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忠宇

消化道腫瘤近年來在我國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其中大腸癌已躍居常見癌癥死亡原因的第五位,對國民健康具有嚴重威脅。目前城市中大腸癌患者增長速度較20世紀90年代提高1/3左右,發病率僅次于胃癌。研究數據表明,大腸癌常見于中老年人群,現在已逐漸向年輕人轉移,但其早期臨床癥狀并不明顯,僅僅可能是便秘等,因而經常被忽略;而晚期腫瘤5年生存率則低于30%。所以,積極開展人群篩查,通過定期的腸鏡檢查,及時發現癌前病變及早期癌癥患者,是當務之急。
約90%的大腸癌由腸息肉演變而來,惡變風險與息肉大小、形態和病理類型均有關。從息肉到癌癥,整個過程很漫長。結腸息肉演變為結腸癌需要5~10年。若能在這期間及時排查,可大大降低癌變率。
很多人查出結腸息肉后感到恐慌不安,那么,到底什么是結腸息肉?結腸息肉一定是惡性的嗎?其實,所謂“息肉”就是突向管腔的新生物,可以發生在結腸的任何部位,有大有小,有的帶長蒂,有的無蒂。息肉可以是一個,也可能是幾十、幾百個,大小如芝麻、綠豆、核桃。息肉的形狀一般不規整,多呈圓形、橢圓形、乳頭狀。其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見。以結腸和直腸息肉為最多,小腸息肉較少。
息肉主要分為非腫瘤性息肉和腫瘤性息肉兩種。非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癌變,比如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在炎癥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腫瘤性息肉一般不會自行消失,有惡變傾向,如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是癌前病變的一種。若息肉大小超過2厘米,表面有出血、潰瘍,則癌變概率大大增高。
就個體而言,肥胖、脂肪肝、代謝綜合征患者,飲食上喜紅肉、高脂、燒烤、少膳食纖維者易形成結腸息肉。原因在于油脂經過一系列作用,容易導致結腸上皮細胞受損并過度增生,逐漸形成結腸息肉;而植物纖維素可促進腸蠕動,縮短有毒物質在腸道內停留的時間,減輕對腸道黏膜的損害與炎性反應。生活方式不科學,睡眠差、壓力大、熬夜、情緒焦慮抑郁,都是促使結腸息肉發展的危險因素。長期吸煙飲酒、久坐、糞便及炎癥刺激、機械損傷,有家族史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易患結腸息肉。
多數結腸息肉患者無明顯自覺癥狀,臨床主要表現為大便帶血、便秘、腹痛、腹瀉、大便性狀及習慣改變等,其中排便習慣改變和糞便性狀改變是最早出現的癥狀。如果具有結腸息肉史或家族腸癌史,一定要關注自身情況,一旦出現大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的便血、腹痛、腹部腫脹、貧血、消瘦乏力、便秘等癥狀,要及時到消化科進行診斷。普通人群可行糞隱血試驗篩查,高危人群或體檢者可通過內鏡檢查確診及治療。
醫生采用結腸鏡檢查的方式觀察患者的結腸和回腸末端,查看是否有病變組織或可疑的病變組織,并取部分組織做病理檢測。結腸鏡檢查能夠有效發現早期結腸癌患者的癌變組織,并且能夠發現結腸息肉,降低結腸癌的發病率。
病理結果是息肉診斷的“金標準”。隨著息肉增大,數目增加,癌變概率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厘米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內鏡下腸息肉切除已成為腸息肉治療的常規方法。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盡早切除。炎性息肉引起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癥狀時也應切除。如果腺瘤性息肉距肛門10厘米以內,盡早切除不僅手術風險小、費用低,還可以避免癌變后外科手術切除腸管及肛門保不住等情況。
結腸息肉治療后還須進行復查。息肉為單發、帶蒂(或小于2厘米的廣基的管狀腺瘤)、伴有輕度或中度不典型增生的,為低危人群,治療后1年復查結腸鏡;若為陰性,則每年需要行糞隱血試驗檢查,并每隔3年復查一次結腸鏡。連續3次陰性者,延長至每5年復查一次結腸鏡,期間仍需每年行糞便隱血試驗檢查。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后仍按首次治療后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對多發腺瘤、直徑≥2厘米、廣基的絨毛狀腺瘤或管狀絨毛狀腺瘤、伴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或者腺瘤癌變者(原位癌或浸潤性癌)等高危人群,治療后3~6個月復查結腸鏡。如為陰性,6~9個月再次復查內窺鏡,仍陰性者,1年后再次復查內窺鏡。連續2次都陰性者,每隔3年復查一次內鏡,期間每年行糞隱血試驗檢查。如果某次檢查發現腺瘤,再次治療后仍按首次治療后的隨訪方法進行隨訪。
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調整和保持積極心態,注意勞逸結合,避免身體勞累;注意戒煙限酒;作息規律,早睡早起,避免久坐,堅持進行有氧運動,促進腸道蠕動,增強體質;合理搭配膳食,營養均衡,可多進食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避免煎、炸、辛辣刺激性食品;定期體檢,做到早發現、早檢查、早治療。總之,對待本病關鍵的一點是“防重于治”,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