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偉,劉 暢,陳 艷,曾一鳴,王 路△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1.康復科;2.神經內科,廣州 珠海 510260)
腦血管意外又稱為腦卒中,在我國發生率較高,我國人群總體終身患病風險高達39.9%,并且具有極高的復發率和致殘率[1]。腦卒中后患者最常見的肢體功能障礙是偏癱,偏癱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復有限。據統計,70%~80%的偏癱患者存在平衡及步行功能障礙,嚴重影響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2]。有研究表明,Pro-kin平衡儀訓練能通過提高偏癱患者軀干的控制能力改善平衡[3];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能改善偏癱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4]。目前,應用Pro-kin平衡儀及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聯合治療腦卒中患者的研究較少見,本研究通過在偏癱患者康復治療中聯合應用Pro-kin平衡儀及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探究了其對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3-12月本院康復科收治的偏癱患者68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4例。對照組患者中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齡(50.29±5.23)歲;卒中類型:腦出血11例,腦梗死23例;平均病程(100.03±17.36)d。研究組患者中男19例,女15例;平均年齡(49.62±6.88)歲;卒中類型:腦出血13例,腦梗死21例;平均病程(101.41±16.57)d。2組患者性別、年齡、卒中類型、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患者依從性良好,未發生病例脫落事件。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號2021-hs-51)。
1.1.2納入標準 (1)符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制定和推薦的《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中腦卒中的診斷標準[5];(2)生命體征平穩,年齡18~75歲,病程6個月以內;(3)單側癱瘓,輔助下能步行12 m以上;(4)神志清楚,能理解配合并完成治療;(5)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1.3排除標準 (1)合并其他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或伴嚴重心、肺、肝、腎、骨骼、肌肉功能障礙等;(2)認知障礙無法配合訓練。
1.2方法
1.2.1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藥物治療、內科護理及常規康復治療。常規康復治療包括轉移訓練、肌力訓練、牽伸訓練、關節活動度訓練,以及促進下肢的主動運動和控制訓練:(1)站立平衡訓練。治療師在患者患側輔助患者站立,引導患者在站立位進行軀干和骨盆的移動訓練。(2)邁步訓練。治療師引導患者健患側下肢交替向前邁步,并保持身體平衡;在邁步位進行患側下肢的屈伸活動訓練。(3)步行訓練。根據患者情況輔助進行平行杠內外的步行訓練,輔助患者在步行過程中控制患者骨盆的移動,并提醒下肢各關節在步行過程中保持正確的活動角度,引導患者正確步態的出現。
1.2.1.1對照組 在常規康復訓練的基礎上進行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采用下肢智能反饋系統進行訓練,輔助患者仰臥在訓練床上用綁帶固定患者的軀干、骨盆、膝關節及足,并使用減重帶進行適當減重,調整患者由仰臥位至直立位,設定膝關節活動角度為0~30°,根據患者情況設定訓練模式為被動運動、主被動運動或主動模式。每次訓練包括40 min的常規訓練和20 min的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每周訓練6次,連續治療6周。
1.2.1.2研究組 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進行Pro-kin平衡儀聯合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采用意大利TecnoBody生產的Pro-Kin 252平衡儀進行平衡訓練,治療師站在患者身后,雙手放在患者兩側骨盆,輔助患者站立在Pro-kin平衡儀上,根據患者情況雙足分別采用與肩同寬、邁步及雙足并立3種站立姿勢,患者通過控制重心的移動,移動屏幕上的光標來進行重心移動控制訓練。患者完成Pro-kin平衡儀訓練后進行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囑患者在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過程中盡量主動配合訓練,雙上肢可隨下肢模擬的步行動作進行前后擺動。每次訓練包括20 min的常規訓練和20 min的Pro-kin平衡儀訓練及20 min的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每周訓練6次,連續治療6周。
1.2.2觀察指標
1.2.2.1平衡能力評估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后平衡能力。BBS共14個評估項目,每個項評定分為0~4分5個功能等級計分,0分表示不能完成或需大量幫助才能完成;4分則表示能正常完成所有檢查動作。滿分為56分,分值越高表示平衡能力越強。總分0~<20分為平衡功能差,患者需乘坐輪椅;20~<40分為具有一定平衡能力,患者可在輔助下步行;40~56分為平衡功能較好,患者可獨立步行。<40分提示具有跌倒的危險[6]。
1.2.2.2下肢運動功能評估 采用Fugl-Meyer下肢運動功能評估量表(FMA-LE)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后下肢運動功能。FMA-LE共17個評估項目,各項目評分范圍均為0~2分,總分為0~34分。分值越低表示下肢運動功能障礙越嚴重[7]。
1.2.2.3步行功能評估 采用Gait Watch三維步態分析儀(步速、步長、步寬)評估2組患者治療前后步行功能。Gait Watch能利用無線人體傳感器實時采集患者各種步態中髖、膝、踝各關節的重要參數,以三維骨骼動畫的形式全程記錄下來,自動生成評估報告,客觀地量化偏癱患者功能恢復狀態[8]。

2.12組患者治療前后BBS、FMA-LE評分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BBS、FMA-LE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6周后BBS評分、FMA-LE評分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患者治療6周后BBS、FMA-LE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BBS、FMA-LE評分比較分)
2.22組患者治療前后步行功能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步速、步長、步寬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治療6周后步速、步長、步寬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研究組患者治療6周后步速、步長、步寬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4。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步速比較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步長比較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步寬比較
腦卒中后患者會遺留各種功能障礙,其中平衡與步行功能障礙是阻礙患者回歸家庭與社會的重要因素[9]。人體平衡能力的維持需完善的感覺系統與運動系統的參與,而偏癱患者由于中樞系統的損傷,失去了對低位中樞系統的控制能力。偏癱患者感覺系統障礙使偏癱患者無法通過皮膚感覺、本體感覺來感受身體重心與軀體在空間的位置與運動方向;視覺系統與前庭系統缺損使患者平衡調節能力出現障礙,無法協調運動來調整身體平衡[10]。
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能力與步行功能相關[11]。偏癱患者平衡能力的障礙主要表現為患肢負重能力的不足、重心轉移能力缺乏、轉移穩定性的下降等,嚴重影響了偏癱患者的步行功能;而腦卒中患者失去大腦中樞神經的調控,其肌張力異常及肌力協調能力的紊亂,進一步加重了患者步態的異常[12]。有研究表明,平衡功能訓練可促進偏癱患者軀干的穩定,改善患肢負重,從而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
平衡與步行能力的主要訓練方法包括運動神經發育療法、減重訓練、感覺訓練、傳統醫學訓練、康復功能的應用訓練等,各種方法對偏癱患者的平衡及步行功能均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13]。偏癱患者平衡與步行能力訓練涉及多系統功能,需給予綜合性治療,單一的訓練方法無法滿足患者的訓練需求。
本研究采用的Pro-kin平衡儀訓練可利用視覺反饋,調動患者參與訓練的積極性,通過激活本體感覺的參與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12-13]。也有研究表明,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能通過重復輸入感覺信息,強化正確的步態訓練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14]。本研究通過在腦卒中偏癱患者中聯合應用Pro-kin平衡儀與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發現,其可顯著提高患者平衡能力,改善患者步態。
本研究對照組患者治療后BBS評分、FMA-LE評分、步速、步長、步寬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進行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能改善腦卒中患者的平衡能力,促進下肢活動。有學者指出,強化平衡訓練能提高腦卒中患者平衡和運動能力[15]。有研究表明,平衡訓練可強化偏癱患者負重能力,提高下肢運動功能[16]。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但也有學者指出,常規平衡康復聯合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中以被動操作為主,訓練缺乏持續性,訓練效率低、治療師負擔重,患者主動參與較少,效果不夠理想[17]。本研究研究組在常規康復訓練基礎上進行Pro-kin平衡儀聯合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治療后BBS評分、FMA-LE評分、步速、步長、步寬均較治療前明顯改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患者步速、步長、步寬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Pro-kin平衡儀聯合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能改善患者平衡能力,糾正患者的異常步態,提高患者步行轉移功能,聯合治療比傳統康復治療的效果更佳。Pro-kin平衡儀訓練聯合下肢智能反饋系統的機制如下:(1)Pro-kin平衡儀訓練為患者提供了視覺反饋訓練,使患者通過觀察屏幕上的點來調節軀干及重心控制,激活軀體本體感受器,從而提升平衡控制能力[18-19];通過改變雙足的站立位置,進一步提高患者在不穩定平面上的控制能力,更能調動軀干核心控制,有研究表明,核心穩定性訓練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平衡與步行能力[20]。(2)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能在減重體位下進行步行訓練,患者負擔較少,更容易進行步態的訓練[21];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能自動檢測患者下肢肌肉痙攣的發生,并主動進行運動方式的調整,進而有助于降低患者肌張力;有研究表明,下肢肌張力高是影響偏癱患者下肢各關節運動功能的關鍵,減輕下肢肌肉痙攣可改善偏癱患者的異常步態,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步行模式[22];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能對關節進行持續重復的關節運動刺激,從而激活下肢各關節、肌腱的感受器,增加本體感覺輸入,促進下肢控制能力的提高[23-24]。下肢智能反饋系統的主被動模式可增加患者的運動反饋,調動患者的訓練積極性。(3)Pro-kin平衡儀與下肢智能反饋系統的聯合應用使得訓練強度可量化,循序漸進,患者容易接受;訓練過程可控,重復性強;操作簡單,治療安全,能有效地提高治療效率[25-26]。
本研究尚存在不足之處,如研究樣本量較少,治療時間較短,缺乏長期隨訪,可能對研究結果準確性存在一定的影響,將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延長隨訪時間,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聯合應用Pro-kin平衡儀及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進行長期隨訪,以便掌握該訓練模式對腦卒中偏癱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的影響。
綜上所述,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Pro-kin平衡儀及下肢智能反饋系統訓練能有效提高腦卒中偏癱患者的平衡能力,有利于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恢復,改善其步態,可在臨床推廣使用。