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謙釬
四川省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00
高技術產業人才、知識、技術、資本高度密集,集中體現高層次前沿技術,在全球范圍的國家和地區之間,圍繞高技術產業領域的競爭都愈加激烈。近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蓬勃發展,已經成為代表我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競爭力的戰略性先導產業,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能夠為培育經濟發展新動力、產業邁向中高端、帶動創業就業、促進地區經濟高質量增長提供有力支撐。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發展成效顯著,已成為經濟新的增長點,但也存在“大而不強”、競爭力水平偏低的問題。本文對近5年來四川省高技術產業[文中進行實證分析的高技術產業,特指高技術產業(制造業)]現狀進行統計分析,并以全國為參考區域,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方法對高技術產業整體和細分行業競爭力進行實證分析,以期為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競爭力提升提供更具參考價值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高技術產業發展,產業保持較快增長,規模持續壯大。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及《四川統計年鑒》統計,2021年,全省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達到1 766家,同比增長12.06%;實現營業收入11 471億元,同比增長21.60%,高技術產業實現營業收入占規上工業比重達到21.16%。近5年來,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呈現出以下主要特征。
近5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保持快速增長,營業收入由2016年的5 994.38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1 471億元,年均增速達到13.86%,比全省規上工業高出8.38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營收占全省規上工業營收比重保持在15%以上,且實現穩步提升,從2020年起占比超過20%。近5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與規上工業營業收入增長歷年對比情況見圖1,從圖中可以看出,四川省高技術產業支撐引領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作用日益突出,支撐力度穩步增強。

圖1 四川省高技術產業近5年營業收入增長情況
近5年來,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的各個細分產業營業收入占比變化較小,產業結構相對穩定,以電子及通信設備和計算機設備制造為主的產業格局總體保持不變。2021年,電子及通信設備和計算機設備制造業的總營收占比超過75%,利潤總額占比超過50%。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營收及利潤總額占比均超過40%,排在6大高技術產業之首。2021年各細分行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21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各行業營收及利潤情況
從全國占位上看,近5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年均增速13.86%,高于全國7.44個百分點,2016—2021年,營收排名由全國第6上升至第4,占比從4.2%提升到5.47%,表明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規模已邁入全國前列。但另一方面,四川省高技術產業利潤率持續偏低,近5年來一直低于全國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以上;2021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利潤率為5.43%,分別低于浙江省、廣東省、江蘇省(3省營收排名全國前3)4.95、2.22、1.69個百分點,低于全國3.35個百分點。利潤率與全國平均水平差距進一步拉大,表明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發展“大而不強”,在產業價值鏈中環節不夠高端,核心技術仍舊欠缺,因此附加值和收益率偏低。近5年四川省和全國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增長情況對比分別見圖2和圖3;2021年四川省與高技術營收排名前3的省份利潤率對比情況見表2。

表2 2021年四川省與高技術營收排名前三省份利潤率對比

圖2 近5年四川省和全國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增長情況
對高技術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是一個系統性工程,既要有定性評價,也要有定量分析,其評價方法有很多,比較廣泛使用的有偏離-份額法、市場占有率模型、區位商法、投入產出分析法、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DEA方法等。本文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shift share method ,SSM)。
偏離份額方法是一個在區域分析、規劃和地理學研究中使用非常廣泛的方法。它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丹尼爾.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同年,Fabricant最早利用它進行實證分析應用,分析了勞動力轉移對生產力的效應;Missel將其擴展到對勞動力和資本在企業內流動對經濟和產業結構的效應研究;E.S.鄧恩和埃德家·胡佛等在應用中作了進一步發展[1]。國內最早將這一方法引入我國的是周起業和劉再興[2];崔功豪 等[3]在其所著《區域分析與規劃》中詳細介紹了該方法的計算過程,此后該方法在我國區域經濟學和產業經濟學以及城市規劃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迅速,國內許多學者使用SSM對地區高技術產業競爭力進行了評價研究。
偏離份額分析在構建模型時的基本方法是:以某一時期作為研究的時間范圍,選取國家或者一個地區作為參考區域,以研究的區域為標準區域[4]。將標準區域內特定產業的產值總增量分解為3個增長分量,即份額分量、產業結構分量和地區競爭力分量。對所有細分產業的各個增長分量進行加總,得到了標準區域整個產業體系總的增長偏離量。因此,偏離份額分析方法既可以從整體上說明標準區域經濟增長與參考區域存在差異的決定因素,即結構因素和地區競爭力因素,又可以分析比較各個細分產業在參考區域的綜合競爭力,為標準區域經濟增長與參考區域存在差異的原因作出詳細解釋,是一種綜合性和動態性較強的分析方法[1]。
2.2.1 靜態偏離份額模型的構建
根據偏離份額分析思想,一個地區(標準區域i)特定行業(k)的經濟增長可以被分解為增長分量、產業結構分量、競爭力分量3個因素。其中增長分量是該地區某行業按照參考區域總的平均增長水平增長產生的增量,可以用Nik表示;產業結構分量是按照某行業剔除了全區所有行業平均增速后的增速增長產生的分量,可以用Pik表示;競爭力分量是按照某行業在該地區的增速剔除了這一行業在全區的的增速后剩余部分增長所得的分量,可以用Dik表示。具體模型設置如下。
設Fik,T為T時期i地區k產業的經濟變量值,Fk,T為T時期參考區域k產業的經濟規模,FT為T時期參考區域所有產業的總規模(i=1,2,3,……,m,k=1,2,3,……,n)。T=0為基期,T=t為報告期。則T時期i地區k產業經濟規模的總增量ΔFik為:
ΔFik=Fik,t-Fik,0
設f為T時期內參考區域所有產業經濟規模的平均增長率,fk為T時期內參考區域產業k的平均增長率,fik為T時期i地區k產業的增長率。則參考區域經濟的平均增長率f為:
參考區域k產業經濟規模的平均增長率fk為:
i地區k產業經濟規模的增長率fik為:
那么T時期i地區k產業經濟規模的總增量ΔFik可以表示為:
ΔFik=Fik,t-Fik,0=Fik,0×f+Fik,0×(fk-f)+Fik,0×(fik-fk)=Nik+Pik+Dik
式中:Nik代表份額分量,也稱增長分量;Pik代表結構分量;Dik代表競爭力分量,Pik+Dik為i地區k產業的總偏離量,同時包含了產業結構和競爭力因素在內。
i地區所有目標產業的總份額分量表示為:
i地區所有目標產業的總產業結構分量表示為:
i地區所有目標產業的總競爭力分量表示為:
i地區所有目標產業的總偏離分量表示為:
Pi+Di
P值為正,對于某個特定產業k來說,說明其經濟規模增速處于所有產業增速的平均水平之上,具備結構優勢;對于地區i來說,說明該地區的整體產業結構優于參考區域;且該值越大,結構競爭力優勢越大。D值為正,對于某個特定產業k來說,說明其在某一地區的增速高于其在整個參考區域的平均增速,具備地區競爭力優勢;且該值越大,地區競爭力優勢越大。P+D值越大,說明產業的綜合競爭力越大;反之,則越小。
2.2.2 動態偏離份額模型構建
靜態模型中忽略了偏離分量的年際變化和波動趨勢,動態模型考慮到了這一情況,將時段T劃分為等長的若干階段,產業在整個時段T內的增長可以分解為其在若干階段的增長之和。動態偏離份額構建基本方法與靜態模型一致,不同的是動態模型將靜態分析中的基期與報告期替換為了相鄰的2年[5]。設j表示研究期內的第j年(j=1,2,3…t),動態模型可以構建如下。
i地區k產業在時段T內經濟規模的總增量可以被分解為其在各個年份的增量之和。
式中:Nik,j、Pik,j、Dik,j分別表示i地區k產業第j年的份額分量、產業結構分量、競爭力分量。將靜態分析中的基期與報告期替換為相鄰的2年,則Nik,j、Pik,j、Dik,j分別表示為:
Nik,j=Fik,j-1×fj
Pik,j=Fik,j-1×(fk,j-fj)
Dik,j=Fik,j-1×(fik,j-fk,j)
其中,
本文以四川省高技術產業(制造業)競爭力為研究對象,在偏離份額分析中以四川作為標準區域,以全國作為參考區域。按照《高技術產業(制造業)分類(2017)》,高技術產業(制造業)行業被分為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信息化學品制造業6個行業大類。本文需要用到的行業發展相關數據主要收錄在歷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及《四川省科技統計年鑒》,但國家層面的高技術產業數據中,自2018年開始,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和信息化學品制造業發展數據均缺失。
本文以2016年為基期、2021年為報告期,結合數據可得性和可比性,以醫藥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4個行業作為具體研究對象,以行業的營業收入作為經濟變量指標,各年份營業收入均按當年價格計算。所有基礎數據均根據上文構建的動態偏離份額模型進行實證處理。
由表3可知,2016—2021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營業(實證部分分析的高技術產業不包括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和信息化學品制造業)收入總增量達到4 946.45億元,遠高于按照全國高技術產業平均增速計算的份額分量,總偏離分量(P+D)達到2 191.67億元,占總增量的44.31%,說明研究期內,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相較于全國來說具備明顯的綜合競爭力優勢。就總偏離分量構成來看,研究期總產業結構分量(P)為負,在總增量中占比1.98%;競爭力分量(D)為正,在總增量中占比46.28%,說明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的地區自身競爭力優勢非常明顯,是綜合競爭力優勢的主要來源,但高技術產業內部結構安排存在一定劣勢,對產業競爭力提升貢獻不足。

表3 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總體競爭力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結果 單位:億元
從歷年增長情況來看,近5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總偏離分量保持正值,但占總增量比重持續下降,說明四川省高技術產業持續具備綜合競爭力優勢,但是相對于全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來說,綜合競爭力優勢有不斷縮小的趨勢;競爭力分量一直是構成總偏離分量的決定性因素,符號保持為正,但占比自2018年開始持續下降,說明四川省高技術產業具備顯著的地區競爭力優勢,但是這種優勢在不斷減小,這也是導致全省高技術產業綜合競爭力優勢縮小的根本原因;產業結構分量除2019年為正值外,其余年份均為負值,且近3年占比均低于2%,說明近幾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內部結構劣勢持續存在,對整體產業增長產生的負面影響沒有得到改善。
3.3.1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由表4可知,研究期內,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各項增長分量值均為正值,近5年四川省發展該產業同時具備產業結構優勢和地區競爭力優勢,總偏離分量為1 255.53億元,占比超過50%,且總偏離分量中地區競爭力分量占比高達76%,說明該產業綜合競爭力優勢明顯,這種優勢主要來源于四川省發展電子及通信和設備制造業自身具備的競爭力,產業結構優勢相對較弱。從歷年變化來看,產業結構分量除2020年外均為正值,但占總增量比重持續偏低;地區競爭力分量除2018年外均為正值,2021年前占總增量的比重均超過50%,但是比重在不斷下降,2021年比重下降至30%以下,說明研究期內四川省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產業結構優勢帶來的增長相對偏弱,地區競爭力優勢推動的產業增長非常強勁,不過地區競爭力優勢近幾年明顯下降,這也導致了其綜合競爭力優勢的下降。

表4 2017—2021年四川省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結果 單位:億元
3.3.2 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由表5可知,四川省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在研究期內總偏離分量為1 028.53億元,占總增量的52.52%,其中產業結構分量符號為負,數值較小,總偏離分量主要來源于地區競爭力分量。四川省該產業具備明顯的地區競爭力優勢,產業結構競爭力上存在一定的劣勢。從歷年變化上看,2021年之前,四川省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總偏離分量占總增量比重保持在60%左右,表明具備穩定、顯著的綜合競爭力優勢;但從占總增量的比重來看,產業結構分量變動較小,競爭力分量占比呈現下降趨勢,并導致了總偏離分量的比重下降,說明四川發展該產業的地區競爭力優勢近幾年沒有得到有效保持,尤其是2021年,地區競爭力分量變為負值,初步呈現出發展劣勢。

表5 2017—2021年四川省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結果 單位:億元
3.3.3 醫藥制造業
根據表6,2017—2021年,四川省醫藥制造業總增量258.92億元,遠低于按照全國高技術產業平均增長水平計算的份額增量480.98億元,說明四川省發展該產業明顯缺乏綜合競爭力優勢,競爭力分量為153.91億元,說明四川省醫藥制造業具備一定的地區競爭力優勢,但優勢不太明顯,不足以抵消由于全國醫藥制造業增速低于全國高技術產業平均水平產生的產業結構分量劣勢(-375.96億元)。從歷年增長情況來看,研究期內產業結構分量持續為負值,競爭力分量2020年之前為正值,之后變為負值,總偏離分量除2019年外,均為負值,說明四川省發展醫藥制造業一直不具備產業結構優勢,地區競爭力優勢不斷變弱,甚至產生劣勢,導致綜合競爭力優勢持續欠缺。
3.3.4 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根據表7,從整個研究期來看,四川省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總偏離分量為129.66億元,超過總增量的50%,說明四川省發展該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優勢顯著,其中產業結構為負值,但數值較小,說明該產業相較于其他高技術產業增速偏低,不具備產業結構上的發展優勢,競爭力分量為正且數值較大,具備明顯的地區競爭力優勢。就歷年發展來看,競爭力分量和總偏離分量除2021年外,均為正值,但比重呈下降趨勢,表明地區競爭力優勢逐步縮小。

表7 2017—2021年四川省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動態偏離份額分析結果 單位:億元
總體來看,2016—2021年四川省高技術產業具備明顯的地區競爭力優勢,但是優勢自2018年之后有縮小趨勢,產業結構持續呈現劣勢。從具體行業來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優勢明顯,同時具備產業結構及地區競爭力優勢,但產業結構優勢較弱,地區競爭力優勢顯著,但是呈現下降趨勢。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優勢明顯,主要來源于顯著的地區競爭力優勢,但優勢不斷縮小,且正在轉變為劣勢,產業結構持續存在一定的劣勢。醫藥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優勢明顯缺乏,產業結構劣勢一直比較明顯,地區競爭力優勢較弱,且不斷縮小。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優勢顯著,具備明顯的地區競爭力優勢但不斷下降,產業結構持續呈現劣勢。
筆者根據四川省高技術實際發展狀況,分析存在地區競爭力優勢的主要原因在于四川省及省內各地市(州)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引領下,四川出臺大量政策鼓勵科技創新,智能制造、工業大數據等領域加快建設制造業創新中心,工業企業不斷加大研發投入,逐步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優勢縮小的原因主要在于四川省近幾年高技術企產業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大型企業占比下降,優勢培育不夠,與全國平均分布情況對比,四川省大型高技術企業營收占比明顯更低。而產業結構持續呈現劣勢則是因為占比較大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和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近幾年增長速度低于高技術產業平均水平。
在發展建議上,筆者認為四川省高技術產業應持續提升競爭力,一方面著重提升高技術產業發展的地區競爭力,大力引進培育科技創新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引導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加大企業科技研發投入,提升高技術產業的創新能力,積極開發高附加值、高利潤產品;另一方面,應全力增強產業結構競爭力優勢,結合本地發展稟賦,積極選擇高附加值的產業細分環節,不斷優化升級高技術產業內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