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 王永生
不同類型、數量和質量的生態系統服務,構成了人類活動和社會功能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統,支撐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在自然法則和人性需求的共同驅動下,人類社會從無序但遵循自然規律的原始文明時代,逐步邁向有序但主動改造自然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時代。
經濟增長和環境保護的相互博弈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歷程之中,尤其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生命系統充滿了人類活動痕跡,多樣化、多類型、多維度的人類活動,不斷侵占生態空間,改變了生態系統質量及其穩定性,要素缺失、結構失調和功能紊亂等生態系統退化甚至崩潰問題日益凸顯。
傳統經濟的秩序和結構過度依賴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礦藏、干凈的水源、潔凈的空氣、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以制造生態混亂和打破生態平衡為代價,使自然資本逐漸成為限制經濟發展的稀缺資本,生態產品成為人類社會的稀缺品。
如何建立新的經濟發展理念、生態保護理念,將生態系統及其價值納入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體系,使自然生態系統得到重視、保護和合理利用,促進人地系統耦合、人類福祉可持續,是擺在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前的現實難題。
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體現了新的人與自然關系,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實踐正成為支撐人類在資源有限的地球生態系統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生態文明時代,需要構建新型生態經濟體系,系統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社會發展主要矛盾,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發展新型生態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新型生態經濟與生態文明制度和生態安全體系緊密相連、互為支撐,生態經濟是基礎,提供物質保障;生態文明是策略,提供政策支撐;生態安全是核心,是發展新型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底線。
新型生態經濟基于人類社會的發展需求,在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產業化途徑,將生態系統服務或產品轉化為經濟價值,實現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筑牢生態屏障、推動綠色發展。
新型生態經濟是基于生態理念,生產具有生態屬性的產品,設計和創造符合生態需求的產業體系,并通過流通、交易等經濟方式,使生態產業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標志性產業和主導性產業,生態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新型生態產業滲透到了各行各業,如交通、建筑、新能源、生態補償等領域,隨著新型生態經濟活動規模的持續增長,國民經濟發展方式將不斷轉型,經濟結構也將會得到重塑。
總體來看,新型生態經濟通過內部產品價值轉化、外部服務輸入、生態治理和修復等方面,提升生態經濟體量,促進社會經濟結構轉型。
首先,為實現良好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耦合,需要將生態系統的內部產品和服務轉化為經濟價值。通過構建“生態產品—生態產業—生態經濟”體系,將生態產品和服務轉化為市場化的經濟產品,利用多層次產業體系,大幅提升優質生態產品的生產、流動和供給能力,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參與價值實現過程,將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金山銀山。
其次,為促進區域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正常運轉,需要購買其他生態系統的產品或服務。當生態系統的供給和需求難以達到平衡時,需要從系統外部輸入一定的產品或服務,如糧食、水、能源等產品,以及防風固沙、固碳、水土保持、污染消納等服務,促進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可持續發展,使綠水青山提質增效。
最后,為維持生態系統質量及其穩定性,需要投入一定的污染治理及生態修復費用。針對生態系統中部分區域不同程度的生態環境污染、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態質量下降等問題,在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的指引下,通過持續穩定的資金投入和適宜的工程措施,重塑綠水青山,留住金山銀山。
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形成了復雜的生命共同體。工業革命以來,依靠掠奪和侵占自然資本,實現人類社會繁榮的發展方式,已被時代所摒棄,呼喚新的文明理念和經濟增長方式。
隨著生態文明觀、價值觀、實踐觀的逐漸形成與發展,亟須在尊重自然法則、順應自然規律、保護自然資源的原則下,建立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基于生態系統質量管理,發展新型的生態經濟,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首先,保護并利用生態環境,提升生態系統客觀質量,推動生態資產轉化為生態經濟。圍繞生態系統經營管理、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及應對全球環境變化等不同應用目標,依托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群眾監督等協同方式,構建提升生態系統客觀質量的技術體系,加快優質生態產品供給的產業體系,促進新型生態經濟發展的市場體系,滿足日益增長的生態系統主觀質量需求,在保護中合理利用綠水青山,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促進社會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中國擁有多樣的生態系統、獨特的地理傳統,立足區域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優勢,推動地理標志、地理特色、地理傳統等優質地理產品的遴選與認證、宣傳和推廣,助力區域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保護特殊的生態地理環境,踐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其次,調整人類社會發展需求的食物與能源結構,提升資源利用效率,適當降低主觀質量,促進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相關目標的協同。充分考慮區域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在利用中合理保護、修復或重建綠水青山,維持生態系統的多功能性、原真性、完整性、復雜性、適應性和穩定性,增強生態系統存量價值和流量供給水平,不斷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及其穩定性。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和自然資源分配不均,應及時建立綠水青山修復再造與鄉村振興、縣域經濟重構、區域三生功能耦合的典型案例庫與模式庫,總結梳理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方法和路徑,為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和自下而上的主動參與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