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瑾
隨著素質教育在教學實踐中的推動落實,美術學科的重視程度得到了顯著提高,教學活動的設計也趨于多樣化、豐富化、深刻化,引入了更多的藝術元素,開發利用了更多的教學資源。博物館作為廣泛征集、典藏、保護、陳列、展示以及研究自然文物遺產的重要場所,兼有美學意義與公益價值,具有向廣大公眾提供教育、學習、欣賞服務的重要作用。博物館中所陳列的豐富的文物資源更是為美術教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起點。越來越多的學校逐漸將博物館與美術教學相結合,利用博物館的各類資源進一步延伸教學的廣度,挖掘美術的深度,豐富了課程內容,打造出“實物+探索”的學習機制,將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真正落到了實處。同時,這種具有創新性教學方法的美育與德育價值,能讓學生在提高審美力與藝術修養的同時構建正確的歷史價值觀,形成保護與繼承文化遺產的意識。本文以長沙馬王堆漢墓陳列為例,探究了博物館在美術教育課堂上的應用價值與實踐路徑。
一、長沙馬王堆漢墓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的意義
(一)充分發揮長沙馬王堆漢墓的美育價值
長沙馬王堆漢墓是我國考古工作的重大成果之一,墓中出土的珍貴文物多達三千余件,且都得到了良好的保存,成為了溝通古今、連接過去與現在的重要橋梁。在出土的文物中,有精美絕倫的漆器,彰顯著當時繁盛的髹漆工藝,有雍容華貴的錦繡華服,呈現出漢代服飾紡織的璀璨文明。馬王堆漢墓總共包含四個單元,被命名為“驚世發掘”“生活與藝術”“簡帛典藏”以及“永生之夢”,具有崇高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與思想價值。
考古的目的不僅要讓現在的我們回顧先人的璀璨文明,而且要讓先人的歷史文化為當代人的生活與思想帶來發展與啟迪。因此,我們不僅要讓古董文物陳列在博物館中記錄著一段段過往的歷史,而且要讓這些歷史文化在當今時代繼續發揮光芒。在美術教育領域,長沙馬王堆漢墓具有美育價值,將其與美術課堂相結合有利于充分發揮博物館展品的美術教育功能,推動學生審美水平的不斷提升。
(二)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美與創造,是面向未來的核心競爭力,照本宣科的教學方法無法培養出具有創造力與“美”的感知的人才,想要讓學生擁有“美”,就應當先帶領學生來到“美”的面前。“實物+探索”的教學機制,能夠讓學生審美水平的發展有所依托,構建出多元文化的認知維度,讓“美術”有內涵,讓文物有溫度。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并使用博物館這一課外資源,并形成“以物鑒史”“由物知美”的態度與方法,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讓美術學科的核心素養真正在教學活動中得到體現與落實。
二、長沙馬王堆漢墓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的實踐路徑探究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重要指導。想要讓馬王堆漢墓博物館真正在美術教學中發揮作用,教師應當深入探究并且找到雙方內容的契合點,在教學設計前明確教學活動的任務與目的,從而推動課程設計朝著高效率、高成果的方向發展。在明確了教學目標后,教師便應當運用信息技術查詢相關信息,通過應用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感受到文物的價值,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
(一)橡皮印章刻制教學:讓傳承與創新相結合
在馬王堆漢墓中出土了四枚印章,分別為“利蒼”“長沙丞相”“轪侯之印”“妾辛追”,這四枚印章代表了墓主的身份,小小的印章包羅萬象,擁有了豐厚的歷史內涵。印章,是現代生活中的常見物品,具有廣泛的應用。學生對印章并不陌生,卻很少有機會動手制作印章。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設計一場“橡皮印章刻制”的手工活動,讓學生結合馬王堆漢墓中出土印章的藝術文化價值,立足現實,設計出具有傳承與創新的印章作品。
首先,在手工制作活動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豐富與印章相關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對馬王堆四枚印章的文化價值形成深刻的認識與理解,并向學生普及印章在古代的作用,帶領學生欣賞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印章,引導學生討論相同點與不同點,向學生展示古今中外優秀的印章作品,為學生的印章制作打好文化基礎。
其次,在印章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運用投影設備向學生展示刻印的基本刀法,講述印章的留白方法,并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鑒賞馬王堆出土的四枚印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最后,在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印章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引導,鼓勵學生在模仿馬王堆出土的四枚印章的同時進行大膽創新——有些學生在雕刻的過程中自行設計了字體,有的學生將自己的名字用隸書進行雕刻,還有的學生將馬王堆出土的四枚印章加入了現代元素進行創新雕刻。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了實踐過程中,將所學到的文化知識與審美意識融入到小小的印章中,在制作與應用中促進了人文素養的切實提升。
拓模、翻印、刻制……印章雖小,但每一步都容不得半點馬虎,在科學技術遠不如今的漢代,依然能制造出如此精妙絕倫的印章,學生體會到了古人的智慧,更深刻認識到了馬王堆漢墓出土印章的歷史與藝術價值。
(二)“仿制”漢朝服飾:培養文化生活審美
審美能力應當作用于現實生活,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美學教育可以引導學生追求高尚的審美情操,摒棄低俗的不良愛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彰顯美術教學的積極影響。服飾,代表著一個人的審美水平,也彰顯著不同的時代特色。馬王堆漢墓中就出土了一系列的漢族服飾,有素紗類的單衣,也有朱紅菱紋羅絲錦袍,在造型設計上更偏向于實用主義,生動的圖案又彰顯出獨特的服飾風格,保留了唯美華麗的文化元素,體現出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與向往。教師可以利用漢朝服飾,設計一場兼具實踐意義與教育價值的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馬王堆出土服飾的特點,以及蘊藏的文化歷史背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探究這種服飾的特點,思考漢服與現代服飾的不同,能夠從個人角度出發欣賞漢服,說出自己喜歡的地方。
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剪刀、卡紙、雙面膠等用品親自動手做“漢服”。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重點關注漢服的領口、袖口、下擺、襟邊的裝飾物,并且啟發學生就“如何表現出漢服特征”這一問題進行思考。
在操作過程中,學生通過剪裁、折疊、固定、擺放等一系列動作,將漢服用自己的雙手呈現在了眼前,在應用中加深了對漢代服飾文化背景的理解,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三)“仰望星空”:感受科學與藝術的碰撞
馬王堆漢墓所出土的文物不僅有彰顯文化背景與藝術價值的器物服飾,而且有體現漢代科學文明的古籍文獻。在馬王堆漢墓內陳列著《天文氣象雜占》《五星占》等書籍,根據記載所示,漢代已然有了觀天象,這在世界天文學與地理學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宮燈,作為傳統手工藝之一,繪有星宿圖,是傳統藝術與天文知識的巧妙結合,具有獨特的歷史價值與藝術韻味。基于此,讓學生體會宮燈制作的過程,有助于讓學生深切感受到古人的智慧,領悟到文物的價值與內涵。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當做好引導工作,就宮燈上繪制的星宿圖樣展開詳細的講解,并且向學生展示宮燈骨架的制作方法、糊紙固定的技巧,以及穿繩的固定位置,確保學生的操作準確精細。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漢代的璀璨文明,推動了美術素養的顯著發展——繪圖的過程,讓學生感悟到了古人的思維光芒;宮燈骨架搭建的過程,使用立柱、橫桿與銜接套管,最終可以成功組成長方體,讓學生感受到了能工巧匠的智慧;糊紙、固定、穿繩,讓學生感悟到了古人的細致與耐心,明白了小小一盞宮燈的背后蘊藏著多少辛苦與努力,從而提高學生保護文物的思想意識。
綜上所述,以長沙馬王堆漢墓為例,博物館與美術課程的教學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推動了美術教學深度與廣度的延展,促進了學生審美能力與核心素養的切實提高,讓學生不僅能夠欣賞美,而且能夠感悟美乃至于創造美,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念,自覺樹立保護弘揚傳統文化的思想意識,實現美育與德育的雙重發展。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