施工管理和進度控制;注重文化遺產保護與現代化建設平衡;加強環保措施和社會影響協調;同時,提升團隊專業能力和協作水平。
(3)在實際項目管理中,特別是長沙市某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需要重點解決施工與運營的協調、老舊設施的拆除和更新、技術和施工難題、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等問題,以實現項目管理的高效性,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