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覃明雄 廣西貴港市人民醫院

16 歲的小明聽力下降多日,伴耳鳴,無頭痛眩暈。醫生對其進行體格檢查,發現他的外耳道未見異常分泌物,鼓膜完整,無充血、穿孔,為明確病因,建議其做遺傳性耳聾基因檢測。最終檢測結果為檢出線粒體基因MT-RNR1 發生變異,m.1555A >G 均質突變。該變異提示小明遺傳了其母親的線粒體中存在的耳聾基因,增大了藥物導致耳聾的風險。
藥物性耳聾基因是由線粒體中的DNA 發生基因突變所致,攜帶這類基因變異的個體對氨基糖苷類藥物高度敏感,中小劑量的氨基糖苷類藥物就可導致重度或極重度耳聾的發生,所以有“一針致聾”的說法。這種耳聾被稱為藥物性耳聾,患者臨床表現多為重度和極重度感音神經性耳聾。
通常情況下,氨基糖苷類藥物所致的藥物性耳聾是由線粒體mtDNA 變異引起的遺傳性耳聾,根據是否伴有耳外組織的異常或病變可表現為綜合征性(患者伴有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其他疾病)或非綜合征性(患者只表現出聽力損失一種臨床表征)。基于大規模耳聾人群分子流行病學調查,線粒體基因MT-RNR1 編碼的12S rRNA 上存在m.1555A >G、m.1494C >T 及m.1095T >C變異,是中國耳聾人群中明確的熱點突變,與氨基糖苷類藥物所致的藥物性耳聾有關。
臨床上,氨基糖苷類藥物主要具有抗菌作用,包括慶大霉素、卡那霉素、鏈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核糖霉素、奈替米星、異帕米星、小諾米星、依替米星、巴龍霉素、大觀霉素等。
目前,臨床對于藥物性耳聾的治療,除了根據聽力受損程度佩戴助聽器或進行人工耳蝸植入術等,尚無任何有效的藥物治療手段。一旦發現聽力損失不可逆,便無藥可治,而人工耳蝸價格昂貴,所以該疾病的預防大于治療,及早發現是否攜帶藥物性耳聾基因并嚴格避免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是避免耳聾發生的重要手段。
藥物性耳聾的遺傳模式為母系遺傳,因此攜帶這類基因變異的患者與母系家族成員理論上都是高風險的氨基糖苷類藥物敏感個體,但是患者的易感性不同,使用氨基糖苷類藥物后的起病時間和聽力受損程度也不同,因此不能因為家族中有成員使用藥物后未致聾來推斷其他家庭成員為非易感者。
想知道自己是否攜帶藥物性耳聾基因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就是到正規的醫療機構進行藥物性耳聾基因檢測,抽取2ml 靜脈血就可以進行檢測。
需要進行藥物性耳聾基因檢測的主要有三大人群,一是新生兒,目前新生兒普通聽力篩查存在漏檢,如未發現其攜帶藥物性耳聾基因容易造成遲發性耳聾或藥物性耳聾。二是兒童和青少年,容易由聾而啞,兒童在學習語言前,耳毒性藥物導致耳聾會出現學習語言的障礙形成聾啞人;對于青少年而言,即使輕度聽力損失也會對其學習及心理發育產生不良影響。三是婚育人群,藥物性耳聾是一種遺傳性疾病,進行基因檢測可以為婚育人群提供遺傳咨詢,避免或降低遺傳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