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健 MA Jian;周錫宇 ZHOU Xi-yu;張麗巖 ZHANG Li-yan
(蘇州科技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蘇州 215011)
作為江蘇省首批智能網聯汽車先導區、江蘇省首個數字交通示范區,高鐵新城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作為“六大未來產業創新高地”之一重點打造,在決策算法、感知融合、測試仿真技術等技術方向處于國內行業領先水平[1]。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背景下,車聯網產業的發展正處于“藍圖設計”后的“施工落實”關鍵期,目前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鏈條長,產業角色豐富,系統架構復雜,涉及諸多軟件、硬件及平臺架構,形成了整車企業、TSP 供應商、軟硬件供應商、網絡運營商、內容和服務供應商等眾多參與方,隨著各個參與主體之間不斷博弈融合,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模式產生了較大變化。大力發展車聯網產業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對產業結構性的調整和分析,而不是只追逐數據。分析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結構,對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進行SWOT 分析,給出切實的發展策略很有必要。
高鐵新城匯集產業人才超2200 人,主要集中在產業鏈上游和中游(如圖1)。在已統計的50 家企業中,小規模的企業占比最高達88%,屬于支柱型龍頭企業引領發展。清智汽車、初速度(蘇州)、智加科技、圖達通、海之博、擎動動力6 家企業入選蘇州市“獨角獸”培育企業名單。
圖1 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上的人才分布(截至2021 年底)
另外,高鐵新城擁有全國唯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方向的5G 應用產業方陣創新中心。高鐵新城內企業參與或主導起草國家、行業、團體標準達18 項,智能網聯汽車項目落地政策21 項,主要集中在落戶獎勵、金融支持、產出支持、運營支持、人才支持和高企獎勵六個方面,政策支持集中在車聯網產業的智能感知方面,尤其在高企獎勵和落戶獎勵給予了重點的政策支持。
目前高鐵新城以魔門塔、智加、圖達通、輕舟、摯途等為代表的重點企業融資超15 億美元。其中,魔門塔C 輪累計融資額超10 億美元,系自動駕駛領域2021 年以來全國最大規模。除此之外,豐田、戴姆勒、上汽、吉利等國內外一線整車廠提供的自動駕駛方案量產合同已經落地;智加2021 年已完成融資4.2 億美元,為美國頭部物流客戶交付1000 套搭載英偉達DRIVEXavier 運算平臺的PlusDrive 自動駕駛系統,聯合順豐、鑫志鴻等合作伙伴實現智能重卡的常態化運營;與榮慶物流啟動聯合運營,開通了國內首條量產智能重卡運營專線;摯途科技推出的高級別自動駕駛重卡J7 已開始量產,成為國內自動駕駛行業中第一個向主機廠前裝供貨的企業。
一是全力構建優良生態。高鐵新城加強先進地區合作,成立國內首個自動駕駛生態運營聯盟(鰲頭聯盟)推動江蘇省車聯網戰略人才交流中心、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蘇州)等項目落地,構建智能車聯網人才技術的引進培育機制[2]。依托長三角G60 科創走廊智能駕駛產業聯盟、相城區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聯合會等,促進上下游企業融通合作。積極參與上海車展、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蘇州電博會等行業活動布展,二是全力促進產業融合。高鐵新城在基礎設施建設、政策和資金上全方位扶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融合發展,致力于通過平臺載體搭建、品牌活動打造、與相關企業諸如蘑菇車聯的強力合作等為產業融合發展“賦能”。
蘇州作為全國7 個國家級/省級車聯網先導區之一,統籌全市資源優勢,以相城區、蘇州工業園區、常州市為試點區域,加快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持續推動全市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和發展水平提升,在前沿技術研發應用、政策創新推進、產業集聚和商業模式突破上形成先發優勢。由此,分析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結構,對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進行SWOT 分析,給出切實的發展策略很有必要。
一是產業集聚優勢顯著。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已經初步建立,在智能駕駛相關領域的滲透率高,企業分布合理,龍頭企業引領成長型企業跨越式發展,而且算法研發、環境感知類企業集聚效應凸顯,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區域集聚發展初具成色。
二是技術前景廣闊。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基礎平臺支撐能力強大,智能駕駛平臺開發布局和服務平臺體系初步完善。產業載體發展成熟,有力支撐相關技術研發,創新集聚發展活力迸發。
三是產業政策保障有力。高鐵新城積極完善產業政策,將組織協調、機制創新、扶持政策相互融合,全方位協同助推產業發展,為智能網聯汽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政策保障,進一步向前推進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發展(如圖2)。
圖2 蘇州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SWOT 分析(截至2021 年底)
一是行業標準不統一,產業鏈不夠完善。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發展效率不高,軟件和設備適用度低,各系統缺少統一的參考平臺和接口,造成各層面信息交換標準不一致,資源浪費,車輛之間無法很好地通信。目前,高鐵新城已建成高等級智能網聯道路63.4 公里,部署超400 套感知設備,實現近50 種車路協同應用場景,但未來支撐場景連續的規模化示范應用以及開展大規模測試驗證,均需要部署更加完備的路側基礎設施,以期最終形成全域覆蓋智能路網環境。
二是城市頂層設計不足,創新環境仍存在限制,產業協同能力不足。智能網聯汽車是跨產業融合的產物,高鐵新城整體政策框架部署缺乏、創新環境存在諸多限制。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具有跨行業、跨領域的屬性,高鐵新城在跨部門協作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標準體系、推動法律法規制定方面仍需完善。高鐵新城已發放蘇州市首批道路測試牌照及智能駕駛上路計劃,開展Robotaxi、Robobus、自動物流、自動環衛等示范點建設,但規模化應用示范尚未鋪開,未形成區域級的應用示范區,商業運營模式尚不明確。與此同時,各地均在搶抓車聯網發展機遇,如北京設立政策先行區,深圳推動智能網聯汽車立法突破等。
一是蘇州政策利好,產業發展前景好。相城高鐵新城率先發布《蘇州高鐵新城車聯網場景城市規劃》,在落戶支持、人才政策、研發補助、高科技項目獎勵和企業獎勵等方面給予充分的政策扶持[3]。二是產業創新實踐持續推進。在頂層設計規劃、政策法規創新、創新環境培育等方面產業創新實踐豐富,持續優化發展環境,有效發揮自身優勢,彌補短板。三是機遇疊加。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在新基建建設、場景發展、生態構建、量產發展等方面發展機遇疊加,有利于布局高標準生態鏈,匯聚相關產業企業,形成共促共榮的發展生態。
技術發展水平受限。目前車聯網產業缺乏核心技術,應用出現同質化傾向。車聯網產業與基礎設施的整合集成度不高;海量數據難以挖掘價值,當前缺乏有效手段來利用大數據技術深挖信息的價值,讓數據融會貫通;應用開發缺乏簡易的使能平臺,急需成套應用開發平臺來降低開發成本和縮短上線時間;車聯網安全難以保證,涉及企業數據、車輛數據、用戶數據等核心數據資產,尤其是車輛控制、輔助駕駛等場景,黑客攻擊將直接威脅到人身安全;缺少行業標準。中國車企在研發相關系統時,并沒有統一的平臺和接口作為參考。各自為政造成了系統之間的兼容問題,并可能導致資源浪費。
考慮高鐵新城經濟發展現狀和規劃藍圖,樹立“相城擔當,統籌全域,生態打造,跨越發展”的新發展理念,找準在國際車聯網產業發展“坐標系”中的定位,融合長三角一體化的產業布局,立足相城區車聯網產業發展現狀,建立優質產業生態,強化車聯網產業政策支撐,凝聚龍頭企業發展勢力,提升產業復合發展水平,吸引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來到相城。
高鐵新城緊扣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等新興產業鏈發展,不斷改革創新,疏通堵點、紓解痛點、攻克難點,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格局,持續補鏈、強鏈、延鏈,打造發展新引擎。
一是開展全域示范應用。探索開展全域自動駕駛場景建設。制定智能網聯汽車場景建設推進方案,鼓勵相關部門參與智能網聯汽車產業推進工作,配合開放所屬公共設施資源以及道路、公園、學校、社區、醫院等公共設施和場所,助推年度場景建設計劃加快落地。
二是推進政策措施創新。將高鐵新城打造成為蘇州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區的創新試驗區,使得高鐵新城在產業集聚、技術創新,商業模式突破上形成先發優勢。另外牽頭編制蘇州市智能網聯汽車政策先行示范區實施方案,在基礎設施建設、道路測試示范管理、商業運營服務管理、配套監管措施等方面創新政策措施,滿足落地企業開展道路測試與落地應用的需求,力爭相城成為蘇州市政策先行示范區的核心區、江蘇省政策先行示范區的樣板區。
未來高鐵新城在新興產業方面將從競爭轉向協同與交互融合,使得產業環節上的不同環和不同鏈形成合作關系,塑造未來高鐵新城產業競合關系新特征。
一是跨部門協同合作。智能網聯汽車技術體系復雜,同時與交通、城建、能源、通信等多個領域深度耦合,其發展需要跨部門的協同合作才能真正實現智能化與網聯化深度融合、車路云一體化的發展路徑。
二是引導跨企業、跨行業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建議成立跨部門、跨行業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專項領導小組,全力推進行業內不同企業、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出臺利好政策引導傳統車企與新興科技企業的合作,以用戶為導向,重點推進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技術創新發展和實用項目落地。
在車聯網產業發展路線中,最重要的就是車路協同自動駕駛。在目前C-V2X 的發展中,前期的研發測試標準已經基本完成,現在正在進入大規模的建設和應用階段。依托雄厚的產業基礎,高鐵新城今后要以最靈活的體制、最開放的姿態、最包容的監管、最高效的服務,不斷尋求新的合作,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協同創新網絡和平臺,建設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逐夢之都、創業奮進者的圓夢之城,為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生態高地持續賦能。
車聯網產業是汽車、電子、信息通信、道路交通運輸等行業深度融合的新型產業形態,影響著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蘇州高鐵新城的車聯網行業近幾年取得較快發展,初見成效,但頂層設計不足、產業鏈不完善等問題也相應暴露出來,本文通過SWOT 分析法對蘇州高鐵新城智能網聯汽車行業進行全面分析,并根據相應暴露的問題和風險提出對應的解決方案。以期將高鐵新城打造成為全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產業大腦”,實現相城區車聯網產業的跨越式發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