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洛陽理工學院
隨著教育體系深入改革,高校創收項目數量增加,高校教師也逐漸成了我國納稅的新主體。現階段,高校教師的收入一般包含了基本工資、獎金、勞動報酬等。新個人所得稅法的發布,為教師提供了諸多優惠的稅負政策,科學合理地進行稅務籌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教師的納稅負擔。
第一,新個人所得稅法主要是把個人工資、勞動報酬、特許權使用費等融入綜合所得征稅范疇內,并按照以往的稅率計算方式,調整稅率級距。在新個人所得稅稅法實施之前,工資收入通常會采取超額累計稅率方式進行計算,主要劃分了七個檔次的稅率。新個人所得稅法對30%的稅率級距進行了調整,并且讓10%與20%的低稅率級距發生明顯改變,將20%的稅率調整為10%,縮小25%的稅率級距,從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教師作為中等收入群體的稅負壓力[1]。
第二,在新個人所得稅稅法中加入了贍養老人、住房租金、大病醫療、子女教育等專項附加扣減政策,高校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享有對應的優惠政策。
第三,新個稅法中進一步列舉專項附加扣減政策相關要求,真正做到了各收入范疇中稅收的合理性和客觀性,讓收入分配變得更加科學,將月度繳納稅收調整為按照年度進行計算,定期預繳,有效減輕高校教師納稅主體納稅負擔。[2]
在國家發布新個稅法前期,獲得的任何獎金無需計入當年綜合收入中,可以計入綜合收入計算納稅或單獨計算。個人可以結合全年應納稅所得額和專項附加扣除額,選擇適合自己的年度一次性獎金計算方法。與此同時,自2022 年起期初獲得的個人一次性獎金應計入當年綜合所得范疇內,作為應納稅所得額。
(1)高校財務部門缺乏稅務籌劃崗位設置。高校在頂層設計過程中,未能實現對財務部門的整體規劃,在后期工資發放環節中,財務部門無法通過自我職能發揮對資金科學配置,導致高校財務部門無法獨立開展納稅籌劃工作,目前高等院校在財會部門崗位設置上普遍設有預算、核算、支出、決算等崗位,專門進行稅務籌劃的財會崗位普遍較少。
(2)高校財務人員應對稅務籌劃能力不足。新會計準則或新財政法律法規頒布后,高校往往會聘請財稅專家對財會人員進行培訓,進行政策的解讀,協助高校進行納稅籌劃工作。但稅務籌劃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作,財會人員往往在實際工作中面對紛繁復雜的納稅情況,缺乏應對能力,加之日常工作異常忙碌,在納稅籌劃方面無論是個人精力還是管理水平方面都有待提高。例如高校教師普遍涉及的監考費、評審費,其實按照次數計算每次的費用并不高,大概在400-600 元,但若在年底計入獎金一次發放,勢必增加了應納稅所得額,增加了高校教師額外稅負的負擔,而這些往往可以通過科學的納稅籌劃管理合理規避。
隨著我國稅收法律政策的改革創新,稅務部門加大了宣傳培訓力度,知識普及范疇擴大,使得在開展納稅籌劃工作時,可以深入了解稅收工作價值。但是因為部分高校教師受到自身工作特殊性因素的影響,在日常工作中,通常會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教學活動中,使得教師缺少對新個稅法內容的解讀和了解。與此同時,很多教師對于納稅政策并不精通,缺少納稅籌劃思維,財務處扣多少稅就繳納多少稅,則更多反映了高校教師的納稅心理。這些不合理甚至不作為的納稅籌劃方式,無形中增加教師了稅負壓力,所以只有讓教師可以充分了解與掌握納稅籌劃結果,科學進行個人所得稅的稅務籌劃[3],方能充分享受到國家政策改革的紅利。
根據稅務部門下發的相關要求,高校教師受到職業因素影響,或者受雇從本學校獲得基本工資、獎金、補助、科研經費、勞動分紅等,并且也能獲得和任職受雇相關的其他所得,其中包含了現金、實物以及有價證券等,這些都要按照工資薪酬繳納個人所得稅。對于高校教師來說,其薪酬工資的所得稅納稅籌劃方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實現工資福利化。結合新稅法相關要求,在國家提出的基數標準和比例下完成福利費以及工會經費計算,免征個人所得稅。因此,學校可以采用適當提高福利額方式,適當縮減名義收入,把學校發放的個人收入盡可能應用在教師福利支出中,這樣不但能夠在保證學校實際支出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也能讓教師福利水平明顯升高,從而幫助教師減輕稅負壓力,具體方式在于:首先,處理教師在工作過程中的日常支出,例如學校可以為教師提供免費的早午餐,設有通勤車,或者為教師報銷交通運輸費用,為教師提供居住場所,報銷各種生活費用,如探親費、子女教育費等;其次,設有充足的福利設施,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例如可以為教師提供一些不收費用的福利設施,如教工活動中心,給教師提前采購好所需的辦公用品。在此過程中應該注意,教師對這些辦公用品僅享有使用權,不享有所有權,所有權則是由高校掌握。反之則需要根據新個稅法相關要求,把福利通過發放實物的方式計入個人所得稅中[4]。最后,教育福利。例如為教師提供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報銷教學資料費用,這樣不但可以讓教師在學習活動中掌握更多知識,提高教師綜合水平,也能減輕教師稅負壓力。
第二,合理發放獎金以及課程津貼。結合新個人所得稅稅法相關政策,除了全年一次性獎金之外的其他工資報酬,都要合并計稅。所以,通過采用均勻發放獎金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減少每月度的稅基,讓教師的稅負壓力下降。因為受到假期、課時分配不均勻因素的影響,高校教師工資水平差異明顯、起伏大,如果把全面預期收入以12 個月為單位進行平均發放,可以防止由于一些月份收入比較多而增加納稅數額,而部分月份收入比較小,教師無法享有對應的優惠政策。
第三,通過對收入獲得方式的調整,開展納稅籌劃工作。通常情況下,勞動報酬方式一般劃分為兩種,一個是工資薪酬,另一個是勞務報酬,兩者之間的差別就是獲得收入者是否和單位之間存在雇傭關系。在工資薪酬所得稅計算過程中,一般是按照3%-45%的七級超額累計進稅率來計算,勞務報酬除了一次所得比較高之外,一般會按照20%的稅率來計算個人所得稅,不管是哪種方式,都要為單位提供一定勞動,并從中獲得對應的報酬。在實際計算中,如果獲得的稅收收入超過20000 元,工資薪酬所得和勞務薪酬所得繳納的稅額相同,在應稅收入不足20000元的情況下,根據工資薪酬所得完成個人所得稅額的計算;如果稅收收入超過20000 元,需要根據勞動報酬完成個人所得稅額的計算。對于高校的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計稅方式,減輕稅負壓力。
在我國,對于勞務報酬所得的征收方式通常是根據次數來征收,所以減少納稅所得稅額是緩解納稅人稅負壓力的重點,通常情況下,其采用的方式有兩個,一個是費用轉移方式,另一個是增加發放次數方式。對于費用轉移方式來說,這種方式主要是由學校承擔對應的費用。學校之外的人員在提供勞務時,可能會產生交通費用、住宿費用、材料費用等,如果是由教師為勞務者提供對應的費用報銷業務,提供住宿服務以及辦公用品,這些費用可以從勞務報酬中扣除,也就是通過縮減名義勞務報酬所得的方式進行納稅籌劃,從而減輕教師稅負。
對于增加發放次數方式來說,在我國最新發布的個人所得稅法中,對于勞務報酬次數提出來明顯要求。對于一次性收入,其獲得的收入均為一次性的;對于相同項目中連續性收入,則是以一個月內獲得的收入進行一次納稅計算。出于對管轄范疇和時間規劃的特殊性,統一要求以縣為一地,其管轄范疇內一個月中的勞務服務只有一次;在月跨縣地區,可以需要分別計算方式。通過兩種方式讓發放次數增多,一種方式是如果一個連續性項目支付過程超出一個月,則可以劃分到多個月份進行發放;如果相同納稅人非連續性項目在相同一個月內出現,可以多次發放;另一種方式就是分散提供勞務地點,實現相同項目收入跨地區分別計算納稅數額[5]。
在稿酬所得稅納稅籌劃過程中,通過和勞務報酬相關的方式計算。第一,由出版方負責對應的發稿成本,例如紙張、資料、檢測費用等,這些費用都能在發稿人的薪酬中抵扣,從而減少名義費用數額。第二,為了讓作品的出版數量不斷增多,可以通過出版系列產品的方式實現。根據我國發布的新個人所得稅法相關要求,個人在通過圖書或者期刊方式發布相同作品的過程中,不管出版單位采用預付方式,還是分筆支付稿酬,都會因為連載而獲得一次所得,按照稅法內容計算個人所得稅。但是連載以后再出書獲得的薪酬,或者在出書以后連載獲得報酬,需要按照再版稿酬要求分次征收稅務,這種情況下,為納稅人納稅籌劃提供了良好條件,如果作品劃分程多個部分,通過連載方式出版,該作品可以被設定為多個獨立的作品,獨立計算稅額,從而減少納稅。第三,集體創作籌劃方式,也就是相同作品由多個人一同創作,在薪酬數額一定的環境下,納稅人數量增多,可以更好分攤納稅成本,從而減輕稅負。
結合新稅法相關政策要求,個人在2021 年年底之前獲得的全年一次性獎金,可以納入所得納稅范疇內,或者不納入綜合所得中,通過全年一次性獎金扣除12 個月,計算出的數額,根據綜合所得稅率的相關要求,獨立完成納稅成本的計算。該政策的發布,為高校教師納稅籌劃工作開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在確定年終獎金發放數額的情況下,盡可能規避年終一次性獎金的發放漏洞。
對于年終一次性獎金來說,在稅前和稅收收入關系上,可以按照一元一次分段函數進行計算,通過對計算結果的分析,在發放年終獎過程中,常見的稅收盲區有很多,具體展現在(300000—318333.33)、(36000—38566.67)、(420000—447500)、(960000—1120000)等。如果年終獎的發放數額處于盲區范疇中臨界點,則年終獎數額將會增多,從而使得稅收年終獎數額減少。對于這種狀況,財務人員在對年終獎發放方式處理過程中,盡可能規避稅收盲目,防止讓教師面臨嚴重損失。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問題,以某高校兩名教師的年終一次性獎金為例,設計了一個稅收籌劃方案。如某大學在2020 年底支付當年獎金,其中A 教師144100 元,B 教師144099 元,兩位教師當月工資不足5000 元,其中,A 教師在個人所得稅繳納過程中,納稅數額為144099×10%-210=1419.9 元,稅后所得144099-14199.9=129899.1 元。通過計算,A 教師年終獎數額大于B 教師,并且其稅后收入小于B 教師13209.1 元。導致這種狀況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稅收盲區影響,所以高校在發放年終獎過程中,重點思考稅收盲區情況,確定適宜的教師年終獎數額,從而減少教師稅負壓力。另一方面,因為年終一次性獎金在計稅模式上和綜合所得計算模式有著明顯差別,實際稅負也會各不相同。所以為了減輕教師稅負,還要對年終一次性獎金以及綜合所得進行科學配置,控制總收入。例如,對于教師超課時費用、科研績效獎金發放方式,大部分高校財務部門都會通過季度或者學期來發放超額課時費用,或者把超額課時費用劃分為每個月中,平均發放。這種方式可以讓教師個人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減少,減輕教師稅負。如果是新入職的教師,其工作時間比較短,超額課時費用少,科研獎金不多,其更適用年末一次性發放方式。
在新個稅法背景下,做好高校教師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工作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高校應做好頂層設計,提高各級人員納稅籌劃意識,深入解讀,普及政策,幫助教師在個人所得稅納稅籌劃制定合理的籌劃方案,在高校教師的主體收入上下功夫,確保納稅籌劃效果,從而實現國家稅收與個人稅負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