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頌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成為了重要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課堂提問,是課堂活動中具有關鍵性的環節。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課堂提問環節存在著隨意性、刻板性等問題。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思路,從學生的角度進行科學合理的課堂提問,以巧問促巧思,開啟數學教學的新篇章。
一、有效性提問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師生之間的和諧互動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高質量教學的必要保障。在教學實踐中,每一位數學教師都要面對以班級為單位的學生群體,往往難以及時掌握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而課堂提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一問題。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讓教師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情況,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同時,通過一次次和諧平等的課堂提問,也能夠消除部分學生對教師的“恐懼”情緒,讓他們更愿意向教師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困惑以及學習活動中所存在的困難。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能夠為學生的學習活動保駕護航,讓師生雙方齊頭并進,共同進步。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在傳統的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提問頻率并不低,提問效果卻并不理想,甚至還讓部分學生產生了逆反情緒,導致學生恐懼并排斥課堂提問。究其根本,這種問題的產生是因為教師的提問設計并不具備有效性。不少教師的課堂提問設計得過于淺顯刻板,甚至讓學生念出教材中的某一概念,就算是完成了一種課堂提問,然而這種走馬觀花式的方法并沒有真正的意義。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學習需求出發,設計出具有探索性與思考空間的課堂提問,循循善誘地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好奇心與求知欲的催動下,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自覺思考并分析問題,最終找到正確答案。
(三)及時有效地反饋教學成果
傳統教學理念影響下的小學數學課堂存在著“師主生從”的嚴重問題,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一節課下來,師生之間缺乏和諧的互動與有效的問答。教師雖然完成了教學任務,但對學生的掌握與理解情況一無所知。然而,小學階段數學學科的內容雖然較為基礎,但也存在著很強的邏輯性與遞進性,基于此引導學生打好學習的基礎顯得尤為關鍵。而有效性的課堂提問,能夠讓教師及時獲得來自學生的學習反饋,正確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調整教學的結構、速度、方式,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四)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與提升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關鍵期,也是數學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在設計課堂提問的過程中,教師應把握知識點與知識點、問題與問題之間的內在邏輯,讓問題具有遞進意義,引導學生掌握數學思維,實現思考過程的層層遞進。這種問題設計能夠讓學生的思考具有邏輯性與層次性,當學生面對一個新的數學難題時,思維便不會過于發散。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應當具有啟發性,引導學生在所學問題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思考,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有所提高、有所收獲、有所體驗,促進學生自主思維能力的顯著發展。
二、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性提問的實踐路徑探究
(一)做好課前預習,設計基礎提問
課前預習是提高學習質量與成果的必然保障,然而在小學階段,不少學生都并不具備預習的習慣與能力,甚至不少學生將“預習作業”視為“沒有作業”。究其根本,這種問題的產生是因為課前預習作業沒有考查措施,而課堂提問則能夠成為預習成果的檢驗手段,提高學生對課前預習作業的重視程度。同時,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往往是“一視同仁”的,或者依照自己的教學經驗對易錯點與重難點開展教學。然而,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易錯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的重點。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的基礎上,設計基礎性提問,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展開摸底工作。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教學為例。在進行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布置一項作業——讓學生在課前復習有關小數的基礎知識,通讀本章節的課本并且完成例題。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先用一連串的提問來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及預習情況進行摸底,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的內容與速度——“小數的概念是什么?小數如何表示?小數如何比較大小?你認為小數的加減法和整數的加減法有什么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問題。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夠真正把握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
(二)創設提問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是學生數學學習的天賦,然而,很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忽略了對這一天賦的運用。在課堂提問中,不少教師所設計的問題過于枯燥死板、程式化,讓學生既沒有思考與探索的空間,又沒有回答問題的熱情與積極性。教師應當根據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展開問題設計,由興趣引領課堂提問,同一個問題運用不同的方式問,可能會呈現出截然相反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提問時應當創設具體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圓》的教學為例。在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就“車輪為什么是圓的”這一問題引發思考。如果教師直接向學生提出這一問題,那么學生便會摸不著頭腦,而如果教師將問題設置在具體情境中,則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一個小動物騎車比賽的情境,其中小熊騎的是正方形車輪的車子,小豬騎的是三角形車輪的車子,而小兔騎的是圓形車輪的車子。在比賽過程中,小熊騎得顛顛簸簸、東倒西歪,小豬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車子也沒有移動,而小兔子騎得輕輕松松,不一會兒就到達了終點。教師可以就這一情景向學生提問:“為什么小兔子的騎行如此順利?”通過對這一情境的觀察,學生能夠感受到圓形車輪省力、穩定性好、轉動輕松的特點,并基于此形成深刻的思考,最終得出結論——圓形半徑相等,圓心到圓周的任何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所以騎行起來才會又穩又快。
正方形車輪、三角形車輪、橢圓形車輪,都需要人力推動才可以前進,較顛簸、較費力,不適合做車輪。只有圓形車輪不需要人力推動就可以前進,車軸離開地面的距離等于車輪半徑,而且穩定性好、省力、能輕松自如地轉動。
(三)連結新知與舊知,發揮提問的實效性
想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不僅要著眼于“問什么”“怎么問”,而且應當關注于“提問”的時機。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課堂提問在教學活動中實現效果最大化。鞏固舊知、學習新知時,就是一個良好的提問時間。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聯系性與關聯性較強,如果舊知識的基礎不牢,很有可能會對學生學習新知的過程產生影響。教師應當在引出舊知的基礎上提出新知,在銜接處設置問題,引導學生從整體把握所學內容。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圖形的面積”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在梯形面積的教學之前,引導學生思考所學過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并且引導學生思考這兩種圖形的面積公式和哪些因素有關,并且在這兩個圖形面積公式的基礎上,推理出梯形的面積公式。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活動中設置有效性提問是落實“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實踐路徑之一。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充分認識有效課堂提問拉近師生關系、激發學習熱情、發展教學思維、完善教學成果的優勢,并且利用科學的措施,通過設計基礎提問、創設提問情境以及連結新知舊知的方式,推動有效性提問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