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三個務必”是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提出的重要論斷,對于黨員干部如何走好新的長征路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正確認識“三個務必”的時代背景、重要內涵、實踐要求十分必要。
關鍵詞:“三個務必”;時代背景;重要內涵;實踐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開篇提出“三個務必”,這是二十大作出的新論斷,也是黨中央在新的趕考之路上發出的偉大號召。
一、正確認識“三個務必”的時代背景
(一)世情: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首先,世界格局發生改變。經濟上,經濟中心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政治上,G20比G7發揮的影響更廣泛。其次,世界模式發生改變。西方模式一統天下的局面正在打破。經濟上,我們發出“一帶一路”倡議;外交上,我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疫情期間,派遣醫療隊援助其他國家,展現大國擔當。最后,目前正在發生以智能化為標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國科技在部分領域從跟跑者變成領跑者。抓住這次機遇,我們將大有可為。
(二)國情: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
目前,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但基本國情始終不變,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今正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邁進。在改革發展中,我國依舊有不少矛盾和難題需要破解,要應對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接受來自外部的、不斷升級的打壓遏制,在此期間,我國發展機遇和挑戰并存。針對這些,我們必須做出應對。
(三)黨情:中國共產黨保持長期執政
近年來,黨員隊伍穩步壯大。截至2021年底,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擁有9600多萬共產黨員,近500萬個基層組織的第一大執政黨,而且從年齡、性別、學歷等比例來看,黨員隊伍結構更加合理。
然而,大黨有大黨的樣子,也有大黨的難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黨內的“四風”問題屢禁不止,貪污腐敗問題依舊存在。這些問題嚴重制約著黨的發展,嚴重影響到黨領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全局。[1]
二、深刻理解“三個務必”的重要內涵
(一)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務必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排在首位,解答“為了誰”,明確“三個務必”的方向指引。[2]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我們黨必須堅守初心使命”,這一初心使命始終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不斷前進。“務必”兩字的添加,凸顯的是堅定的意志,展示的是我們黨的決心。
從黨的誕生之初,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一直寫在中國共產黨的旗幟上。綜觀百余年黨史,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和犧牲,都是為了讓老百姓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革命戰爭年代,黨帶領人民擺脫壓迫,成功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3];新時代,黨團結帶領人民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創造了經濟長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這些成就來之不易,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如今,我們已經打贏脫貧攻堅戰,有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順利實現脫貧,涌現出張桂梅、黃文秀等一大批先進個人。1800多名同志犧牲在脫貧的征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二)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
務必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是“三個務必”的作風保證。謙虛謹慎,就是要求黨員干部待人處事要虛心細心、謙遜學習、慎重行事。泰戈爾曾把人比作分數,一個人的實際情況是分子,對自己的評價是分母,即一個人對自己的估計越高,這個分數會越低,也就越會和群眾脫離關系。艱苦奮斗,就是要防止黨員干部追求名利、貪圖享受、不思進步。
黨來自老百姓,始終把自己當成“學生”,把老百姓當成“先生”,在“謙虛謹慎”中加強了與群眾的聯系。黨誕生于多難之秋,經歷艱苦歲月,始終保持吃苦耐勞精神,在實踐中把艱苦奮斗作為不斷取得勝利的傳家寶。
歷史有力地證明,保持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居安思危、不懈奮斗,我們黨就能夠在困境中逆風而上,在順境中乘風勇進;反之,如果丟掉了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驕傲自滿、貪圖享受,就會給黨的自身建設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帶來嚴重危害。[4]
1949年,毛澤東回顧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有四次由于驕傲而導致的危害。《學習與時局》中指出:1927年,北伐軍攻打到武漢取得勝利,小勝利就驕傲,犯了陳獨秀路線錯誤;1930年,紅軍利用蔣馮閻大戰的機遇取得了部分勝利,后來犯了李立三路線的錯誤;1931年,紅軍接連打破三次“圍剿”,產生驕傲犯了更嚴重的路線錯誤;1938年,由于抗戰需要再次建立統一戰線,其間再次犯了類似陳獨秀路線的錯誤。這份報告告誡全黨務必時刻保持謙虛謹慎,直到今天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取得了一系列的歷史性成就,面對可喜成績,我們不可以“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必須堅持優良作風,才能繼續創造下一個奇跡。因此,全黨要始終保持清醒定力。
(三)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
務必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三個務必”的實踐要求。敢于斗爭,體現的是一種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的勇氣。善于斗爭,體現的是掌握斗爭本領、依靠斗爭贏得未來的必勝信心。
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是黨和人民永葆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人在不同歷史時期尤其是重大歷史關頭,能自己擔負歷史使命。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迫切要求和平。迫于民意,蔣介石假意邀約毛澤東到重慶“共定大計”,實則是制造和平假象,給調兵遣將、內戰部署贏取時間。當時,黨內一些同志出于安全考慮不贊成他去重慶,但毛澤東從大局出發,毅然赴約重慶,展現了中國共產黨愿意和平的誠意。談判期間,毛澤東一邊與國民黨周旋,另一邊廣泛與各界知名人士深入交流,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政策,進行多層次、全方位的統戰工作。在重慶談判中,中國共產黨贏得了人民擁護、各界黨派人士的理解,也為后來的解放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和政治基礎。
十八大以來,我們面臨的風險挑戰、矛盾問題之多,世所罕見、史所罕見,變革來之不易。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斗爭”一詞至少出現了28次,主要以兩種形式出現:一是指具體領域的“斗爭”,如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反腐敗斗爭;二是泛指精神或方法的“斗爭”,如偉大斗爭、斗爭精神。
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下,我們通過斗爭戰勝各種風險挑戰,迎來了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黨的二十大以來繼續密集開展反腐敗斗爭,體現了黨中央深入持續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決心,釋放出反腐敗斗爭永遠不能停,永遠吹沖鋒號的強烈信號。[5]
三、貫徹落實“三個務必”的實踐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遵循“三個務必”,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堅定的理想信念、求真務實作風和歷史主動精神。“三個務必”是對黨員干部走好新征程提出的新要求。
(一)強化宗旨意識
1.做到全心全意
世界沒有哪個政黨能同中國共產黨一樣,為人民服務做到全心全意。把人民放在心上,不是一句大話、空話,而是落實在實踐中。只要是人民群眾盼望的事,再艱苦也無所畏懼;只要是人民群眾不同意的事,堅決不做,特別是為百姓辦事要不講條件。時刻把群眾的困難放在心上,雪中送炭多做實事,真正做到“全心全意”。
2.滿懷為民真情
踐行群眾路線,與群眾保持魚水關系,黨員干部要為群眾真辦事、辦實事,努力做群眾的“知心人”,與群眾心連心,把溫暖真正送到百姓的心窩里,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群眾才會給予無條件的支持。歷史證明,在革命、建設、改革時期,我們正是以真心換來群眾的真情,新時代新征程我們也必將依靠為民真情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3.保持服務恒心
人的工作時間是有限的,但為民服務是無限的。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上切切實實為群眾考慮問題,解決困難。切不可做表面工作,敷衍了事,否則只會拉開我們與群眾的距離,不利于我黨的事業。必須從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堅持不懈,不斷創造經得起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政績。
(二)增強憂患意識
1.提高思想認識
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我黨已經走過100多年的歷程,在長期執政的過程中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部分黨員干部出現精神懈怠、驕傲自滿的狀況,認為自己的貢獻大、功勞多,現在可以安安穩穩做個太平官,心安理得去享受好生活,不再兢兢業業奮戰在崗位上一心為群眾服務,而開始為個人打算。這是不正確的。在新征程上,我們要走的路很長,遇到的困難挑戰不會減少,因此,我們必須提高認識,加強學習,內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
2.做好自查自糾
六安市在黨員干部中開展了“以案為戒”的警示教育活動。案例中,這些黨員干部在任職期間由初期兢兢業業為民服務,到如今理想信念喪失,初心使命背離,利用職務違規為他人謀取不法利益;無視黨紀國法,無視群眾需求,道德喪失,嚴重破壞當地政治生態和營商環境。本單位的黨員干部要自查自糾,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創造和諧穩定的政治氛圍。
3.時常反躬自省
楊善洲曾說,多想一想自己的工作開展得如何,是否對不起黨和人民。話語質樸,警醒著我們在實踐中面臨抉擇時如何進行價值選擇。黨員干部為人民服務,是分內事,也是黨員干部的職責,更體現了黨性。黨員干部不能居功自傲,更不能把功勞只攬于自身;此時更不能有可以放松、歇腳的想法,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黨員干部應該時常對標對表黨中央的要求、人民群眾的新期待,要隨時提醒自己,切實端正工作態度,牢固樹立正確的政績觀,一生忠誠于黨,一生奉獻于民。
(三)增強斗爭本領
1.堅定斗爭方向
共產黨人的斗爭是有方向、有原則的,大方向就是要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凡是危害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國家主權、重大原則和利益的各種風險挑戰,只要到來,我們就必須做針鋒相對的斗爭,而且必須取得斗爭勝利。我們要保持頭腦清醒、立場堅定,牢牢把握正確斗爭方向,做到在各種重大斗爭考驗面前從容不迫。
2.強化斗爭意志
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憑借頑強的斗爭意志贏得勝利;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以“寧肯少活二十年”的沖勁拿下大油田;新時代,我們以“疫情不退我不退”的堅定意志成功抗擊疫情;如今我們更要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決心迎接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在改革發展的實踐中要奮力拼搏,哪里艱苦哪安家,在攻堅克難中增長才干,在實踐中培養不畏艱難、勇于斗爭的骨氣和膽魄。
3.掌握斗爭策略
進行偉大斗爭不能光靠勇氣,更不可盲打莽撞、亂來一氣。相反,斗爭是艱辛的、殘酷的,不僅要注重策略方法,更要注意斗爭藝術,遇到問題需要分析重點,抓住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比如,在事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重大原則問題上,必須寸步不讓、毫不示弱;在具體操作的方式方法上,又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機動,爭取斗爭成果的最大化。
(中共霍山縣委黨校)
參考文獻
[1] 王潤涵,陶林.“三個務必”的生成邏輯、科學內涵和實踐路徑[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1):18-24.
[2] 黃廣友,趙虎.科學把握“三個務必”深邃思想的四個維度[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4(6):18-26.
[3] 顧少夢.百年來中國共產黨踐行人民觀的歷史進程及經驗啟示[J].大慶社會科學,2021(5):29-32.
[4] 王公龍.牢記“三個務必”,用新的偉大奮斗創造新的偉業[J].紅旗文稿,2022(20):24-27.
[5] 彭文龍,廖曉明.建設廉潔政府: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歷史任務[J].廉政文化研究,2019,10(6):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