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長義
訓詁學是中國傳統語文學的分支,具有較強的人文性與應用性,與閱讀關系密切、相輔相成。訓詁學對于學生乃至于部分教師而言,都是一個陌生的詞語。清朝張之洞在《輶·軒語》中有言:“詁,古語也,謂以今語解古語,此逐字解釋者也。訓者順也,謂順其語氣解之,此逐句解釋者也。”簡而言之,訓詁能夠解釋并疏通古代的文言語義,并且使之明白曉暢。從張之洞的解釋中,我們可以深切地認識到訓詁與閱讀的密切關聯。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語文文言文教學趨于靈活性與應用性,更關注于學生理解能力與思維能力的發展,“照本宣科”與“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難以讓學生在實踐中取得高分。訓詁學法能夠通過形訓、聲訓以及義訓三方面,切實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讓學生語文學科的綜合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一、訓詁學法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一)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缺乏興趣,究其根本,是因為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將文言文學習視為簡單的背誦與記憶。長此以往,不僅打壓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有可能會讓學生產生厭惡心理,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不利的影響。文言文學習與學生的當今生活相“割裂”,其中不少詞義與今日所言都大不相同,需要學生逐詞逐字地進行背誦理解,很多學生都采取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這種方法效率低成果差。基于此,訓詁學法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應用就顯得尤為關鍵。
(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文言文是學生眼中的一大難點。這是因為,學生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缺乏文言文閱讀與理解的自主性,文言文的課堂教學多以傳授式為主。這種教學策略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課堂效率,但容易讓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沒有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文言文學習能力,更不利于學生對課外文言文進行閱讀與理解。在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訓詁學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打破這一局面。訓詁學法有利于讓學生掌握一種文言文學習的思維方法。學生能夠基于自己已有的知識,運用訓詁的方式推敲確定字詞的含義,繼而理解篇章、梳理文意、挖掘思想。訓詁學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打破了以“傳授式”為單一教學策略的文言文教學,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學生不僅能夠利用訓詁學法閱讀課外文言文,而且能夠運用訓詁學法對新課程進行全面深入的預習工作。
(三)增加文言文教學的科學性與豐富性
在文言文教學中,有許多字詞都具有本義與引申義,很多學生對引申義往往難以把握。訓詁學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這一局面,推動教學朝著科學化與豐富化的方向發展。訓詁教學關注于字詞的義源,致力于從義源出發,有理有據,清晰合理地引出引申義,讓學生學得明白、理解得透徹。
二、訓詁學法在文言文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巧用形訓,根據字形求字義
形訓,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對漢字字形的觀察、分析與解讀來解釋字詞含義的一種訓詁方法,形訓又稱“以形索義”,從古文字形體結構的分析出發來探究其本義,并且這種方法在文言文閱讀中應用廣、實用性強。當學生在文言文閱讀中遇到了不認識的字詞時,形訓這種方法就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掃清障礙、通暢閱讀。形訓這種方法能夠讓學生通過了解詞義的演變,深入挖掘它的本義,并且進一步結合語境確定文言詞義。
以“及”字為例,這個字是文言文教學中的一個常見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很多引申義,讓學生“摸不著頭腦”,頻頻出現錯誤。教師可以巧用形訓,幫助學生加深對這個常見詞的理解。教師可以在“及”的教學活動中,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甲骨文、金文中“及”的寫法,并且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思考一下這個字到底像什么。學生通過細心觀察與大膽推測,表示:“‘及’這個字,就像一只手將一個人牢牢抓住。”于是,我們就可以通過學生的推測巧妙地理解與解讀“及”的本義——“追趕上”,在由不同語境出發,引申出“達到”“涉及”等其他含義,并且將這些引申義與本義相聯系,加深理解,形成系統化的記憶。
形訓雖然在文言文閱讀與教學過程中應用甚廣,但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形訓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可能會誤導學生對文義的理解。這是因為,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字形字體在不斷演化,老字形難以與新意義相配適。例如:“肌膚”與“明朗”的部首都是“月”,含義卻大相徑庭、相去甚遠。
形訓雖然通俗易懂,便于運用,但并不是萬能的,所以教師也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多加運用聲訓與義訓,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善用聲訓,因聲求義
聲訓,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對古漢語中字的語音來解讀詞義的一種訓詁方法,這種方法強調了古漢語中字的讀音與字義的聯系,利用音近義通的方式進行詞義解讀。在我們的教材中,就有大量的通假字是因為音近而通假。聲訓法在學生的文言文閱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我們學到了《醉翁亭記》。其中“至于負者歌于途”的“負”字與“背”是一組同源字,屬于音近義通,所以就可以將“負”解釋為“背”。又如: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中所學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有一句:“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這其中“飄”的聲符便為“票”。“票”的本義為行人來來往往,因此,以“票”作為音符的字詞多有“流動”之意。而在這里“飄”的意思就是隨風擺動、飄揚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想要運用聲訓解釋字詞含義,一定要將古音作為依據,且必備確鑿的文獻予以佐證,否則可視作牽強附會。同時,聲訓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運用,只是為了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基本能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進行充分準備與引導,避免學生濫用聲訓,流于主觀臆斷。
(三)會用義訓,以詞解詞
如果說,“形訓”借助字形推測語義,“聲訓”借助語音探究詞義,那么義訓分析詞義的方式與以上兩種大不相同。“義訓”是詁訓學法之中最基本的方式,用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依據詞義引申的規律對詞義間的聯系進行比較把握,基于具體語境進行詞義理解。義訓是對聲訓與形訓的補充,在詁訓學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義訓的常用方法有許多,包括互訓、反訓等,其中,互訓是適用于學生文言文的學習與閱讀。
“互訓”,顧名思義,就是運用同義詞進行相互的解釋與分析。“互訓”精準把握到了文言文中具有大量對偶、對比、排比等修辭的特點,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會用互訓知識來理解結構相同、意思相近的句子,或者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釋新知。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十二課中,我們學到了《與朱元思書》這篇文章。其中有一句:“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不絕。”這兩句話結構相通,就可以運用“互訓”進行理解分析,其中“窮”和“絕”都是“停”的意思,我們便可以用這兩者來相互解釋。同樣的例子在九年級上冊中《沁園春雪》的教學中也有體現:“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中,“略輸文采”與“稍遜風騷”也可以用互訓的方式相互解釋,都是“文學才華稍差”的意思。
綜上所述,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從實際出發,深入挖掘并明確訓詁學法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意義與優勢,并且運用科學合理的策略,將形訓、聲訓、義訓滲透在教學過程中。
注:本文系南寧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銜接教育專項“基于小升初背景的文言文訓詁學法的實踐與研究——以南寧二中和醫科大附小為例”課題(課題編號2022XJJY001)的研究成果。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