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艷 鄭雨飛 范雨婷 蘇瑞 方斯晴
【摘 要】兒童發展評價作為幼兒園教育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保育教育工作中以過程為導向,有效使用兒童發展評價是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應有之義。目前教師對兒童的發展評價情況并不能很好地回應建設高質量學前教育的要求?!皩W習故事”以敘事性為特點、重過程的兒童發展評價方式聚焦兒童的優勢表現,通過多主體共同敘事發揮評價結果服務于課程實踐。在幫助師幼互動同頻、提高教育活動質量上已取得一定成效。因此立足我國的發展需求,進一步探究“學習故事”對幫助園所提升過程性質量的何以可能與何以可為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關鍵詞】“學習故事” 敘事性評價 兒童發展評價 過程質量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275(2023)13-95-05
當下,我國學前教育的改革步入提高質量發展內涵的階段。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充分發揮教育評價的指揮棒作用”“強化過程評價”。2022年教育部印發《幼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評估指南》),要求“切實扭轉‘重結果輕過程、重硬件輕內涵、重他評輕自評等傾向”。評價關注過程質量,對提升學前教育的質量有重要的意義。鑒于此,幼兒園在保育教育工作實踐中,探索過程導向的兒童發展評價,有效發揮其對課程活動的調控和對兒童成長的支持,是新時代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應有之義。
一、問題提出
瞭望全球,新西蘭“學習故事”敘事性的、重過程的幼兒發展評價方式在提高教育活動質量上已取得一定成效。該評價方式的成功運行為我國學習該方式,從而促進學前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一)我國幼兒發展評價的現實吁求
教育評價是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教師扮演幼兒發展評價的重要實施主體。2021年發布的《“十四五”學前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形成一支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專業化學前教研隊伍”,“注重培養學生觀察了解兒童、支持兒童發展的實踐能力”。表明要求教師確立過程性的觀察評價意識并提供有效的支持是時代所趨。
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兒童的觀察與評價能力并不理想,教師群體觀察能力有待提升。[1]觀察取向上,“干預”模式是常見的對兒童的評價模式,教師傾向關注兒童學習中的問題與不足,希望彌補兒童的短板,而對兒童的優勢和興趣等關注較少[2]。此外,教師對兒童的評價上依然存在輕過程重結果、采取標準化測驗的“小學化”傾向的問題。[3]評價處理上,教師“觀察缺乏明確目的”[4],總體上有效的觀察指導不多。
可以發現,目前在我國學前教育實踐中,教師對兒童的發展評價背后較難看到科學化、系統化的思路。因此,亟須了解國外教育評價方式的特點與優勢,探索適合我國教師的兒童觀察與評價方式,并結合我國當前的形勢分析如何提升幼兒園教師的兒童觀察與評價能力,以達到提高幼兒園課程的質量,最終滿足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目的。
(二)“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之內涵
“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最初由新西蘭政府為進一步改進早期教育質量而提出并發展的。有學者認為“學習故事”是在明確的教育價值觀引領下,用敘事的方式幫助兒童構建作為學習者的自我認知的形成性學習評價體系。[5]該評價方法以社會文化建構理論為理論基礎之一,強調在基于“繼往”的情況下,關注對兒童“開來”的發展任務的實現。因此這是一種在與兒童共同講述故事中生發出新的故事的評價方式。
“學習故事”作為兒童發展評價的同時也被用作幫助教師自我學習的方法。Margaret Carr等認為該敘事性評估在使用中能讓兒童和成人都講述和重復學習和個人的有關故事,反思過去和規劃未來。[6]實踐上,冰島對這一評價方式進行的試點研究發現其對教師自身的專業成長有較好的效果。[7]基于以上,可以認為該敘事性評價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兒童進一步發展的“個體為參照”的評價實踐,在使用中具有證明性與前瞻性。同時在實踐中其也作為教師自我評價的工具,幫助教師自我成長。
二、“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的特點
“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為教師提供一個適用于所有兒童的、過程性的、可持續的評價方式,作為一種教師行動和研究的手段,其特點體現在以下六方面。
(一)評價取向:聚焦兒童長處
“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的兒童觀認為兒童是有能力、蘊藏巨大潛力的獨立個體,這也決定著其將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視作評價的前提,將整個評價活動指向兒童行為表現的長處所在。在實際操作層面,觀察者需要在描述敘事、記錄和呈現事情的發生過程中關注到學習者自身表現出來的學習主動性,發現兒童自身的興趣。此外,聚焦兒童在活動實踐中表現的新舊經驗的互動,重點關注兒童在活動獲得的積極經驗。在此基礎上考慮未來的課程中調整活動方案給予符合兒童心智傾向的支持。
(二)評價目的:支持兒童的進一步發展
“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認為評價是課程中的一部分,在實施中教師通過不斷地彈性調整和補充,真正做到在兒童自發學習中,達成促進兒童能力進一步發展的目的。一次評價的結束也意味著新評價的開始,下一次的活動主題中再次進行如此觀察評價,創生新的目標。在這種不斷“生成—發展”的過程中,循環往復地創生兒童新的發展區并提供有效的支持。一系列的“學習故事”存放在兒童的檔案袋中,內含有家長、兒童對活動行為的注釋,可供兒童、教師和家庭隨時查閱,這也就為支持兒童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過程性支持的檔案。[8]
(三)評價程序:圍繞“4D”展開,操作靈活變動
“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采用描述(describing)、討論(discussing)、記錄(documenting)和決定(deciding)作為收集“學習故事”的四部分。[9]Margaret Carr認為只有通過觀察兒童的學習圖式,才能進行有意義的評估。[10]因此,第一部分,教師依照兒童的學習傾向觀察和選擇教育事件,過程中強調簡練客觀地記敘兒童活動中積極的行為表現。第二部分,在此基礎上教師、兒童、父母等多個視角共同回憶、討論和評價兒童的學習情況并進行反思。第三部分,教師需要記錄兒童的學習與評價,其中有時包括教師的解釋性的注解。記錄形式上通常夾雜文字或圖片等,為評價提供支撐。第四部分,教師在兒童活動中基于已有水平提供支架支持,決定下一步“學習故事”如何延展,最終兒童水平逐漸提高,實現兒童的獨立??傊皩W習故事”提供了對兒童學習活動、學習傾向、行動和工作的描述,并包括教師對可能的下一步學習的評論。[11]這個過程也是師幼共同合作建構課程實施去向的過程,在實踐中操作程序彈性實施,各個部分靈活變動。[12]
(四)評價方法:敘事性方式
敘事即“通過語言或其他媒介來再現發生在特定時間和空間里的事件”[13]。在“學習故事”中教師被賦予觀察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評價就是教師的工具,而評價的過程就是敘事的過程,教師研究的過程就是“講”故事的過程。[14]同時“學習故事”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理論基礎之一,認為環境永遠在場,要求評價立足于活動發生的情境,與兒童實際的生活經驗相聯系。[15]在評價結果的分析中,要求評價者理解這個故事的內在意義并寫下批注。此外,在敘事的形式上,新西蘭本土在“學習故事”的運用過程中,將其敘事性的評價形式進一步完善。實踐上已有跡象表明新西蘭幼教中心已經引入電子材料的形式,保留兒童“學習故事”的電子版版本。[16]敘事的形式正逐步與當下的信息技術進行進一步完善結合,更好地發揮敘事性方式的作用。
(五)評價情境:基于兒童真實生活
敘事是對事件過程的敘述,“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是關注過程情境的、動態的一種評價方式?!皩W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受社會文化建構理論和生態系統理論的影響,關注具體情境下的時間、空間和社會性。其主張將人的發展放置于生態系統中加以考察,重視環境要素對幼兒產生的影響,強調評價環境是兒童生活的真實情境。評價人員需要站在以兒童為中心的立場,親身參與到兒童真實生活等能自然激起兒童的行為活動的情境。[17]隨后通過在兒童自然的狀態中進行觀察,捕捉和記錄兒童的行為,系統收集兒童實際表現的資料?;诖耍趦和陌l展區上為促進兒童的發展提供支持。
(六)評價主體:關注多元主體視角
敘事視角的差異對客觀現實的呈現會造成影響,“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強調評價過程中評價對象的參與。其鼓勵從多視角為兒童的學習行為提供更為全面、深層的解讀。由此,在實踐上整個“學習故事”關注多個主體的視角敘事,鼓勵將教師、家長和孩子等作為評價主體的一部分納入評價活動中。作為兒童生活經驗的痕跡,當與他人分享時,“學習故事”成為共同思考的工具。例如兒童通過分享回顧學習故事,以自我評價的形式參與到敘事評價活動。此外,家長是評估信息的重要來源,也是評估結果的受眾。該評價方式鼓勵邀請家長談論孩子的學習,發表自己的看法。由此,這樣的評價方式使得敘事結果通過轉換視角得到升華,兒童也能在回顧經驗的同時對自身獲得多個視角的認知。[18]
三、“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的價值意蘊
“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的評價特點與我國目前《評估指南》等系列文件的精神理念一致,除去其本身“評”的功能以外,該評價也為師幼發展與課程質量的提升提供較大的價值。為此,關注“學習故事”中的評價特質,探析“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的價值意蘊是我國借鑒其實踐經驗的前提。
(一)促進幼兒可持續發展
教育面向生命,教育評價以兒童為主體。首先,“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關注兒童優勢,保護兒童的學習興趣,幫助兒童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具體表現在:其一,“學習故事”要求教師描述的過程中盡可能采用不加批判的態度,增加對孩子能力的關注,而不是他們不能做什么的關注。[19]有助于讓每個兒童在評價中都能看到自己的優勢和學習中的自我形象。其二,“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給出了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提醒人們需要注意每個兒童是如何對待學習的,對每個兒童給予積極的支持方式。[20]通過給予兒童正向積極的反饋,能夠提高兒童參與學習的動機和投入的精力。
其次,“學習故事”兼容不同水平、不同階段的兒童,關注到兒童的差異性,給予每一個兒童相應的教育支持機會。具體表現在:其關注對兒童整體、全面的評價,與我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理念相契合?,F實中較多評價集中關注于量化、外顯的結果測量,存在較為嚴重的“一刀切”問題,對教育多樣性關注不夠。[21]敘事的方式與我國部分幼兒園采用的“清單式”評價法相比,更能兼顧測評中不易直接通過量化觀測的隱性因素,記錄兒童學習過程的復雜性,揭示影響兒童活動質量的因素。
此外,兒童的成長軌跡通過敘事記錄使得兒童的發展可視化?!皩W習故事”在新西蘭的一個研究項目中被證明其能扮演兒童家庭平穩過渡到學校的“橋梁”[22]。這意味著一系列的兒童評價事件形成了兒童自身背景和連續性的個性化的成長檔案,證明了兒童隨時間推移的學習傾向,促進兒童的可持續發展。[23]
(二)助推教師自我成長
“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育他育己,對于教師的自我教育具有一定的催化作用,能夠為教育從業者帶來活力。
首先,“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通過實踐為教師提供教育活動場域中具體的教育現象的思考,增進教師的教育理解。[24]長此以往,教師對教育的理解會更加深刻,不但影響對事件的認識也生成教育智慧,推動更高質量的師幼互動。[25]
其次,“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有益于教師自我反思,并將反思的意識上升為行動。學習型社會下學會自主學習,實現自我發展是教師適應時代發展的合理路徑。[26]“學習故事”這種通過敘事的方式評價兒童的過程中,也是教師自覺探究個人教育實踐的過程。教育敘事主體在講述教育事件的同時,有助于教師形成外在性反思和內在性反思。[27]因此教師在評價兒童中也是教師對自身的組織活動進行“實踐—反思”的不斷自我成長的過程。
最后,“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式有益于教師教育熱情的提高。教師對于兒童活動過程中積極行為的觀察增加,有益于教師樹立“兒童是有能力的學習者”的兒童觀和關注過程的評價觀,加之教師使用自己的經驗和智慧進行更進一步創生課程,隨著兒童的能力提高,教師工作上的勝任力和成就感也隨之提高。因此教師在使用該方式對兒童觀察評價的行動研究中,一定程度上也能夠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發展。
(三)參與主體多元,結果處理動態循環
傳統評價方式更多以自上而下的形式進行評價,更多關注診斷、甄別維度,僅完成“為評而評”的目的?!皩W習故事”敘事性評價實施中多元評價主體與落到實處的評價運用較好彌補傳統評價方式操作中存在的缺陷,為過程性質量的提高起到推動作用。
首先,從參與主體上,從過去傳統的單一主體轉為多元主體,教師、兒童、家長等多主體、多視角共同敘事的評價方式。其意義在于:其一,其允許兒童參與到評價的過程中,提高了兒童作為評價的主體參與程度,也有助于兒童在游戲活動中自主意識的覺醒。其二,家長加入兒童發展評價,有助于園所與家長之間信息共享,對兒童的教育理念達成一致,更好地進行家校協同共育。其三,其關注對評價材料有關信息收集的多方解讀,從不同的視角出發,呈現具體的過程信息,保證評價的客觀和真實。
其次,從評價結果的處理上,“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成為教育過程的組成部分,嵌入課程的運行過程中,其意義在于:該評價的評價結果得到了充分的運用,彌補傳統結果性評價方式“一評定終身”的模式,關注評價功能的反饋和調節維度。其力求轉變評價結果被束之高閣,較少真正被用到兒童學習過程中的困境,真正地將評價結果服務于兒童學習發展的過程中。
四、對我國教育評價的啟示和經驗借鑒
參照新西蘭“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的實踐經驗,就我國如何借鑒該評價方式,保障“學習故事”這類敘事性兒童發展評價能在幼兒園能順利運行展開以下思考。
(一)樹立過程意識,評價指向兒童的成長與發展
對人的關注是當前的重要議題,兒童發展評價的作用發揮程度與教師是否真正基于兒童的立場進行評價密切相關。
首先,教師需要在觀察評價中樹立過程意識,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兒童上,仔細觀察具體情境下的兒童??紤]到集體活動是我國幼兒園重要的組織形式,因此教師需要發揮智慧,調整對“學習故事”的觀察和記錄的方式,把握在敘事性記錄的過程中對整體情況和個體行為的兼顧,針對個體和集體對兒童進行因材施教。
其次,教師要堅持評價的過程導向,以發展眼光看待兒童的學習過程。過程中教師采用“取長式”的評價手段讓兒童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學習故事”敘事性評價方法的本土化實踐中,教師可以以《指南》作為評價兒童的依據,將評價內容與我國的兒童發展情況進行結合,提供符合我國兒童“最近發展區”的教育支持。
最后,教師要將對兒童的評價活動融入日常活動,經常性進行,持續性跟進,讓評價與兒童的成長過程緊密相連。評價要有持續性和經常性,從縱向上發揮評價關照并促進每個兒童成長的作用。
(二)提升教師評價素養,促進教師專業自主發展
觀察能力是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28]聚焦過程質量,應強調教師觀察與支持兒童能力的提升。在園所層面上,《評估指南》提出要注重教師專業能力建設。首先,園所需要將“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提供一定的專業支持。其次,情感支持對教師專業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園所管理上要注重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目前,一些教師工作存在壓力大,社會支持不足的情況。[29]園長在園內應構建對“學習故事”這類敘事性評價方法的交流學習的園所人文氛圍,鼓勵教師群體之間互相溝通,實現從教師個人的探究轉為群體的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教師自身也應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個人層面上,首先,教師應意識并重視教育理論對評價觀的引領和觀察的導向作用,以科學的教育理論為依據有針對性地施行對兒童觀察和記敘的行動實踐。其次,教師要有對行動的反思意識,并將其上升到行動實踐,通過反求諸己,使自身不斷揚長奮進。
(三)重視多元評價主體參與,優化評價結果的使用
擴大評價的主體能更好體現評價的真實性,同時多方主體共同參與能更好地對教育理念理解達成一致,在教育過程中實現多方主體同頻共振。因此,首先,兒童作為教育活動場域的主體,教師在評價的活動中需要關注評價中兒童的聲音,利用敘事評價為兒童的自我述說提供機會。其次,園所應發揮引導作用,強化家園協同育人。園所需要構建家園共同體,關注到家長是評價工作的參與者,重視家長的敘事角度與解讀的信息。此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溝通不受制于時空界限,幼兒園還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拓展與評價主體交流的平臺。借由即時性的優勢,使得家園間能更好地對兒童的表現信息共享,在提升交流效果的同時也感染更多家長共同參與“學習故事”,在即時即刻的溝通中優化教育質量。此外,對評價結果的處理上教師要充分利用評價結果。在結果運用上要輕“有用”重“發展”,關注評價對兒童成長的支持作用。[30]在實踐中教師要以評價是為了使兒童能向更為積極的方向發展的理念為行動的出發點,將評價作為課程的一部分,發揮評價促進教學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亞英.幼兒教師觀察能力現狀調查及問題分析:基于江蘇省常州市的調查[J].中國教育學刊,2014(2):89-94.
[2]蘇婧,顧春暉,孫璐.學前兒童學習與發展評價實施現狀的調查與分析:以北京市為例[J].教育科學研究,2018(5):44-47.
[3]李相禹,康永祥.幼兒園教育“去小學化”的制度基礎及對策建議[J].教育科學研究,2014(7):5-10,15.
[4]李琳,郭力平,鄢超云,等.幼兒園自由活動中教師觀察行為的有效性及其提升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18(3):31.
[5]瑪格麗特·卡爾,溫迪·李.學習故事與早期教育:建構學習者的形象[M].周菁,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6:2.
[6]CARR M,LEE W.Learning stories:Constructing earner identities in early education[M].London:Sage,2012:2.
[7]Karlsdóttir K,Gar?arsdóttir B.Exploring children's learning stories as an assessment method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Early Years,2010,30(3):255.
[8]CARR M.Young children reflecting on their learning:Teachers' conversation strategies[J].Early Years,2011,31(3):261.
[9]CARR M,MAY H,PODMORE V N.Learning and teaching stories:Action research on evaluation in early childhood in Aotearoa-New Zealand[J].Europea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2,10(2):117-118.
[10]CARR M. Assessment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M].London:Sage,2001:94.
[11]COWIE B,MITCHELL L.Equity as family/wh nau opportunities for participation in formative assessment[J].Assessment Matters,2015,8:122.
[12]同[9].
[13]倪壽鵬.詹姆遜的文化批判理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41.
[14]同[6]119.
[15]周欣,黃瑾,華愛華,等.學前兒童數學學習的觀察和評價:學習故事評價方法的應用[J].幼兒教育,2012(16):12-14.
[16]GOODMAN N.Children' s Engagement with their learning using E-portfolios[J].Victoria university of wellington,2015.
[17]DENNIS L R,RUETER J A,SIMPSON C G.Authentic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 clear foundation for instructional practices[J].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Alternativ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and Youth,2013,57(4):189-195.
[18]CARTER M.Using Learning Stories to strengthen teachers' relationships with children[J].Exchange,2010,32(6):41.
[19]KARLSD OTTIR K,GAR<\\dell540\期刊類\基礎教育\2023年\2023年基礎教育13期(7月上)\TP\W造字555.tif>ARSDTTIR B.Exploring children's learning stories as an assessment method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J].Early Years,2010,30(3):260.
[20]同[10].
[21]石中英.回歸教育本體:當前我國教育評價體系改革芻議[J].教育研究,2020,41(9):4-15.
[22]PETERS S,HARTLEY C,ROGERS P,et al.Supporting the transition fr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to school:Insights from one Centre of Innovation project[J].Set:Research Information for Teachers(Wellington),2009(3):4.
[23]常建蓮.學生成長記錄袋的創建與使用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8(21):64-66.
[24]DOYLE W,CARTER K.Narrative and learning to teach:implications for teacher-education curriculum[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2003,35(2):134.
[25]同[18].
[26]蔡迎旗,海鷹.自主學習: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的現實之需[J].學前教育研究,2016(3):34-40,56.
[27]KORTHAGEN F A J.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M].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208.
[28]高宏鈺,霍力巖.幼兒園教師觀察能力的理論意蘊與提升路徑:基于“觀察滲透理論”的思考[J].學前教育研究,2021(5):75-84.
[29]洪秀敏,趙思婕,張明珠.如何破解幼兒園流“師”之困:六省市教師離職傾向的調查與審思[J].現代教育管理,2021(1):69-75.
[30]楊向東,崔允漷.課堂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9.
劉國艷 / 深圳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博士,從事學前教育政策、學前兒童發展研究;鄭雨飛 / 范雨婷 / 蘇瑞 / 方斯晴 / 深圳大學教育學部,從事學前教育研究(深圳 518060);*通訊作者,E-mail:szdxlgy@163.com
【基金項目】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十四五”課題“托幼一體化管理機制和模式的研究”(K20210253);中國教育學會2021年度教育科研規劃課題“‘幼有善育背景下民轉公幼兒園保教質量提升的實踐研究”(20214403250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