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林草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劉天波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和省委農村工作會議精神,持續深化我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國有林區改革,促進全省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建設。按照局黨組關于調查研究的安排部署,由局分管領導組織有關工作人員對全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書面調研情況:3 月27 日,印發《關于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調研和〈甘肅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 年)編制工作的通知〉》,組織14 個市(州)和局直有關單位對所屬地區和單位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情況開展調研。截至目前,各市(州)林草局和局直有關單位共反饋調研報告25 份,收集調查問卷320 份。
(二)實地調研情況:5 月23 日至26 日,由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劉天波帶領相關工作人員,對天水市麥積區、甘谷縣和定西市漳縣、渭源縣等2 市4 縣區,以及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龍門、百花、黨川等3 個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情況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全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截至2022 年底,全省流轉林地476.93 萬畝,流轉金額達到6.92 億元,累計辦理林權抵押貸款101.08 億元,林業合作社增加到3698 個,累計認定登記家庭林場1248 家,已培育國家級林業重點龍頭企業13 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41 家。2022 年全省發展林下種植479.33 萬畝、年產值35.93 億元,發展林下養殖1934萬只(頭)、利用林地面積116 萬畝、年產值21.47 億元,林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92 個,興辦森林人家、林家樂(農家樂)數量達到2163 戶。2022 年全省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766.56 萬畝,實現林下經濟年產值64.4 億元,其中集體林地利用面積641.42 萬畝,年產值63.33 億元,國有林地利用面積125.14 萬畝,年產值1.07 億元。
(二)天水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全市集體林地365 萬畝,累計流轉面積66.96 萬畝,流轉金額993.82 萬元,林下經濟利用林地總面積76.69 萬畝,林權抵押貸款2.27 億元,目前貸款余額1.04 億元。現有各類經營主體229 個(龍頭企業8個、林業合作社215 個,家庭林場6 個),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1 個。2022 年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8.09 億元。其中,以林果、林藥、林菌等為主的林下種植面積46.24 萬畝,實現產值5.44 億元,涉及農戶數7.17 萬戶;以林禽、林畜、林蜂等為主的林下養殖145.45 萬(頭、只),實現產值2.65 億元,涉及農戶數1.47 萬戶,發展森林人家(農家樂)538 戶。
(三)定西市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截至目前,全市集體林地面積431.76 萬畝,累計流轉面積15.69 萬畝,流轉金額998.94 萬元,林下經濟利用林地總面積9.3885 萬畝,2022 年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4340.62 萬元。其中,以林果、林藥、林草等為主的林下種植面積10.52 萬畝,實現產值2281.2 萬元,涉及農戶數5.19 萬戶(林果0.1 萬畝,產值33 萬元;林藥1.25 萬畝,1020 萬元;林菜0.03 萬畝,產值20 萬元;林草8.98 萬畝,產值871.2 萬元;林花0.14 萬畝,產值37 萬元;林苗0.02 萬畝,300 萬元);以林禽、林畜、林蜂等為主的林下養殖18.06 萬(頭、只),實現產值2059.42 萬元,涉及農戶數3.73 萬戶(林禽16.26 萬只,產值1034.9 萬元;林畜0.44 萬頭,產值614.9 萬元;林蜂1.32 萬箱,產值406.5萬元。林特0.039 萬只,產值3.12萬元)。
(四)小隴山保護中心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現狀
小隴山保護中心建成23 個“生態經濟示范園區”,已形成林藥、林菌、林果、林菜、林苗、林花、林蜂、林禽、林畜、林特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多種模式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年實現林下經濟產值5000 多萬元。

(一)政策體系不斷完善。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于2012 年印發了《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省林草局先后編制了《全省林下經濟“十二五”發展規劃》《甘肅省“十三五”林下經濟發展規劃》。近期,省林草局又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全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通知》,目前正組織技術力量開展《甘肅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 年)》編制工作。
(二)組織領導不斷加強。天水市目前共有林權交易服務機構8 家,開展林權監管、林地流轉、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等服務。慶陽市委、市政府把集體林改和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納入全市整體規劃,印發了《慶陽市推動林草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省小隴山林業保護中心編制了《小隴山林區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
(三)產業模式不斷豐富。各地各單位不斷豐富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模式,林下種植增加了林菜、林苗、林花等模式;林下養殖推廣到林禽、林畜、林蜂、林特等多種模式;基于農家樂、森林公園,森林人家、森林康養等產業開始萌芽發展。渭源縣建立林下種植、林下養殖和森林景觀利用相結合的“1+N”立體林業經營模式,林下種植紫花苜蓿、紅豆草、燕麥等優質牧草0.02 萬畝,積極發展森林食療、藥療等康養項目,全縣開展蕨麻豬、梅花鹿特種養殖。
(四)經營主體不斷壯大。在各級政府的扶持引導和強力推動下,經營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等新型林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截至目前,天水、定西兩市已培育建成3 處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定西市培育各類新型林業經營主體215 家,天水市麥積區盤活林地資源,實現立體發展,在風景區大力發展森林旅游業,在林區林緣區鄉鎮大力發展菌類、中藥材、綠化苗木為主的林下種植業,同時,積極引導林農開展林下養蜂等林下養殖業。
(五)示范作用不斷顯現。2013-2018 年期間,每年爭取省級財政資金1000 萬元用于林下經濟示范基地建設。涇川、康縣、徽縣、成縣等8 個縣(市)和康縣梅園太平山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等29 個林下經濟經營主體被認定為國家級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甘谷縣依托森林資源優勢,充分利用大像山、古坡草原、尖山寺森林公園,大力發展森林生態旅游、農家樂、森林人家等森林自然環境,古坡鎮瓦泉峪村創建為省級鄉村旅游示范村。
(六)國有林區發展條件不斷改善。截止目前,全省230 個國有林場建成了種苗產業面積5774.54 畝,特色林產品基地5664 平方米,維修改善生態旅游基地設施7504 平方米,場外造林260 畝,改建產業路2.28 公里,培育特色苗木259.85 萬株,土雞3.1 萬只。通過鞏固提升任務實施,不僅改善了國有林場生產生活水平,推動國有林場發展,同時也實現了周邊群眾就業和增收。
(一)思想認識相對不夠高。一些地方在植綠、護綠方面重視程度高,用綠方面重視程度低,只重視封山育林,未能有效利用好林草資源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大部分地方注重抓農業產業,而忽視發展空間大、生態效益好的林下經濟產業,未能深挖林下經濟的發展空間。
(二)規劃制度相對不夠健全。省級層面,“十四五”期間還未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市縣層面,對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重視程度不夠,未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在產業布局、發展模式、功能定位等方面缺乏因缺乏政策指導和規劃引領,導致各地林下經濟發展良莠不齊,部分地區林下經濟產業發展開始出現停滯或萎縮現象。
(三)財政資金扶持相對缺乏。相比于農田開發,林下開發的難度大、投入多,更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目前,中央和省上均沒有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省級層面,僅在2013-2018 年期間,每年安排省級財政資金1000 萬元予以扶持,自2019 年停止了安排專項扶持資金后,各市州都未設立地方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
(四)產業化水平相對較低。全省林下經濟產品結構相對單一,產業鏈尚未完全貫通,產業化程度不高。具體表現為各地林下經濟產業大多未形成現代林下產業體系,缺乏加工能力強、生產工藝先進的龍頭企業,三產齊備的基地和企業較少,現有林下經濟產品仍以初加工產品為主,深加工率低,產品附加值不高。
(五)科技支撐能力相對較弱。林下經濟需要各類科研機構合力攻關提供技術支撐。目前各地科技支撐能力明顯不足,缺乏實踐經驗豐富并兼具科研理論知識的科研人才,先進實用技術在基層推廣普及力度不夠,林下種植、養殖多沿用傳統方式,科學種養技術掌握不足。
(六)品牌培育相對比較薄弱。目前林下經濟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產品研發創新能力不足,成果轉化較慢,產品品質良莠不齊,再加之缺乏品牌宣傳推廣,導致產品市場優勢不夠明顯,品牌效益不夠凸顯。另外在推進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上相對緩慢,未能將生態優勢有效轉化為經濟優勢。
(七)國有林區產業發展滯后。目前,白龍江和小隴山林區以及興隆山、太子山、洮河等管護中心有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收益外,其余單位基本沒有發展林下經濟。國有林場和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在產業發展方面缺乏制度約束,因發展產業前期投入較大,生產經營存在較大市場風險,加之經費保障相對充足,導致各單位發展林下經濟產業的積極性不高。另外,各級國有林場與綠色產業融合發展起步晚,資金投入不足、產業體量小、基礎設施滯后導致其發展緩慢。
(一)林草資源豐富。我省林草資源豐富、種類繁多,林草濕面積占全省國土面積的55%以上。特別是白龍江、洮河、小隴山、子午嶺、大夏河、西秦嶺、康南、祁連山、關山、馬銜山等林區森林資源富集,目前林下經濟利用面積僅占全省森林面積的10.6%,為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二)產業基礎較好。近年,我省林下經濟產業總體呈現出群眾積極性高漲、政策體系日益完善、模式靈活多樣、生態逐步改善、助農增收明顯的良好態勢。目前,我省已進入國家重大戰略疊加和自身發展勢能增強的歷史交匯期,迎來“一帶一路”建設、“碳達峰、碳中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和政策利好,國家層面也發布了相關文件對放活林地流轉政策、落實配套用地政策、加大財稅支持等方面作出明確利好規定。
(三)市場前景廣闊。隨著人民群眾消費水平的提高,對綠色食品和森林康養需求劇增。相比田園產品,林下產品依托于森林環境,更具自然性、生態性和有機性,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推動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能順應新發展階段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需求,又能順應新發展理念的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新要求。
(四)社會作用明顯。全省林下經濟產業效益多方面顯現,在推動綠色富省、生態惠民,促進山區林區保就業、惠民生、增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既能有效提高林地綜合效益,增加林業附加值,推動國有林區生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能進一步拓展農村產業發展空間,帶動農村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就業,拓寬群眾的就業和增收渠道。
通過綜合分析,在充分利用全省林草資源優勢,全面盤活用好林草資源資產,積極爭取各級財政部門支持,加大引導力度,可完成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目標任務。在林下經濟利用面積年均增長10%,林下經濟產值年均增幅達到16%的情況下,預計2025 年全省林下經濟年產值可達100 億元;在林下經濟產值年均增幅達到18%的情況下,預計2025 年全省林下經濟年產值可達105 億元。
(一)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著眼全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實際和林草資源現狀,督促指導各地建立的林下經濟產業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機構,將發展林下經濟產業作為林草部門重點工作,強化日常調度管理,同時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情況納入林長制工作考核范圍,認真統籌謀劃,嚴格督查落實。
(二)進一步完善政策規劃。國家正在研究制定出臺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方案,省上要及時研究制訂符合我省實際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政策性文件,并盡早制定印發《甘肅省林下經濟產業發展規劃(2023-2030 年)》,積極督促指導各地各單位進一步完善政策規劃。
(三)進一步爭取資金支持。積極爭取省級財政部門設立林下經濟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圍繞林下經濟發展的全過程、多環節,積極創新和完善資金扶持,對培育的省級以上林下經濟示范基地給予資金獎補。同時,積極爭取相關部門對林下經濟經營主體給予稅費減免政策,鼓勵更多社會資本進入林下經濟產業領域,多模式參與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四)進一步強化主體培育。把扶持壯大龍頭企業作為發展壯大林下經濟產業的重要抓手,對培育認定的省級以上林業龍頭企業、示范性合作社等經營主體在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鼓勵龍頭企業與林農建立“龍頭+農戶”“龍頭+林(農)場”“龍頭+基地”“龍頭+合作社”等合作模式,形成產業帶動合力。

(五)進一步提升科技支撐。充分發揮科技的引擎作用,積極組織開展技術培訓和服務,加強林下經濟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大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應用,建立林草科研單位與龍頭企業的合作機制,建設林下經濟協同創新中心,促進產學研精準對接,以先進成熟的科技成果支撐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
(六)進一步提升品牌影響。積極推動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參照《國家森林生態標志產品通用規則》的相關評價指標,建立林下經濟產品生產流通溯源和標準檢測體系。加強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培育,明確林下經濟產品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和品牌價值,建立品牌聯盟,多渠道、多方式開展品牌宣傳推介,不斷擴大我省林下經濟產品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
(七)進一步推動國有林區產業發展。加大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爭取力度,認真謀劃一批欠發達國有林場鞏固提升項目,加快推動我省國有林場林下經濟產業發展。按照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印發的《關于科學利用林地資源 促進木本油料和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的有關要求,在生態受保護的前提下,積極引導我省國有林場加大與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合作,推進國有森林資源資產保護與開發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