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
(吉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當前,我國建筑行業的發展速度正不斷加快,項目規模也在隨之擴大,出現了一些難度系數相對比較大的工作。如果仍然采用傳統施工手段,則難以滿足現代化建筑施工需求狀況。合理應用預制裝配技術,能夠實現施工工程的全面優化,顯著提升建筑質量和施工效率,促進行業長期、穩定、可持續性發展。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如今已基本完善,也逐漸得到了普遍應用,其優勢在于能夠在項目實施中通過綜合控制避免資源浪費,也可以防止建筑工程因設計不當、施工不規范而引起周邊環境污染問題,因此研究該技術對于行業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
預制裝配式建筑主要是通過構件來完成,工藝屬于一種規模化、集成化的生產方式,即對工程整體結構進行拆分,通常情況下會運用專業性的機器設備進行制造。此過程可以依照建筑物的實際需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在完成后將構件運往施工區域,按照圖紙要求可以對其進行搭接安裝,從而降低施工工作難度[1]。該技術能有效減少資源和能源的消耗,也能夠精簡建設流程和步驟,有效縮短建筑工程建設的周期,通過做好裝配構件設計、生產、施工等方面的工作,切實發揮出預制裝配式施工技術的作用,保證建筑工程施工工作的順利進行。
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整體應用已經逐漸成熟,不僅模板拆拼方便、組合合理,且能夠配合定位體系布置,保證主要受力結構部分不變形,滿足施工建設的各項要求。在施工建設中,雖然構件是提前進行定制的,但施工也會應用到需要專業性的技術,為此對各項要求必須進行了解,并且需要積極引進相關人才,有充足的儲備作為支撐,嚴格檢查部件的質量和性能,完成生產調試工作,貫徹“安全第一、質量為本”原則,全過程堅持規范化管理、標準化作業,嚴格執行施工的安全、文明、環保、衛生健康等管理條例,滿足項目建設的整體要求。
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在應用中,需要提前做好設計工作,以綠色化發展為主,要求各類施工材料循環使用,再選擇環保型材料結合建筑環境、結構、地形等因素,為生態發展工作賦能。在此基礎上,要因地制宜,對材料和空間等加以利用,減少施工中的粉塵、水、空氣污染等,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將生態環境內容與設計相結合,以此為我國建筑工程注入活力[2]。
從裝配式施工概念的內涵出發,在施工中對質量、驗收等方面進行約束,結合《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室內空氣中可吸入顆粒物衛生標準》《公共場所室內新風量測定方法》等,為后續施工提供基礎標準。在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應用過程中還需要重視相關檢測,包括物質限制標準、排放限值標準等方面,遵循《管理體系規范及使用指南》進行強化,確保工程施工建設符合預期的要求。
預制裝配式施工技術在當前的建筑工程中較為常見,其作為一種現代化工藝手段,能夠配合各類構件強化施工效果,避免因人工操作而出現偏差。現如今,我國裝配式構件生產已實現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能夠精準、穩定地按參數標準進行控制,以此減輕現場施工的人員的工作負擔。同時,該技術不需要在現場完成生產加工操作,因此不會因外在因素而影響材料質量[3]。
相較于傳統的現澆混凝土施工方式,裝配式建筑更具優勢,提前生產不同規格的預制構件,通過多重檢驗可以有效確保其自身的質量,且構件耐久性、抗凍性更強,能夠有效提升工程質量。裝配式建筑PC構件可以采用多種工藝進行優化,可以保證混凝土的恒溫率,提高后續養護的效果,有效減少環境因素和人為因素導致的問題,實現集成化、一體化,避免后續出現建設風險問題。
預制裝配式建筑具有風格多樣、工期短、穩定性好、成本可控、節能減排等優勢,所用預制件均是直接加工而成的成品或者半成品,采用場內加工形式能夠避免因現場生產或加工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同時,裝配式結構不僅可以減少工程量,還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資源消耗,相較于傳統的鋼筋結構形式,可以節省約30%的材料消耗,整體施工質量與速度也能得到大幅度提升[4-5]。
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在應用過程中,需要提前做好構圖設計,加大對圖紙的關注力度,保證設計過程中布局的合理性,提高建筑美觀度,給人帶來不同的感受,避免出現同質化情況。同時,要求設計者在建筑設計前期,認識和了解基礎要求,掌握當前建筑的設計難點和重點,注重后續工程建設中可能存在的各類不穩定因素,最終將其與建筑美術設計相結合。
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必須預先進行方案報建,在此過程中需要配合BIM 技術進行建模,劃分平面與立面的構建類型,計算整個設計方案的預制率,檢查設計方案中的結構系統是否符合設計標準和設計規范。在此過程中,需要對每一個環節內容、步驟進行控制,如發現問題則需要結合實際施工過程中的具體情況進行處理,以此提高技術的應用效果,從而避免出現風險問題。
預制裝配式建筑會應用到許多模塊,因此需要結合項目的工程要求,構建一套處理系統優化控制管理方法、程序,促進各個設計環節相互協調與配合,切實滿足裝后續的項目建設要求。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還需要考慮組織方法和設計過程,若是存在不達標的情況則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進行及時的調整和完善,保證清晰度和準確度,推進建筑行業的發展,有效防止后續建設出現偏差。
裝配式建筑項目施工內容雖然較為簡單,但工程大都是在露天環境下進行施工,在質量控制中難免會受到外部環境影響,若未能對此進行協調,則可能會降低工程的建設效益。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仍然有部分建設單位未能重視施工環境影響,裝配式建筑項目需針對環境因素加大關注,一旦出現惡劣天氣不僅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且危險系數也會隨之直線增加。
在裝配式建筑項目的施工現場中,應做好技術交底工作,在進行相關的測量環節中進行優化配置,避免后續施工出現安全隱患。同時,當前部分工程相關建設人員在現場管理中的職責不清晰,出現問題后建設方與管理方可出現相互推諉的情況,導致事故發生后的追責工作難以開展。此外,由于現場施工管理制度不嚴格,可能會出現施工流程不規范的問題,為此應及時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決。
材料是裝配式建筑項目的基礎,部分工程為提高效益而盲目降低施工成本,使用質量不過關的原材料,包括水泥、石料、木材、鋼筋等,雖然預制構件達標,但在施工中仍然會導致整體質量下降,未能發現問題則會埋下安全風險隱患,導致建設質量不符合實際需求。為此,工程在施工階段,需要對建設單位在施工期間的行為進行動態化約束,從而保證建筑項目能夠順利實施[6]。
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在應用中也需要做好成本控制,通過預測安排后續的各項工作,避免增加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消耗。預測作為建筑管理的重點內容,對于提高經濟效益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應在執行中提前結合建設目標確定范圍,采用三角高程、鋼尺丈量法、手持測距儀等測量方法獲取各項參數信息,誤差值要求<5 cm,配合AIoT 對裝配式建筑各部分工作進行準確評估,以此對現存問題及時處理,后續施工活動以預測為依據,保證施工的效果。
裝配式建筑最大的特點為預制,在此之前需要了解每個環節的具體情況,通過工廠生產現場裝配轉變傳統的建造方式,在此過程中對每個環節設置相應的負責人,對工程現場進行分階段、分環節的控制,保障項目施工的準確性。為了能夠有效體現真實情況,需要使用BIM 技術給出三維模型,隨后通過各項信息數據反映當前施工建設是否存在問題,在生產過程中將模型信息導入設備,讓裝配式生產中的每個環節、每項工作都能明確,實現預制構件全過程有序生產。
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有著較高的集成度,為此可以利用BIM 技術進行虛擬建造,輔助施工方案優化,確保后續各項內容落實的可行性,并不斷加快項目進度。同時,在執行中需要增強信息技術的集成能力,控制技術、人員、設備、材料等相關方面,依據工程量進行估算,借助該技術融合其他模塊,創新施工管理手段,切實滿足裝配式建筑施工現場的精細化等要求,從而有效提高安裝效率,節約工程的整體造價,從而為行業實現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裝配式建筑項目由于工程規模較大,需要控制各種因素的影響,為此在施工前要求預先給出三維模型,結合項目特點進行標準化設計,細化各類預制構件的節點位置,做好預制構件的規范堆放與平面布置,結合整體方案進行規劃,避免設計環節出現沖突。同時,準備階段要做好必要的科學規劃組織工作,在裝運前需要鋪墊一定量的緩沖材料,減少摩擦、碰撞等損失現象,到達施工現場后對其進行卸載,此過程要保持裝卸動作的輕柔性,以此避免破壞裝配式構件的完整性。到達現場后需要進行檢查工作,仔細觀察裝配式構件的彈性狀況,是否存在裂痕、受到破壞等現象,確保所有的參數信息都必須符合標準,隨后規劃各類構件的存放方式,通過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為后續施工奠定基礎。
構件方案與后續施工質量有著直接關系,為此需要從全過程入手進行優化和調整,保證各項工作的有效性。在預制前要求材料要嚴格遵守國家相關標準,確保工作的科學性,隨后依照施工特點確定好預制構件類型,根據施工要求可提前預留灌漿套筒與鋼筋連接位置,方便吊裝到位后以支撐的方法進行調節,確保將鋼筋與套筒連成一個整體。如果構件的安裝不合理則必須返工,保證各構件的位置與施工設計圖紙的要求相匹配,且實際施工中可能因高度問題而需要二次截斷,為此需要在圖紙中標注了上弦節點,經過審核后確認選取,且附加鋼筋的強度與等級必須與主鋼筋一致,從而保證最終施工建設效果與預期標準一致。
當前,建筑工程需要從工程質量方面入手,為此強化組織管理,采用多種工藝手段進行優化,避免投入使用出現風險。搭設支撐是裝配式施工的主要部分,在搭設前需要確定支架形式,可以選擇扣件式滿堂搭設方式,在施工前確認所需支架的總數量,隨后在施工區域設置了可調托座,托座上部為雙鋼管結構,保證所有立桿能夠均勻受力,避免出現安全問題。同時,需要在施工前確定好布置節點與模板構件的連接方式,所有支撐結構選用塔吊配合人工進行安裝,能夠節省工程造價,搭設后從拼縫抗剪承載力驗算方面入手,要求結構標準層的面積為標準值,裝配式支撐框架結構在確認后可以選擇取消現有支撐體系。
在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施工技術應用中,吊裝直接關系到所有預制構件是否可以發揮出自身作用,為此要求技術人員保障其吊裝精確到位,對于預制裝配式建筑結構中相對體積較大的預制構件,借助機械吊裝方式,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可以采用80 t汽車吊,負載率為58.1%,超出標準重量后通過調節移位縮近起重距離,從而滿足起吊要求,提前做好必要的保護工作,從而降低對后續建筑結構體系的影響。在整個吊裝過程中,應針對相應吊裝對象予以實時監測把關,大致吊裝到相應位置后,轉為人工精細化調整。此過程要基于不同結構體系與構成部分進行針對性的把關,以便采取相匹配的方式進行處理。
7.5.1 墻板安裝
預制墻板決定著建筑工程的整體施工質量,在操作過程中需要調整PC 板位置,隨后可以選擇無縫方案,用螺栓裝在墻板與橡膠板的連接結構上,完畢后將斜支撐更換為短桿支撐,仔細檢查安裝后的各項數據參數是否存在錯誤,出現偏差時可以用短桿斜支撐微調進行校正,避免出現位移問題。墻板安裝必須與預留孔上下對齊,澆筑要對周圍的鋼筋進行找平,高度要超過頂板下端約 25 mm,板面不得與堆放架發生碰撞,使之平穩就位,防止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
7.5.2 陽臺板安裝
在裝配式結構施工中,為保障預制陽臺板施工的質量和安全,需要測量并彈出相應的控制線,吊裝前校對支撐高度是否有偏差,并注意預留施工空間。在建設過程中,臺板安裝技術人員還應該重點考慮不同連接方式的優化選用,有效規避可能出現的混亂問題,在澆疊合層處理中,確保其可以形成較為理想的準確控制效果,規范進行漿液灌注,構件邊線與控制線閉合,如果存在問題結合驗收標準進行調整,避免在施工過程中因為吊環脫落而出現風險。
7.5.3 疊合板安裝
疊合板施工可通過利用承插盤的方法來進行,選用鋁膜板支撐體系需要在下方增加立桿,保證立桿間距不能大于180 cm,且需要保證中間立桿符合支撐要求。若不符合規定則可單獨制作三腳支撐架,保證其與現澆的結構相同。同時,在完成對鋼筋的綁扎后,為保證后續建設的順利完成,可以不利用錨固筋的方法來進行施工,利用70 mm厚現澆層進行優化調整,結合當前情況進行綜合性考慮,保障螺栓能夠精準進入墻板的連接空洞,確保施工不會出現質量問題。
預制裝配式構件的使用壽命與養護有著直接關聯,在施工環節需要隨時檢溫差,溫差較高時應做降溫處理,如澆筑混凝土周圍溫度較低的情況下,可以用塑料袋套裝提升溫度,確保整體質量。混凝土施工結束,還需要根據現場環境情況及時做好養護,定期灑水、遮蓋、涂抹養護劑,避免出現異常風險。
建筑工程行業若想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實現創新發展,必須改變傳統的施工模式,合理應用現代化手段開展建設工作。在應用預制裝配式建筑施工技術中,相關人員應該嚴格控制各個技術要點,以此降低施工質量問題發生率,把握預制構件安裝工藝、連接工藝,重視吊裝與安裝施工,確保最終建設項目能夠滿足項目實際需求,推動建筑行業的總體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