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8月8日晚,成都大運會閉幕式在成都露天音樂公園舉行,為成都大運會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閉幕式一開始,一棵巨樹扎根在舞臺上,金色根系從觀眾席一路生長,白鴿般的花朵在枝頭搖曳。
這棵樹的靈感來自于有著“植物界大熊貓”之稱的珙桐樹,也是貫穿閉幕式的主體視覺形象。
因為珙桐樹的花朵盛開時像一只展翅欲飛的白色鴿子,又被稱為“鴿子花”。代表團旗幟入場時,手持翼狀手牌的引導員仿佛一朵朵“鴿子花”,從繁茂的枝條中走來。而在主火炬熄滅儀式時,夜空中也綻放起巨幅的“鴿子花”。
閉幕式上,四川省省長、成都大運會組委會執行主席黃強在致辭中分享了一個歷久彌新的故事——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瑞士日內瓦湖畔,欣喜地看到了引自中國的珙桐樹。早在1869年,法國博物學家戴維第一次在四川見到了大熊貓和珙桐樹。30年后,英國植物學家威爾遜遠渡重洋來中國尋找珙桐樹,贊美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成都平原是“中國西部花園”。“大熊貓和珙桐樹,就是穿越時空的友誼使者,告訴我們: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中國人民都愿同世界人民攜手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
就在十幾天前,成都大運會開幕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翠云廊古蜀道,凝望古樹,感受千年時間流淌、歷史文化傳承。
林無靜樹、川無停流。一圈圈年輪,鐫刻著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一片片蒼翠,見證了大黨大國領袖的時間觀、歷史觀、生態觀。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順應自然、保護生態的綠色發展昭示著未來”……從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的辯證關系中,總書記深刻揭示兩者命運與共、興衰相依的規律。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題中之義。
中國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簽署和批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的締約方之一,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推進這項工作與時俱進、創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法律體系日臻完善、監管機制不斷加強、基礎能力大幅提升,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生物多樣性保護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取得了顯著成效,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
我國從2001年開始實施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將大熊貓、東北虎、金絲猴、朱鹮、蘇鐵等15個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類保護確定為重點工程。采取拯救措施,全國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處,約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90%的陸地生態系統類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和71%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類得到有效保護。旗艦物種的傘護效應顯著發揮,國家重點保護物種主體穩中有升,麋鹿、普氏野馬、朱鹮等野外種群從消失到恢復重建取得了全球矚目的成效。
2021年10月發布的中國政府第一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顯示:我國對德保蘇鐵、華蓋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開展搶救性保護,112種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實現野外回歸。在云南,除了華蓋木,杏黃兜蘭、漾濞槭、滇桐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也都開始回歸自然,種群恢復重建正在進行。許多隨時可能滅絕的野生植物,逐步擺脫了瀕臨滅絕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