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玲
(吉首大學商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湖南省是2011年我國7個國有林場改革試點省份之一,武陵山片區是國家著名的生態脆弱區,也是《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國有林場作為森林康養的資源、技術和人才等來源的支撐主體,其森林康養發展對發揮生態建設中的骨干作用和生態功能的主力作用,提升森林資源的服務價值,保障豐富優質生態產品供給,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難點地區——山區、林區的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和構建鄉村振興發展新動能具有顯著意義。
森林康養不等同于生態旅游滿足大眾休閑的初級服務,是以森林生態環境為基礎,為消費者提供更高層次的生態服務,是森林服務業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是對我國健康產業的豐富和拓展。2019年3月出臺的《關于促進森林康養產業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出,旨在向社會提供多層次、多種類、高質量的森林康養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森林康養產業發展時間短,面臨諸多問題:產業布局及政策扶持力度及聯動機制不足,生態環境保護壓力大且資源利用率低[1,2];資金短缺、人才匱乏和交通滯后[3,4];森林康養發展缺乏行業標準。針對以上森林康養發展中的問題,研究者提出需設計和進一步開發具有當地特色的森林康養產品;加強森林康養專業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的培養;構建促進森林康養資源投入、產品生產和消費升級的多產業融合機制和智能化綜合平臺;借助森林特色小鎮等項目推動森林康養的發展;通過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等方式積極引入社會資本[5,6]。
湖南省武陵山片區現有國有林場97個,經營總面積38.40萬hm2,占全省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的35%。對湖南省武陵山片區張家界市永定區石長溪國有林場、常德市石門縣白云山國有林場和邵陽市洞口縣羅溪國有林場等調研發現,武陵山片區國有林場在發展中充分利用資源,結合森林康養發展的關鍵點,發展了森林資源提質改造、“茶旅+康養”融合發展和森林旅游向森林康養轉型的3種典型模式。
張家界市永定區石長溪國有林場始建于1958年,為公益一類事業單位,全場職工160人,其中在職職工75人,離退休職工85人。林場下設4個工區,8個護林點。到2017年初,累計完成人工造林2066.67hm2有余,中、幼齡林撫育1.2萬hm2有余,森林覆蓋率達到99%。與張家界市永定區天門旅游投資有限公司下轄的張家界森林康養基地有限公司聯合打造堡子界森林康養基地,2021年被評為省級森林康養基地。
1.1.1 注重康養森林資源改造
2015年國有林場改革后,石長溪國有林場以建設秀美林場為目標,轉變森林經營目標,在杉木純林中,借助森林質量提升和國家儲備林項目,開展了以補植珍貴闊葉樹和彩葉闊葉樹為主的樹種改造。已將純針葉林改造成針闊混交林,規模達到666.67hm2有余,境內杉木大徑材和針闊混交林森林景觀提升顯著。借助林場位居天門山旅游先導區的優勢,繼續發展營造針闊混交林和彩葉林,建設療養中心等,實現森林資源養護和全域旅游、森林康養的對接。
1.1.2 加強基礎設施及景觀建設
建設進場公路,從國道連接道路1.7km,已建成7m寬瀝青路。將林場老場部改造成游客接待中心,給游客提供休憩場所。2020年來,建設了森林康養步道28km,5個休息亭,3個觀景臺及3個旅游廁所,6km騎行道。在場部工區康養道路旁,已培育建設13.33hm2森林花海,主要有映山紅、落新婦、鳶尾、雞冠花、龍蝦花(鳳仙花)、紫萼等15個品種。
1.1.3 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基地
實施了林下經濟中藥材種植累計規模33.33hm2,主要品種有黃精、白芨,分布于場部工區林區。
石長溪國有林場森林資源提質改造擴大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了場職工及周邊農戶就業機會,林場職工及周邊農戶直接從參與項目的造林、撫育、管護等工作中獲得一定的勞務工資。
石門縣白云山國有林場始建于1958年,經營總面積2133.33hm2,森林蓄積9.2萬m3,森林覆蓋率92%,負氧離子高達6.8萬個·cm-3,有機茶園133.33hm2有余。林場代管2個農業村,共計325戶734人。現有干部職工總數27人。設有黨政辦公室、林政營林股、社會事務股、產業股共4個股室,是具有行政職能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1992年林場開始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茶葉生產,打造有機茶品牌,充分挖掘茶文化,是湖南省首批國家有機茶生產出口基地之一和湖南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推進森林康養與旅游融合發展,推動了林場變茶場、林區變景區,不斷提高森林資源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1.2.1 茶產業的生態化發展
在茶產業發展上突出茶園標準化建設,實行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杜絕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嚴格茶葉生產管理,開展有機茶生產技術培訓,有力地推動茶葉標準化生產;提高科技能力,引進全國優良茶樹新品種,完成了有機茶園提質改造。是全國30座最美茶園之一,其生產的有機茶已連續23年獲得OFDC、CERES、NOP、JAS標準四重有機認證,示范推動所在縣有機茶產業發展。
1.2.2 茶旅融合實踐
常德市石門縣白云山國有林場實現了以茶葉種植、加工為基礎的茶旅融合實踐。先后對基地辦公樓、廣場、道路和有機茶園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建茶園游步道2000m,硬化茶園道路2000m,修建了旅游公廁,建成了沿仙陽湖觀光棧道和觀景平臺、茶文化詩墻廣場、茶圣閣、游憩亭、接待賓館等設施。開展古觀品茗、茶藝欣賞、高山觀湖、農園拾趣、茶園觀光、手工制茶等活動,拉長產業鏈。打造以森林運動、森林體驗為基礎和核心的森林體驗基地,建設了茶旅融合、森林瑜伽、負離子吸呼區、森林浴場、康養步道等綜合森林體驗項目。2022年上半年,白云山累計接待游客約5萬余人次。
1.2.3 發揮茶葉品牌效應
利用“白云銀毫”有機茶品牌帶動、輻射、引領作用,扶持農戶發展農家樂,引導農戶參與茶葉基地發展、社會企業參與產業運營,促進林場經濟高質、高效發展,進一步推動森林康養示范基地建設。其代管的2個村各投資入股茶產業,參與年分紅。貧困戶參與林場茶葉茶園采茶、運輸、加工、培管等,簽訂相關合同,人均年收入3000元以上。兩村新建茶園共18.67hm2畝,均以林場茶葉技術、品牌、市場為依托,已受益。
1.2.4 重視中藥材基地建設
白云山林場的“千畝藥園”位于場部的東北部,面積約200hm2有余,場部周邊還有6.67hm2中藥材林,均有20年種植歷史,已形成以杜仲、厚樸、黃柏等為主要品種的中藥材種植基地。其中,杜仲133.33hm2、厚樸66.67hm2有余、黃柏33.33hm2。已形成了杜仲套百部、厚樸套黃精、松林栽麥冬等林藥立體種植模式。可以短養長,長短結合,林藥共生,有效縮短林業經濟周期,提高了林業附加值,為森林康養的產業鏈延長奠定了基礎。基地每年吸納當地附近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帶動800多人次從事林場藥材種植、培管、生產工作,創造務工收入10萬多元。
邵陽市洞口縣羅溪國有林場經營總面積8298.04hm2,活立木總蓄積量82萬m3,森林覆蓋率94.64%。境內次生林植物群落極為豐富,平均氣溫16.8℃,空氣中負離子含量4.8萬個·cm-3。已建立羅溪國家森林公園,正大力推進休閑、旅游、養生相結合的森林康養建設。
1.3.1 基礎設施建設
硬化游覽公路15.2km,林間登山步道4km;完成基地公路周邊景觀林改造200hm2,補植補造美國紫薇、黃山紫荊、墨紫含笑、映山紅等珍貴花卉10.2萬株;修建紫藤花廊200m,生態水療浴場1.99萬m2,熬茶體驗館80m2;建設2個游客接待中心共1400m2,康養房間34間[7]。
1.3.2 文旅品牌的打造
充分借助羅溪瑤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特色小鎮原創文旅品牌,創建了雪峰山生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示范區。延長文旅康養產業鏈,組織開展戶外宿營、溯溪、垂釣等活動,加快森林康養、研學、體育運動、中醫藥健康的發展,促進品牌帶動效益。
1.3.3 養生保健產品開發
充分利用林下資源,開發養生保健產品,延長養生產業鏈。積極推進天麻、茯苓、黃精等中藥材種植和冷水魚養殖,開發蜂蜜、獼猴桃等系列養生產品。
1.3.4 資源有效整合
在森林康養發展過程中,充分利用各類資金,如申請政府一般債券用于森林康養基地發展,用于基礎服務設施建設。
以上3種模式均強調立體林業經營特色,豐富和提升國有林場森林生態系統及景觀的完整性,加強林藥資源培育,構建資源、產業、品牌等堅實基礎;并與代管村、扶貧村,以及當地村鎮的林農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剩余勞動力就業和當地的產業發展。
存在國有林場、公司等多塊牌子多套人馬的狀況。林場在行政事務管理、鄉村振興、森林防火、安全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投入大,資金缺口大。除財政經費保障人員,主要是老一代林業職工以及聘請人員,依靠林場產業自收自支,發展壓力大。
存在林場基礎設施較薄弱,進場道路比較狹窄,需加寬升級改造;轄區無公共交通覆蓋。秋冬季時安全飲水方面有短缺,水、電設施比較落后,不能滿足康養產業發展需求。同時,薄弱的基礎設施使林場招商引資存在困難,產業發展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
在旅游、康養、茶產業和醫療等生產經營運營中的專業人才少,專業結構不合理,缺少產業發展、茶旅融合、森林康養服務的專業人員。林場職工老齡化嚴重,離職、退休職工多,思想觀念落后,缺乏創業精神、創新意識,存在經營管理人才瓶頸。對于康養小鎮等多產業融合的項目,需要大量生產、投資和運營等具有跨界知識的各類人才。在人才引進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實施國有林場一塊牌子一套人馬,避免管理職能沖突,減少產業發展的制度障礙。提高其社會地位和決策參與權。剝離林場代管的行政村,或適當增加林場編制數量,改變林場工作人員“身兼數職”的現狀,提高相關工作質量。實現政企分離,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財務執行企業會計制度,完善工作人員績效考核制度。
通過事業單位招聘引進一批森林培育、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專業人才。通過社會招聘引進生產加工、銷售、財務等專業人才,解決人才短缺問題。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探索產學研合作機制,建立大學生多內容實踐基地,并與高校合作探索人才定向培養模式,畢業后直接為林場輸送各類人才。加大對現有人員的培訓,針對旅游、康養、體育、林藥的經營和管理、信息化服務等內容進行專項培訓,提升員工的經營和服務能力。
針對多產業、多主體、多效益,需加強林場整體規劃設計,科學制定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劃,并嚴格按規劃分期實施、整體推進。積極爭取相關財政專項資金,加強針對各類型大企業、平臺的招商引資,拓寬森林康養發展資金來源;進一步推進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配套,滿足森林康養建設和發展的需求;逐步完善客戶服務中心、民宿、農家樂、露營基地等服務設施建設;將林場歷史、紅色資源、周邊村寨文化等融合發展、建設,為森林康養的多產業融合賦予新的內容和資源;加強智慧林場的建設,為森林康養營銷平臺、智能化服務打下基礎,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