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董海琳
近年來,國內的語言學者和教師一直探討需求分析與外語教學的相關問題。在理論研究上[1],闡述了英語需求分析的重要性和分析方法,指出需求分析包括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兩個方面。探析外語需求分析的核心性、層次性、可分性、可測性變化性和多維性等6個特征,為需求分析奠定了更豐富的理論基礎[2]。在教學方法上[3],將需求分析和情景教學方法相結合并應用于商務英語課程。實證研究中[4],對非英語專業學生進行需求分析調查,從教材、課程設置、課堂教學等6個方面探討大學生英語學習需求。對英語專業語法課的時效性問題進行需求分析,以期關注學生需求優化語法教學[5]。分析寫作教學中的學習者需求,研究學習策略,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6]。運用需求分析理論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較大比例的學生對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現狀不滿意,大學生對英語課程設置的需求表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傾向[7]。此外,還有大學英語學生思政元素學習需求的調查[8]、對大學生診斷性口語評價的需求調查[9]、國外教育機構對中國學生英語能力及相關測試的需求分析等[10]。以上研究集中于對需求分析理論和大學英語學習以及英語專業語法、寫作、口語課程和英語測評需求的實證分析,而對研究生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過程中的學生需求研究則少之又少?,F階段對于需求分析的研究存在以下缺陷,一方面,目前國內外對需求分析理論對外語教學的研究在不斷深入,但是很少有研究將需求分析理論應用到外語教學的某個具體環節,缺少這些方面的實證研究。另一方面,針對研究生教育,適應全球化人才的培養是核心,而全球化能力的核心又是跨文化能力。如何充分利用研究生英語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如何在需求理論指導下設計出促進學生的跨文化能力,語言技能和高階思維能力同步提升的教學模式是高等教育所面臨的迫切問題。
因此,本文以華北理工大學2022級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和測試他們對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需求,設計符合學生能力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從而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課程的內容設計和實施提供實證依據,為確定合適可行的研究生跨文化交際教學目標使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提供支持。通過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從而促進適應全球化人才的培養。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把學生的需求與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培養目標相結合,以跨文化交際課程為載體,從而促進以跨文化能力培養為目標的研究生跨文化交際教學體系的建立。通過問卷,借助互動學習、自主學習、小組討論、演講等課堂活動落實,把跨文化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的教學活動和教學章節中。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采用跨文化交際能力測試題目,大體了解2022級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通過學生需求分析調查問卷,對2022級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進行問卷調查,確定學生的需求,在滿足學生的需求的基礎上制定合理跨文化交際教學體系,然后確立該班級跨文化交際教學體系。課堂實行開放式教學模式,以討論為主,引導學生質疑、探討和詢問,使學生在跨文化培養中,同時習得英語語言技能和提升高級思維能力。
對于所得數據,采用SPSS22.0進行數據分析,根據學生需求設計教學模式,通過跨文化交際調查問卷,評測學生當前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本研究著重解決兩個問題:1.研究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需求是什么? 2.研究生的跨文化水平如何?
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為華北理工大學2022級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在學期初,共發放了20份調查問卷,回收率為100%。問卷總共包含30個問題,涵蓋了跨文化交際課程需求的五個方面:1.學生選課動機:問題1-3、7-8、14-16。2.課程教學因素:問題4、9-11。3.課程設置:問題12-13、17-24。4.課程教學實踐:問題25-29。5.課程評價:問題5和30。基于以上數據,研究者可以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和統計計算,以了解學生對于跨文化交際課程的需求和期望。通過分析問卷結果,可以為課程設計和改進提供參考,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滿足學生的需求。
在學期初,以同樣方式通過問卷星網絡平臺向研究生發放20份跨文化交際能力調查問卷,回收17份調查表,回收率85%。調查問卷共44題,分為跨文化交際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效能感兩部分。其中前24題為測試跨文化敏感度的題目,后20題為測試跨文化效能感的題目,其中第2、4、7、9、12、15、18、20、22、26、28、30、32、34、36、38、40、42題為反向計分題,總量表的Cronbach'sα為90.2%,KMO值為0.707,說明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較高,可以進行數據分析[11],量表各個維度的對應題號如表1。

表1 跨文化交際敏感度和跨文化交際效能感各維度對應題號[11]
根據學生對于跨文化課程需求調查問卷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學習動機和目標:學生選擇攻讀漢語國際專業碩士的主要動機包括:對漢語教育的興趣、職業規劃和發展、對漢語和中國文化的熱愛等。結束漢語國際教育碩士課程時,學生希望獲得的能力主要包括:熟練的漢語教學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學術研究能力等。大多數學生表示會積極主動地學習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表現出較高的學習態度和自我動力。2.課程設置和興趣培養:對于提高對外漢語教學興趣的因素,學生關注的內容包括: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教材的實用性和趣味性、實踐機會的提供等。學生普遍認為專業相關課程對將來的職業規劃有幫助,可以為他們提供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3.教學因素和課程評價: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學生關注的包括: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掌握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學生認為本專業課程的培養目標和規格符合實際需要,并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和實用性。4.教學實踐和課程改進:學生認為教學實踐類課程的設置恰當,可以提供實際教學經驗和能力的培養。部分學生認為本專業的某些課程需要改進,可能是在內容設計、教學方法或實踐環節等方面有所不足。5.總體評價和建議:學生對本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情況總體評價較好,但仍有一些改進的空間。學生提出的具體建議包括增加文化類課程的設置、提供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加強漢語本體知識的講授等。
1.跨文化交際敏感度與效能感
從表2[1]可以看出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平均水平比較高,敏感度和效能感都超過了一般水平3,敏感度為3.8,效能感為3.1。

表2 跨文化交際敏感度與效能感整體水平
2.跨文化交際敏感度與效能感各維度的整體水平
從表3中可以看出學生在跨文化交際11維度的得分情況。在敏感度部分,得分最高的是差異認同感4.45,這說明學生愿意了解,接受并且尊重文化之間的差異;得分最低的是交際信心3.04,這說明學生在跨文化交往中缺乏信心,自信程度比較低。在效能感部分,得分最高的是尊重對方4,這與敏感度調查結果相呼應,學生不僅在情感方面愿意尊重對方的文化,在行動方面也實踐尊重對方文化的各種行為;得分最低的是互動放松3.14,這也與敏感度調查結果一致,由于缺乏信心和自信,在交往過程中,學生很難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放松的狀態進行交流。在11 個層面中,居于前三位的維度分別是差異認同感,交際參與度和尊重對方。表明學生樂于參與跨文化交際,對于他國文化保持尊重的態度。在11 個層面中,最弱的維度是行為彈性,說明中國學生盡管樂于參與跨文化交際,但是由于跨文化交際知識,技能和素養的缺乏,無法找到處理問題的合適途徑,從而導致他們交際信心不足,無法產生交際的愉悅感和放松感。

表3 敏感度與效能感各維度均值比較
根據本次調查分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促進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第一方面是知識層面,通過跨文化交際課程彌補學生在國內外文化對比方面的信息缺乏,培養學生篩選和分析信息的技能;第二方面是情感層面,通過增加學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采取多樣的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文化解讀,提高學生對中華文化的了解程度,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傳播能力;第三方面是高階思維層面,培養和鍛煉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學習文化差異的同時,以公平和公正的態度對待不同的文化,摒棄民族中心主義和西方中心主義,建立自己獨立的文化觀和跨文化交際意識。以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為目標的漢語國際教育研究生跨文化交際英語教改是一種全新的思路,它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和語言技能培養層面,也不是對大學英語改革的簡單延伸。在跨文化交際體驗學習模式下,以培養學生跨文化能力和高階思維能力為目標的跨文化交際教學體系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既能夠滿足學生個人發展的需求,也能夠滿足社會和國家對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