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昂瑩
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往往有這樣的情景:課堂上學生認真聽講、積極配合,教師激情四射、效率頗高,整堂課下來,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覺這節課真好,這節課上的真輕松。但是當教師批閱本次課的作業時,發現情況與預想的大相徑庭,更有甚者,在考試中,那些課上看似表現很積極,很樂學的學生,成績反而不盡人意。我曾被這種現象困惑許久,后來通過不斷的反思、實踐,我發現,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學生不會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換句話說,就是沒有把知識學扎實。
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強化呢?以我所教的物理課為例,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要及時對新知識進行鞏固強化,對基礎性的概念、定理、公式等內容要及時引導學生書寫、記憶、互查。
二、在新課講授完畢后,當堂小結是必不可少的一環,這往往是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忽視的,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掌握的如何,或者更低一步的講,對本節課的學習有沒有印象,都能在小結中體現出來。在小結這一環中,我認為教師應該在備課過程中有所設計。首先,要留出小結的時間;其次,要摒棄教師總結的方法,而讓學生去總結。可以預留一定時間先讓學生不看課本回憶,然后再翻閱課本完善,而對于最后的呈現方式,既可以選取學生代表發言,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在自己的組內互說。當堂小結是對本節所學知識的進一步強化,一定要讓學生學會自行總結。
三、作業是成績的根本保證,是強化、鞏固當天所學知識的最好方法。因此,作為教師,我們首先要布置好作業,要布置高質量的、有意義的作業。我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教學,發現現在的教師,不論哪一科,都喜歡布置一些機械性的作業,比如:整理知識點寫到作業本上,抄寫課文,把做過的題目再在作業本上抄寫一遍。乍一看,這些作業并沒有什么問題,但仔細一想,這些作業對于知識的強化并沒有太大的作用。通過實踐調查,我發現,每當學生做上述類型的作業時,大部分都是不假思索的進行機械性的抄寫,至于寫的是什么,有些學生卻不知道,所以這種作業是失敗的,學生也是在做無用功。鑒于上述事實,作為教師的我們,就應該把作業的布置看成頭等大事,作業不需要太多,但要新穎、靈活,還要體現分層,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鞏固、強化,從中有所受益。
另外,教師要引導學生會做作業。這一步的達成是需要花費很長時間才能形成的能力。針對物理學科,教師應引導學生提前回扣課本知識點,掌握做計算題的方法,比如,會分析已知條件、待求量,會選擇正確的公式,能夠使用正確的單位,計算能力要過硬等等。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需要學生的日積月累,教師的循循善誘,最終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
作為教師,我們都不希望出現“課堂很好、成績不好”的局面;作為學生,他們不希望出現“平時都會,一考就錯”的尷尬情況。所以,如何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強化,把知識鞏固好,仍然是目前我們每一位教師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