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學正

為什么我家的孩子如此任性?如此磨蹭拖拉?如此敏感膽小?
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有些家長往往會夸大孩子某一方面的特質,越瞧越不順眼,總覺得自家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優秀。
有時候,孩子身上的所謂問題,其實是家長的認知偏差造成的。《愛從看見孩子開始》的作者系兒童心理教育學者,從事榮格心理分析臨床實踐工作近20 年。她發現,任性、內向、敏感等特質,不過是孩子的正常心理類型。如果家長能科學識別孩子的心理類型,坦然接納,因勢利導,則會對孩子成長起到意想不到的正向激勵作用。書中,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構建了一個科學系統的養育方案,希望家長正視孩子的精力旺盛、倔強任性、大大咧咧、完美主義、膽小敏感等,結合具體的育兒場景,潛移默化地教育引導孩子,發揮性格優勢,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精力過剩的“熊孩子”常讓家長頭疼不已,但他們似乎天生具有一定的領導力。書中提到一個案例,小明好像一刻也閑不住,他不是父母、老師眼中的乖孩子,喜歡帶領小伙伴在小區里玩耍,召集大家、策劃活動、安排角色分工,是個典型的“孩子王”。閑暇時間,他不遺余力地組織這些活動,在小伙伴中有很強的號召力。作者認為,這樣的孩子富有激情,能夠感染其他孩子,成年后是可以把大量能量投入團隊工作中的人,通常會成為團隊領袖,需要父母給予正確引導和鼓勵。
行動緩慢就是錯嗎?“大人著急上班,趕時間送他去幼兒園,他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讓他刷牙,他可以玩好半天牙膏,左刷刷,右刷刷,就是不好好刷牙……”在家長眼里,這樣的孩子像一只小蝸牛,不懂事、不自覺、不省心,讓他做什么他偏不做,或者即使做了也做不好,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脫口而出“我真是后悔生了你”這樣的氣話。作者的建議是,不妨觀察、分析一下孩子是否屬于偏好內傾的內向孩子,這類孩子處理信息時有一個慢加工的過程,即只有自己想通了、考慮充分了才行動。過分催促會打亂他們的節奏,讓他們無所適從。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總希望孩子成長得快一些,更快一些,好像只有這樣才不會落后和拖后腿。但是孩子的成長有著屬于自己的步調,一味催促反而會引發孩子的對抗。內傾感覺的孩子規則意識比較強,就像龜兔賽跑故事中,那個不被沿途風景吸引的小烏龜。作為孩子成長的陪伴者,我們需要讓孩子感受到,即便是小蝸牛、小烏龜,只要看準目標,心無旁騖地努力前行,也能最終抵達目標。
愛從看見孩子開始,這里的看見,是由孩子的視角出發的。父母切勿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輕易給孩子貼標簽,要擁抱孩子的“不完美”,允許孩子慢慢來,讓孩子在做好自己的過程中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