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素絮陳霖
(1.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2.廣東技術師范大學財經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繼脫貧鞏堅戰完成后農村發展的一大重要部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正從“美麗鄉村”建設逐步轉向田園綜合體建設和鄉村產業融合發展階段[1]。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我國頒布了多項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多個鄉村產業通過相關傾斜政策的有力支撐走上了產業興旺之路。在黨史教育學習浪潮的推動下,紅色文旅資源得到了更好地發揮自身效能的機會。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先進紅色文化的傳播、為經濟發展增添紅色文化底蘊,同時能在滿足人民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的需求層面發揮推動作用。這一產業的興起為部分紅色資源豐富的農村區域發展帶來了契機。基于此,本文選取了廣東省河源市的紅色文旅產業發展進行研究。
河源是一座有著“鄉土資源”與“紅色基因”的城市。據河源市人民政府《2020年統計年鑒》中行政區劃所示,農村區域占比約為87%[2]。河源域內鄉村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域內具有多個位于鄉村地帶的紅色遺址、紅色物件展陳館等,對于河源而言,如何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通過發展紅色文旅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發展以及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2019年11月,河源市人民政府印發《河源市全域旅游發展規劃(2018—2035)》,首次將“紅色旅游”納入政府發展規劃,提出以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規劃[3]。紅色旅游的發展已在河源逐步開展,河源政府近年來開展了紅色旅游系列活動,如“紅色文化耀河源”“灣區之眼·河源懷抱”文旅紅色系列活動等,在推動紅色文旅產業發展上進行了初步的探索。隨著河源政府關于紅色文旅產業發展多項規劃的落地,河源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的研究成為了一項值得思考與探究的議題。本文將從鄉村振興戰略與紅色文旅產業的耦合互動關系分析、河源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困境出發,探究鄉村振興視角下河源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路徑選擇,以期能為河源紅色文化旅游產業的建設與探索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后簡稱《規劃》)。《規劃》中提出了應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強化政策扶持引導[4]。其中,鄉村旅游業作為現代鄉村發展的一大支柱性產業,而紅色旅游作為現代鄉村旅游業一大重要分支,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對于紅色文旅產業所發揮的政策引領作用是顯著的。在產業發展中政府是以“看得見的手”的形式發揮作用,即以政策引導產業的發展。而在我國的鄉村新興產業的初始發展過程中,這雙“看得見的手”所發揮的作用更為明顯,其所處的地位也尤其重要。在我國國情下政府在產業發展中是占據主導地位且指引作用顯著。近年來,我國各地出臺了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多項紅色旅游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政策,主要涉及非遺保護、紅色遺址保護管理、紅色景區建設等方面。這些政策的實施不僅極大提升了紅色文旅產業的初始化建設水平,還給予了該產業合理科學的決策部署以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對于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具有明顯的政策引領作用。
當下的紅色文旅產業呈現產業化水平低,規劃建設水平低的特點,主要原因在于紅色文化資源分散與缺乏合理的規劃等問題上。而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多地政府開啟了紅色旅游路線的設計規劃與紅色景區的規劃建設,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阻礙也因此得已逐步破除。在鄉村振興背景下,各個鄉村產業都能通過政府對企業的各項扶持政策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對于仍處于起步建設時期的紅色文旅產業而言,當下正是其乘勢發展的最佳時期。原因在于當下既是黨史教育元年,又正值鄉村振興戰略開展實施的時期。尤其是后者對于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而言更為重要。鄉村振興戰略對于紅色文旅產業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幾方面:鄉村振興戰略下多項扶持性政策能夠使得紅色文旅產業獲得更寬闊的發展空間;鄉村振興戰略能夠使得更多市場要素向鄉村集聚,紅色文旅產業相應獲得一定的市場內驅力;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各項政策的決策部署與落實進一步提升紅色文旅產業的初始建設水平。
鄉村振興戰略是當下農村建設發展戰略中的核心戰略,是對上一階段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鄉村振興戰略是針對鄉村全面發展設定的當代歷史任務,主要針對鄉村產業發展、人民生活、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展開。《規劃》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4]。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基礎,這也說明了只有做到了產業振興,才能帶動鄉村振興戰略中各方面的全面發展。紅色文旅產業作為新時代鄉村新興產業,其特殊性在于產業固有的紅色文化精神內涵。在新時代,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不僅能帶動當地相關產業的發展、能更好地弘揚與發展中華民族獨特的紅色文化,還能為鄉村旅游業發展提供精神支撐。在保護自然環境的同時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進而達成鄉村有效治理,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標。因此在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進程中,其能夠進一步促進鄉村振興戰略中的五點戰略實施總要求的落實。
河源市是廣東省內紅色資源豐富的地區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但因其坐落于交通較為不便利的廣東省東北部,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而整體資源規劃部署也較為滯后。河源域內鄉村紅色資源豐富,遍布于5縣2區,全市紅色遺址多達248處。但其資源規劃滯后與紅色文旅產業起步晚,且紅色資源的分布情況呈現散落分布的特點,資源整合難度較大,因此域內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仍較低。如紫金縣內的由蘇維埃政府舊址、“血田”遺址紅色遺址、海陸紫蘇維埃政府舊址、炮子鄉農會(縣總農會)舊址、紅軍醫院舊址、紅軍兵工廠舊址、紅十一軍四十九團團部和紅二師師部舊址舊址等地構成的紅色遺址群,因其部分紅色資源未能很好地利用開發和多個紅色遺址周邊的配套基礎建設較差等原因,導致省內知名度與文旅目的地吸引力都處于低水平。紅色文旅資源的有效利用與開發,是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與時俱進利用好紅色資源,才能更好地打造現代化紅色文旅目的地,從而推動紅色文旅產業的建設與發展。在紅色資源開發利用方面,河源仍有更多值得探索與學習的空間。
我國多地紅色文旅產業正處于發展期,不少優秀紅色文旅項目都充分體現了游中學、故事性強與體驗感強等特點。尤其是近年來沉浸式文旅帶動了新一輪的文旅消費熱潮,而沉浸式紅色文旅也隨之成為了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現國內多個紅色文旅目的地也開啟了沉浸式紅色文旅項目的開發,如廣州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展的沉浸式話劇、上海中共三大后中央局機關歷史紀念館開展的“密室逃脫”情境黨課等文旅項目,都能很好地依托現代文旅新形式開展項目,項目形式豐富度提升,游客體驗感也隨之更為豐富與深刻。與此同時,河源域內現有的紅色文旅項目仍呈現形式單一的特點,域內多個紅色文旅項目多以展陳為主,觀賞性不足,整體上缺乏小而精的現代化紅色文旅項目。因此在紅色項目形式的豐富與精品項目的開發上,河源仍需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河源獨有的資源特色,進行更多的嘗試以突破當地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瓶頸。
河源不僅是廣東省內的革命老區,還是廣東省內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直至今日歷史悠久的客家文化仍較為完整地保留在了河源。現如今,與革命老區相比,客家古邑成為了更能代表河源的特色標簽。河源域內多個紅色遺址知名度不高,革命老區的特色地域標簽更是鮮為人知。而可以明確的是,在地方紅色文旅產業發展上,具有區域特色的紅色名片是重要的宣傳口徑之一。為擴大河源紅色文旅目的地的知名度以及達成以發展紅色文旅產業帶動鄉村產業發展這一重要目標,河源需要在打造獨具河源特色的紅色文旅名片層面作進一步地探索。
人才是產業發展的核心資源,也是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根據最新《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后簡稱《分類》)所示,旅游業屬于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門類。根據河源市人民政府發布的《2020年統計年鑒》(后簡稱《年鑒》)的就業模塊數據顯示,2019年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從業人員為21521人,與其他鄉村主導產業相比,旅游業從業人員數量明顯較少;依據《分類》所示,工藝美術產品產業屬于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制造業門類。2019年《年鑒》就業數據中文化、體育與娛樂業的從業人數僅5388人[5],顯示出當地文創產品設計人才的匱乏程度。旅游業與文創產業的專業人才是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這也進一步說明了河源當地紅色文旅產業的人才集聚功能薄弱,進而導致產業發展動力不足。專業人才的匱乏是制約當地紅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
招商引資是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對于構建產業價值鏈和提升產業結構的促進作用顯著。高質量紅色旅游建設項目的批量引進有利于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供給格局,也有利于紅色文旅產業價值鏈的構建,提升紅色文旅產品供給能力。河源現有的招商引資項目以電子信息產業集群、食品飲料及水產業集群為主,在紅色旅游模塊的招商引資項目相對稀缺。既往的紅色文旅招商項目存在落地難,推進慢的現象。現有的紅色文旅項目不成體系,影響力較小。招商引資項目的的稀缺是河源紅色文旅產業的一大困境,對產業未來的發展走向影響密切。
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其中指出了當下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的必要性,提出了發展紅色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任務[6]。對于河源當下的紅色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而言,應從3方面做好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工作。建立河源紅色資源的產學研一體化平臺,吸引企業、當地高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加入紅色資源利用保護工作中;創新紅色資源利用方式,結合VR、黨史情景劇等打造沉浸式紅色教育基地;健全紅色遺址修繕保護制度,結合鄉村生態治理進行紅色資源項目開發。創新紅色資源的開發利用方式,深化紅色文旅項目的文化內涵,是推動河源文旅產業蓬勃發展的必要前提。
產業融合發展是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的重要路徑。近年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已成為文旅行業迸發新活力的主要推手。在紅色文旅產業的未來,“紅色文旅+”的產業融合模式是推動紅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河源市域內具備豐厚的客家文化氛圍,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獨特的自然景觀,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動紅色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是構建河源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以“紅色文旅+客家風情游”“紅色文旅+鄉村生態游”和“紅色文旅+研學旅行”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有利于進一步豐富河源紅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多樣性。
持續的城市品牌傳播對于推動城市發展具有重要作用[7]。目前,河源的革命老區定位知名度較低,擬定象征性的“紅色標簽”,推進城市形象傳播是推動當地紅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紅色標簽”的擬定上,應充分結合當地紅色故事、紅色人物與紅色足跡等元素進行研究與擬定,打造具備紅色文化底蘊的區域IP,與此同時同步開展紅色文創產品設計的研究,以鏈式布局構建紅色文旅產業業態;在城市品牌傳播的推進上,應采取有目的、有計劃、多渠道的規模式宣傳。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多元主體參與的宣傳路徑,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打通宣傳新渠道。
以人才培養為基礎,以人才“為我所用”為目的。產業學院作為校企合作的創新組織形式,其建設能夠有力破解人才供需困境,促進產業發展[8]。對于目前河源市紅色文旅產業缺乏行業專業人員這一問題上,建立高校文創產業學院與深化人才引進機制是重要的解決途徑。因目前河源市內高校較少,僅有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廣東技術師范大學(河源校區)等高校。也因為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低、優質就業崗位稀缺等原因導致出現河源市長期以來人才供給不足、人才隊伍不穩定的現象。河源市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在人才培養與人才引進等層面的工作,以緩解人才短缺難題。在人才培養上可與高校藝術類院系合作,建立以助力發展河源紅色文旅為目標的高校文創產業學院,以教育實踐活動推進產業人才培養;在人才引進上,河源市應結合紅色文旅產業發展需求,明確人才需求計劃以達成精確引進所需人才的目標;建立人才全面支持體系,加強產業人才集聚功能。
社會資本是鄉村振興事業中的重要內動力,能夠在人才、組織和文化等方面形成有效驅動發展的合力[9]。鄉村產業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的扶持,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鄉村產業的發展有利于增強產業的市場內驅力,同時能夠拓寬資金供給渠道,解決經費短缺問題。河源市紅色文旅產業起步較晚,完整產業鏈尚未形成。紅色文旅產業鏈的構建工作已在河源市開展,但目前社會資本參與度不高,產業發展進度較為緩慢。創新與完善招商引資機制,建設獨具地方特色的紅色文旅產業鏈是河源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當下的重要任務,是發展紅色文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河源市在未來可通過優化營商環境,加強與珠三角等地企業的合作,建立城市合作區,實施普惠性政策,創新企業進村機制,加強政企聯動等途徑以引入更多的紅色文旅招商項目,共同規劃與建設獨具河源特色的紅色文旅產業鏈。
革命老區具備特殊的歷史地位,振興革命老區的發展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施方向之一。走具有河源特色鄉村振興之路是實現河源農村現代化的重要指向。如何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發展河源域內多個革命老區是新時代賦予河源的歷史任務。將革命老區內獨有的紅色資源與鄉村產業相結合發展,為革命老區發展注入新動力,是紅色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為了使得河源市紅色文旅產業能夠突破當下的發展困境,必須探索新時代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路徑:加大紅色資源利用保護程度,以產業融合模式發展紅色文旅產業,擬定象征性的“紅色標簽”,推進當地高校文創產業學院的建設,創新與完善招商引資機制等路徑。期望未來河源紅色文旅產業的發展能夠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得到更多發展空間,以產業發展增加紅色資源的經濟效益,為鄉村振興的實現形成有效的、可持續的產業發展動力,帶動鄉村產業興旺,實現鄉村人民生活富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